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痛屡试屡效方

头痛——慢性头痛方(陈宝田方)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各10g,川芎20g,防风、羌活、独活各10g,白芷12g,附子、细辛各10g,白芍15g,茯苓12g,黄芪、钩藤各30g。

【功效主治】 主治慢性头痛。

【方解】陈老治疗慢性头痛,常用桃红四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及五苓散方化裁。以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川芎以搜风破瘀而止痛;防风、羌活、独活长于祛风止痛;白芷利气行气活血,增强活血破瘀之力;附子、细辛乃散风止痛之要药;白芍柔筋养血,缓急止痛;茯苓健脾化湿;黄芪补虚;钩藤息风镇静。风寒头痛,用上方即可取效。

【加减】风热头痛加黄芩、柴胡、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痰湿头痛加猪苓、泽泻、白术、桂枝以加强祛湿之功;瘀血头痛加重川芎用量,并加用鸡血藤以活血而不伤血;肝肾阴虚头痛,加菟丝子、生龙骨、生牡蛎,以加强补养肝肾,平肝息风止痛之功。

【验案】

1.风寒型头痛 姜某,男,46岁。1987年8月5日初诊。阵发性头痛3年余,每遇风寒或凉风头痛即发,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或气候变冷头痛次数增多。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1~2天,呈游走性疼痛,时而偏头痛,时而巅顶痛,痛无定处。疼痛性质呈跳痛,刺痛,或胀痛。遇暖则痛减,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头痛。治宜祛风散寒兼祛湿、活血、补虚。守原方连续服用14剂,头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精神大有好转。又续服30剂,头痛症状消失。1988年10月28日随访,头痛未发作。

2.风热型头痛 梁某,女,54岁。1992年7月6日初诊。头痛30余年,开始为右半侧痛,逐渐发展至整个头痛,呈跳痛。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左右,且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初发1~2个月1次,后发展到2~3天发作1次,多在中午及午后发作,遇风热及夏季加重。发作时伴眩晕,恶心呕吐,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治宜疏风清热兼祛湿、活血、补虚。原方加黄芩10g,柴胡12g,生石膏(先煎)30g,姜半夏10g。连用10剂,眩晕、恶心呕吐、汗出等伴随症状消失,服药期间头痛未发作。续服20剂,头痛症状完全消失。1993年2月3日随访,头痛未发作。

【方源】谢炜,赵云燕.陈宝田治疗头痛的经验.辽宁中医学院,1995,22(6):252

偏头痛——偏头痛基本方(杨继荪方)

【组成】制全蝎6g,蜈蚣5g,制僵蚕12g,葛根30g,延胡索30g,蔓荆子9g。

【功效主治】息风解痉,通络止痛。主治偏头痛。

【方解】方中全蝎、蜈蚣搜风剔络,使肝风息而痉挛解,经络通则痛自减;辅僵蚕疏风热,化痰积;合葛根助解肌止痉挛;协延胡索活血利气,散瘀定痛;取蔓荆子体轻升浮,引药上行,增强祛风镇痛之功。

【加减】

1.偏热型 对阳偏亢者,选加清热泻火平肝类,如甘菊花、夏枯草、龙胆草、黄芩、决明子、生石决明、黑栀子、川牛膝等;对阴不足者,选加养阴清热潜阳类,如生地黄、玄参、麦冬、何首乌、牡丹皮、牡蛎、珍珠母等。

2.偏寒型 对阴寒甚者,选加温经散寒活血类,如桂枝、川芎、细辛、吴茱萸、毛冬青、王不留行、红花、片姜黄等;对阳气虚者,选加益气温阳活血类,如黄芪、党参、鹿角片、杜仲、当归、鸡血藤、怀牛膝、淫羊藿、淡附子、巴戟天等;若寒象重者,可去基本方中制僵蚕、蔓荆子,以川芎作引经药。

【验案】患者,女性,40岁。反复右侧偏头痛5年,均于冬、春季节发作。病起于东北高寒地区,痛甚时伴有呕吐,无反酸,不欲饮。头痛发作时经服多种止痛药,略有缓解,未尽愈。来诊时适值隆冬,头戴棉帽,畏风怕冷,四肢冰凉,舌质淡,脉细而涩。杨氏综合患者的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认为是寒邪侵袭,渐致血凝而痛。寒主痛,瘀亦可致痛,此乃寒瘀相结。其病因病机与反映于体表之舌、脉及诸症状均相符合。即予温运散寒、活血解痉之剂。并考虑患者病起已5载,体质偏虚,所幸脾胃无损、胃纳尚好,有条件予温通补虚并进。处方:制全蝎6g,蜈蚣5g,葛根30g,延胡索30g,川桂枝12g,川芎18g,吴茱萸4g,党参15g,生姜5片,细辛3g,王不留行12g,毛冬青15g,生黄芪15g,防风9g,羌活12g,白芷9g。以上药加减持续服药2个月而愈。后来杭探望杨氏致谢,言病已10余年未复发。

【体会】基本方中的蜈蚣、全蝎,善搜逐血络,久用可耗阴血,故宜遵循中病即止之原则。一般适于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待痛势大减之后,逐渐减量撤去,不宜久服。偏头痛缓解之间歇期,宜以辨证治本为要,缓缓图治,可减少发作次数,甚或能够痊愈。

偏热型患者伴发症状的用药选择,应着眼于阴虚生热方面,以滋养凉润为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予滋阴潜降。如伴心悸、寐少、梦纷易惊者,加龙齿、酸枣仁、枸杞子、麦冬、合欢皮、磁石;伴高血压病或血压偏高者,加泽泻、车前子、茺蔚子、羚羊角(代);若见目赤明显或结膜出血者,则加墨旱莲、制女贞子、赤芍、槐米等。

偏寒型患者伴发症状的用药选择,应考虑阳虚生寒的一面,适选温热补阳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予扶阳退阴。如伴心悸胸闷、胸阳不展者,选加瓜蒌、薤白、桂心、桂枝、干姜、吴茱萸、细辛、附子;此型伴高血压病或血压偏高者,若同时见有四肢指(趾)端冰冷、麻木、畏寒、脉细而沉、舌质淡紫等症状,则可认为是应用桂枝的适应证,而选用较大剂量的桂枝、川芎、杜仲、淫羊藿、巴戟天;对见瘀之征象明显者,加毛冬青、红花、王不留行等。鉴于此型有因寒而瘀之病理特点,故多以温通阳气药与活血化瘀药相伍,能起协同作用,增强通阳散寒之功,缓解血管痉挛,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以上两型偏头痛都可以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杨氏对偏热型者,多加川黄连5g、吴茱萸1g、生白芍15g;偏寒型者,则加吴茱萸4g、姜半夏9g、生姜5片。可见,同为偏头痛,因素体不同,对伴发症状的施治亦迥然有异。《景岳全书》曰:“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指出了表邪与里邪、寒与热致头痛的治疗原则。并强调“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故治疗头痛在临证加减时,宜考虑整体因素,从发病季节、地理区域、临床证候、体质差异等方面细审慎辨。

杨氏根据临床所见,认为偏头痛以偏热型为多。杨氏以基本方加味,制成“头痛灵合剂”,经20余年的长期临床运用和观察,治疗偏热型偏头痛,疗效明显。对于相对较少见的偏寒型偏头痛,他仍予汤剂治疗。

【方源】《杨继荪治疗老年病经验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虚和阳虚头痛
中医治疗顽固性头痛
偏头痛中医效验良方(含单方及外用方)
头痛名方
(二)当归四逆汤——头痛,头晕,眼角膜病
书友治疗月经病、皮肤病、头痛、镜面舌的验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