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疸诊治精粹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为常见肝胆病症之一。黄疸古称为黄瘅,因为疸与瘅通,其义相同。《内经》首创黄疸之病名,并提出了本病临床主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汉·张仲景在临床证候方面,将黄疸区分为“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五种,在病因病机方面论述详尽,且在治疗上,开创了黄疸辨证论治之先河,如《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

西医中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病,胆囊炎,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道肿瘤等,倘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皆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湿热疫毒、饮食所伤,肝胆郁阻;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有关,二者又互有关联。

1.感受外邪 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若湿热挟时邪疫毒伤人,其势暴急,热毒内入营血,损及肝肾,内陷心包,则发为急黄。

2.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饥饱无常,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浸淫肌肤而发黄。

3.肝胆郁阻 情志不舒,惊怒所伤,肝失条达,胆失疏泄,气机郁滞,郁而化热,热煎胆液,结成砂石;或蛔虫钻窜;或气滞血瘀,形成积聚,均可阻滞胆道,使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

4.脾胃虚寒 素体脾虚,或劳伤太过,使脾胃虚寒。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排泄受阻,渍于肌肤而发黄。

黄疸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

黄疸的总病机为: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黄疸的病理属性与脾胃的阳气盛衰有关。若平素胃火偏盛,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若平素胃阳不足,中阳偏虚,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

黄疸的病位涉及脾胃肝胆,多由脾胃涉及肝胆。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主症: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目黄为必备。

(2)病史:多有饮食不节,肝炎病毒接触史及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3)先驱症状:一般患病初期,黄疸并不出现,而以发热恶寒、食欲不振疲乏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三五天后才出现黄疸,此时应注意早期诊断。

2.鉴别诊断

(1)黄疸与黄汗:黄疸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黄汗是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为主要临床特征,但无目黄以此作为鉴别点。

(2)黄疸与球结膜下脂肪积聚:后者通常见于老年人,黄染在内眦较为明显,细致观察可见球结膜凹凸不平,且无身黄、尿黄。

(3)黄疸与萎黄:鉴别见表5-1。

表5-1 黄疸与蒌黄之鉴别

(4)黄疸与黄胖:鉴别见表5-2。

表5-2 黄疸与黄胖之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首先应根据临床表现区分黄疸的类型。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多为阳黄;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或黧黑,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或沉迟,多为阴黄;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身黄如金,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多为急黄,属阳黄重证。其次应为,辨病机病性,阳黄多属湿热蕴蒸(又有热重、湿重之别)、肝胆郁热;急黄属热毒炽盛;阴黄多属寒湿内阻、瘀血停积和脾虚血亏。阳黄属实证、热证,阴黄多虚证、寒证。再次,应辨病势转化,黄疸逐渐加深,表明病情加重;反之,为病情好转。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黄色晦滞,烦躁不宁,为逆证,病重。阳黄失治,迁延日久,脾阳不振,可转为阴黄;阴黄不愈,重感时邪,复加热毒,可致虚中夹实,加重病情。

治疗要点 以祛湿利小便为治疗总则,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阳黄以湿热为主,当宜清热化湿,必要时佐以通利腑气,使湿邪下泄。阴黄以寒湿为主,治宜温中化湿。急黄以热毒炽盛,邪入心营为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注意点:热重治疗时应注意清热护阴,否则利湿太过会重伤阴液,热更甚;湿重时应注意化湿护阳,以防苦寒太过伤及阳气,使湿滞难化;治疗中注重调整肝脾功能,适当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以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黄疸初期,宜利忌补,久病宜补慎利,或攻补兼施。

(一)阳黄

1.湿热兼表

(1)临床表现:黄疸初起,白睛微黄或黄而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2)治疗原则: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3)代表处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赤小豆30克,生麻黄、连翘、杏仁、生梓白皮、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甘露消毒丹: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薄荷、黄芩、滑石、木通、茵陈、射干、连翘各10克,川贝母3克,冲服。

(4)加减应用

①表证轻者,麻黄、薄荷用量宜轻,各用6克(后下)即可,其微汗即可。

②白睛黄染重者,茵陈可用30克。

③热重者,加银花20克,栀子10克。

④湿重,脘闷纳呆者,加云苓、白扁豆各20克,生白术10克,以健脾。

2.热重于湿

(1)临床表现:初起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呕吐,纳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胁胀痛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2)治疗原则: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3)代表处方:茵陈蒿汤:茵陈20克,栀子、生大黄(后下)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上方基础上加田基黄、鸡骨草各20克,垂盆草、虎杖各10克,以清热解毒退黄。

②上方基础上加生苡仁30克,土茯苓20克,猪茯苓各20克等渗湿之品,使湿邪从二便而去。

③胁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5克,郁金、柴胡各10克,以疏肝理气。

④恶心欲吐者,加竹茹10克,陈皮5克。

⑤心中懊恼者,加黄连、龙胆草各10克。

3.湿重于热

(1)临床表现: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2)治疗原则: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3)代表处方:茵陈四苓汤加味:茵陈、猪苓、茯苓各20克,白术、泽泻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若气机受阻,脘闷腹胀者,加川朴、枳壳、大腹皮各10克。

(2)若湿困脾胃,便溏尿少,口中甜者,可加厚朴、苍术各10克。

(3)纳呆或食欲欠佳者,加神曲、谷麦芽各10克。

4.胆腑郁热

(1)临床表现: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2)治疗原则: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3)代表处方:大柴胡汤:柴胡、黄芩、法夏、枳实、生大黄、白芍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

(4)加减应用

①胁痛重者,加延胡索15克,郁金、木香各10克。

②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各20克,川朴10克。

③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各10克。

④钻顶样疼痛,呕吐蛔虫者,改用乌梅丸加茵陈、金钱草各20克,以利胆退黄,安蛔止痛。

5.疫毒发黄

(1)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高热烦渴,脘腹胀满,胁痛拒按,尿少便结,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舌质红降,苔黄褐干燥,脉弦数或洪大。

(2)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3)代表处方:千金犀角散:犀角用水牛角代60克(先煎),茵陈20克,黄连、栀子、升麻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犀角用水牛角代之,用60克(先煎)。

②热毒炽盛,起病急骤者,合用五味消毒饮加生大黄10克(先煎)。

③神昏谵语者,可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口服或鼻饲。

④若衄血、尿血,皮下发斑者,加旱莲草、生茜草、地榆炭各10克。

⑤若小便短少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加车前草20克,大腹皮20克,泽泻10克。

⑥本证可用清开灵注射剂60~80毫升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阴黄

1.寒湿证

(1)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2)治疗原则: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3)代表处方:茵陈术附汤:茵陈20克,制附子(先煎)、干姜、白术、炙甘草各10克,肉桂5克(后下)。

(4)加减应用

①右胁疼痛者,加延胡索15克,广郁金、制香附各10克。

②便溏者,加黄芪、生苡仁各20克,陈皮10克。

③脘闷纳差者,加党参、云苓各20克,谷麦芽各10克,砂仁6克(后下)。

2.脾虚证

(1)临床表现:多见于黄疸久郁者,身目发黄,黄色较淡而不鲜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

(2)治疗原则: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3)代表处方 小建中汤:白芍20克,桂枝、生甘草、饴糖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

(4)加减应用

①临证应少佐淡渗利湿之品,如生苡仁30克,云苓、白扁豆各20克。

②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炒白术10克。

③兼有血虚者,加鸡血藤、枸杞子各20克,当归10克。

④阳虚外寒者,加杜仲、仙灵脾各20克,桂枝改肉桂5克(后下)。

⑤黄疸日久,痰浊瘀血阻络者,加丹参20克,莪术、白芥子、法夏各10克。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1)虎杖、茵陈、红枣各30克,煎成100毫升,加糖适量,连服至黄疸消退。

(2)茵陈60克,大枣18枚浓煎,每日1剂,早晚服。

(3)茵陈、板蓝根各30克,龙胆草15克,水煎服,连服15天。

以上方法用于阳黄证。

2.中成药疗法 黄疸湿重于热者,或选茵胆平肝胶囊、茵虎冲剂;湿重于热证选黄疸茵陈冲剂、茵陈五苓丸;胆腑郁热证选龙胆泻肝丸、乌梅丸等;疫毒发黄者可选用安宫牛黄丸等;寒湿证可选用胃苓丸、附子理中丸;脾虚证可选用香砂六君丸。

3.吸鼻法 《证类本草》方:瓜蒂、丁香、赤小豆各7枚,共研细末,吸少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日1次,用于阴黄。

4.饮食疗法 瘦猪肉50克,党参、怀山药各20克,大枣10枚,隔水炖服,每周2次,适用于脾虚证。

【预防调摄】

1.情志方面,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郁怒。

2.饮食调理,宜高糖、高维生素、低脂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忌食辛热、酒、油腻、煎炸之食物。

3.日常调摄,起居有节,充分休息,勿妄劳作,顺应时令,适当体育锻炼。

4.疫毒所致者,应隔离治疗,食具、用具、排泄物应消毒处理。

5.经治疗后黄疸消退,不可立即停药,根据病情适当治疗。(钟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内科学讲稿肝胆第二节 黄 疸
黄疸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第一节 黄疸
王再谟教授治疗黄疸病经验
黄疸1
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