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青报告文学】王建明|曼岭水库,永不消逝的青春之流

曼岭水库,永不消逝的青春之流

作者|王建明

  

      2019年3月15日,我与妻子同去云南省景洪市她曾经上山下乡呆过5年的兵团,应邀参加“知青50周年纪念活动”。回家后,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特作此文,忠实记录此次重回知青下乡之地的所见所闻所感。白云驹狗,悠悠半个世纪过去了……


   (一)

      3月15日下午,我和妻子朱慧由京乘坐飞机一路风尘仆仆地抵达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来参加由西双版纳州与景洪市政府和景洪市知青联谊会共同举办的“知青5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到时才听说,已有大批知青分别从北京、上海、重庆,以及昆明等地赶赴而来。

      3月16日,纪念大会在“景洪市告庄六国水上市场”隆重举行。500多位老知青,50年前还是十六七岁的青春少年,而如今再见已是须发皆白。州、市以及各个部门的领导和当地各族群众与知青代表们,纷纷发言,叙往道今,共度了一个激情热烈的夜晚。

      宽敞的会场,几乎被知青们的热烈情绪掀去了屋顶。大家深情地笑着说着,互诉着当年青春年少时的动人故事,以及离别后彼此间深深的思念。而如今,看到第二故乡日新月异的巨变,喜悦之情溢满言表,这片曾经一片荒芜的红土地已经换了新天地!岁月匆匆间,不由得感慨万千。

      是的,上山下乡运动虽然早已被国家否定,可是那些当年响应党的号召下乡的广大知青,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存在。谁也抹煞不了那一代人的卓越贡献,曾经于这片广袤的红土地上,他们用稚嫩的肩膀,肩负起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任。他们把自己最宝贵最火热的青春,用汗水甚至用鲜血抛洒在了这片红土地上。悠悠几十载过去,当他们重新踏上这片热土时,他们那颗未曾老去的心,又被深深地撼动着;同时,他们的内心深处更是坦然、骄傲、理直气壮的,因为他们也是建设这片土地的主人!


  (二)

      3月15日至17日短短三天,“知青50周年纪念活动”就如同白马过隙转瞬而去。18日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张万勇的电话——现在他担任曼岭水库的第二任所长,我妻子曾在曼岭水库修建时工作过5年。我向张万勇所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此次来的心愿就是想要见见曼岭水库的第一任所长余德全。

      2014年,景洪水利三团由卢晓莉女士组织了一次“知青45周年纪念活动”,由于我刚被报社返聘,工作原因,没能与妻子同往。但从妻子那听说了余德全的感人事迹。当年修建水库时,余德全一直与知青们拼搏在水库工地上,时任水利三团原12连副指导员;他于1997年退休后,四处奔走,努力申请资金,终于把当年在修建水库工程中,因公殉职的四位知青散葬在各处的坟茔迁到了一起;每年的清明节,他还带领着水库职工们去祭扫,更为已逝知青的亲人来祭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迁墓的事,知青们都知晓了!许多知青回访时,都不忘给他们可敬的副指导员带来烟酒等礼物,聊表心意,他们永远会记住,敬爱的余德全副指导员对知青们的知遇之恩。

      2014年,景洪水利三团在“知青45周年纪念活动”时,卢晓莉代表全体知青,在水库大坝上,向余德全副指导员赠送了一面锦旗,上写:“水库的守护者  知青的保护神。

      可以说,这也是水利三团全体知青,赋予余德全副指导员这位老党员、老领导最高的荣誉。

        余德全当之无愧!

      我不禁被余副指导员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紧接着又采访了卢晓莉及几名知青,并电话采访了接替余德全为第二任所长的张万勇。之后,我饱含深情地写出了纪实散文《知青墓的守护神——余德全》,发表在山东省的《悦读》杂志上,在知青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余德全也成了我最崇敬的人,所以此次来景洪一定要见见他,这也是此行——我参加知青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

      “好的,我现在在橄榄坝开会,你们今天下午两点来水库吧,我一定让你们见到余老!”电话里,张所长答应得很干脆。

      说走就走,于是我和妻子马上就出发。其实,这之前我们就打听清楚了去橄榄坝的汽车站在哪里,并特意住在了离车站最近的宾馆,这样便于出行。

      上午十点半钟,汽车绕上曼岭水库大坝,我们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于是,我们便在大坝等待着张所长前来接待。

      2002年秋我曾到附近的孟连县去采访,正好顺路去了一趟曼岭水库。当时坝顶是一条弯曲逼仄的土路,而如今已修起一条大约5米宽的水泥路,显得宽阔平坦了许多。

      唐代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阔别家乡50多年、已是86岁高龄的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写下了两首诗,《回乡偶书》,其二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而这首诗,恰恰是我们那时心情的写照。

      “我们应该先去看看余德全副指导员努力迁建的知青墓!

      听罢此言,妻子便带我向知青墓走去——2014年她曾随水利三团的回访团一起来过。

      顺着水库边的一条山坡,穿过一片幽深的橡胶林,沿着一条不宽的砂石小道向上,在一圈铁栅栏内,就是知青墓了,里边静静地长眠着四位知青。四野寂寂,有风一阵阵拂过。

      铁栅栏内面积并不大,由南到北整齐地排列着四座同样的砖墓,每座墓前都竖着一块刻有他们名字的墓碑,碑前摆放着祭祀过的物品。可以想见,他们虽在当地没有直系亲属,但仍然有人来祭祀他们。

      我默默地肃立在寂静的墓地旁,看着四座冷清清的坟茔,那四位知青,他们永远无法回到故里、回到亲人的身边,我的心里沉甸甸的,被揪得紧紧的。他们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曾在这片土地上欢快地灵动,也曾对美好的爱情有过无限向往和憧憬。如今战友们早已回城与亲人团聚,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可他们却孤零零地永远躺在了异地他乡——这里,镌刻着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最温暖最贴心的余副指导员,他曾以慈父般的爱呵护着他们;他们逝去后,又以一个敢于担当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的身份,把他们迁葬在了一起。这样,曾经来自不同城市的知青,生时共建水库,逝去后依然可以在这片青山绿水间相依相偎相守。当年他们参与修建的水库依然在浇灌着这片热土,人们会永远铭记他们。他们不孤独!那片他们曾为之付出了宝贵生命的湖水,在阳光下泛起涟漪,她如此深情地守护在他们的身旁。

      我的心一阵一阵地震颤着!


(四)

      我们返回来,坐在大坝水泥路边的水泥坎上,耐心等候着张所长。已近下午一点钟。从北京出发时我们还都穿着薄羽绒服,但景洪的三月,已是烈日当头。太阳从高空热烈地亲吻着我们的脸颊,水库的西南边绵延起伏着影影绰绰的群山;水库一片波光潋滟,缭绕着一层薄雾,水库边苍翠的山坡朦朦胧胧。记得2002年秋我来时,大坝上就是光秃秃地没有一棵树,我们只能无奈地干晒着。

      妻子拿出带来的面包和一只烧鸡,我们就着矿泉水算是午饭,离约定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

      坝顶,不时地总会有小轿车或摩托从我们身边缓慢地开过,车上的人都会投来好奇的目光。在妻子的第二故乡,我还真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觉。

      一位骑摩托的中年妇女由南向北地开近了我们,而且从远处就放缓车速边走边向我们张望,待到近旁她忽然问道:“你们是过去修水库的知青吗?

      “是啊!”我俩几乎是同时应道。

      对方听罢立即跳下摩托,把摩托支在路边,走上来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

      “我是二分场的(离水利三团很近),叫李红军,我父亲是转业兵,汉族,母亲是傣族。当年修水库时我才5岁,知青们都叫我小姑娘。50年前我的老师是上海知青蒋宝珍,你们这是……?”她激动地自我介绍着,一时间泪流满面。连我都受到感染,眼眶也湿润了。没想到,知青们都已回城30多年了,这里还有人记得他们,并如此的深情。

      “我们在等张所长!我过去是15连的!”妻子也异常激动,眼泪止不住地流,恨不得与她抱头痛哭。

      “你们是北京知青啊,过去常去我家的北京知青李国义大哥,我妈生老四时,他从北京带来了白糖、奶粉等食物,可帮了我们大忙了!有一年我曾去北京找他,一下火车我见人就问:你们知道北京知青李国义在哪住吗——真可笑啊!

       “那后来李国义来过吗?”妻子关切地问。

      “2017年,他和14位北京知青来回访,我马上把他们和他们想见的老职工都请到我家,亲手做了两桌饭菜招待他们。

      说罢,她又是一阵哭,并继续历数着知青们的恩德。

      “说实话,是你们知青带来了新观念,教我们新知识,领我们走进了新生活,我们怎么可能忘了你们啊!

      我们也由此知道,知青们回城后,学校也没有老师教课了。后来,她曾去上海寻她的老师蒋宝珍,并在老师家住了一个多月,还学会了一些上海话,忍不住随口说了好几句,还真有点儿那意思。



(五)

      与李红军分手后,我们下到坝底与张所长相见,在他家里终于见到了我尊敬的余指导员。

      正当我们聊得热乎的时候,忽见李红军带着她的妹妹李太秀走了进来,原来她与张所长住处离得不远,早就相识。

      “朱姐,我是来接你们的,今晚住我家去吧!”李红军向我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可我和妻子生怕给别人添麻烦,连连摆手:“不了,不了!我们出来十几天了,正要早点回京呢,我们还会再来的!

      聊天中,我们才知晓,李红军的妹妹就是水利三团45周年庆典时,在晚会上独唱的那位歌手。说着,妻子还从手机里翻出了2014年的晚会视频,果然,她妹妹有着一副婉转动听的嗓子,今天听来依然感人至深。

      终于要离开橄榄坝曼岭水库了。李红军姐妹俩动人的歌声却久久地萦绕在耳畔,越来越清晰。此次景洪之行收获满满,不仅见到了我十分尊敬的余德全副指导员,也结识了当年的“小姑娘”。

     如今,曼岭水库水闸处汩汩的流水声,常常会响在我的耳旁、我的梦中。那碧绿的澄水,永远涌动着知青们火红的青春之流,灌溉滋润着橄榄坝那片热土。当年的水利三团知青,永远不会老去!

(2019年4月17日,于北京寒江独钓庐。

  

作者简介

王建明,网名曾经沧海,北京人。曾任《光明日报》原记者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北京作协会员、东城作协理事。

编辑部


总编清扬

散文编辑部

婕子|书生|寒溪|春之韵|杏花雨|海风在吹

现代诗歌编辑部

杏花雨|手有余香|海风在吹|思者|夕阳音

古诗词编辑部

渔之樵|清扬

诵读部

春之韵|部落歌者|朝阳哥|倾听者|苏苏|叶子

把酒当歌|窗外的人|海叶|代斌|盼盼|  寒纬

新新人类|宁静致远|文嘉|海畔|郑巍(查了)

苏恭|枫林|品茶听涛|唱唱|烟波缥缈

踏雪寻梅|优雅|鼻祖|一朵莲|沙漠牡丹 

汪淇|建国|童心未泯|墨羽塵曦

音频校对

海叶|春之韵|把酒当歌

编辑制作部

慕之|慢吧君|超越自己|冰雪少年|芳华

预览校对

海风在吹|慕之

统筹规划海风在吹


投稿须知


1、来稿体裁不限,诗歌、散文、随笔均可。摄影、书法、美术作品酌量。

2、来稿务必原创,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概不承担连带责任。投稿要求:诗歌25行左右,散文随笔1500字左右,小小说2000字以内。来搞须作者自己校对三遍,确保无病句,无错别字,无错误标点符号。

3、个人简介150字以内,并附本人高清横版远景照片2张。

4、本刊对所有稿件有修改权、选编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除特别注明不愿被修改的,如有需要,本刊会根据作品内容进行修改。

发稿作者应当积极转发、分享阅读。 

期待您的原创首发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文】云南知青大返城始末(上)
紫云山水库
坝高小于15米的小(2)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试行)
指导员
知青往事:北大荒探亲记
此湖不是堰塞湖,且看水利高级工程师揭秘全州淹塘湖犀牛滚水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