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
八纲辨证
这里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框架,八纲辩证,给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看的,也可以让病人对自己的情况有个了解,里面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文章有点长,可以收藏了慢慢看,码字不易,多多鼓励支持哈


(一)八纲辨证概说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纲即纲领。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进行辨证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在八纲中,阴和阳是总纲,表、热、实属阳;寒、里、虚属阴。表和里是辨别疾病病位的浅深及病势的轻重的两个纲领。寒和热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虚和实是辨别病体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所以,八纲辨证包括互有联系的四对辨证纲领。

疾病的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均可以八纲综合归纳。根据疾病证侯的类别,可归纳为阴证与阳证;根据疾病证候的病位,可归纳为表证与里证;根据疾病证候的性质,可归纳为寒证与热证;根据正邪的盛衰,可归纳为虚证与实证。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溯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以指导治疗。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时,首先辨表里,以识病位深浅及病势轻重,次辨寒热及虚实,以明病性及正邪的盛衰,最后别阴阳,以概括疾病总体上的性质和发展趋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总是遵循它内在的规律而进行。临床运用八纲辨证,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发展规律,同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候差异,而有所侧重。例如:在外感病辨证中,辨清表里是首要的,若表里不明,误表为里,妄攻其里,伐无过,必致表邪内陷入里。对久病和重病的辨证,辨明虚实尤为重要,此时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形势,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决定性作用。表里情减轻。
表里

1、表证,指外邪经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因此,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病势轻。

[临宋表现]发热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常兼见头瘌、身痛,或鼻寨流涕、咳嗽等症状。

[证候分析]表证的病机是外邪犯表,卫气被遏。张介宾说: '表证者, 邪气自外而入也。”自外而入之邪,所侵犯人体的部位是皮毛、肌腠。《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凡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皮毛、肌腠则又称肌表,肌表以靠卫气的温养而成为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外邪犯表,卫气被遏不得正常宣发,肌表失于温养、故恶寒。

恶寒是指临床上出现的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自冷不解的症状。其外邪不除,恶寒则不减,故前人尝言:“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外邪犯表,阻遏卫气,而卫气被郁。但卫气又欲宣发抗御外邪,故而发热,其发热特点是持续而不间断。

表证的恶寒、发热往往是同时并见的。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是患者在发热之时亦感到恶寒;恶寒之时亦见发热,或初只恶寒,瞬而发热即现。发热恶寒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特征,因此,也是诊断表证的重要根据。

卫气欲宣发抗御外邪,脉气鼓搏于外故脉浮,《 医门棒喝》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 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又说:“胃有生气, 而邪入之,则苔即长厚。”表证的病机是外邪犯表,没有影响胃之生气,故舌苔与正常入无别,苔薄白。

皮毛与肺相通,鼻为肺之上窍,外邪犯表,肺受其累,宣降失常,上逆而咳嗽, 鼻塞、甚则喘息。外邪犯表,经气不能畅通,以致头痛、身痛。

六淫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的不同,机体有壮弱肥瘦之差别,是表证则往往与寒、热、虚、实相兼出现、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诸节。

里证

2.里证: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病理变化呈现的一类证候。它是与表证相对而言的。张介宾说:“ 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里证的范围很广泛,概括地说,一切证候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皆属里证。


[临床表现]由于 里证范围很广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现仅举例如下:
壮热神昏、烦躁口渴、腹痛便秘,舌红苔黄,或呕吐、腹痛、泄泻,或两胁胀痛、善太息、失眠、多梦等。

[证候分析]里 证的形成,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犯表,表证不解,邪传入里。如寒邪化热入里或热邪内传入里,里热炽盛,则壮热,即但热不寒,高热不退。炽热扰神,则神昏或烦躁,热炽伤津则口渴,热结胃肠,则腹痛便秘。热炽于里,故舌红苔黄。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病之开始,便表现为里证。如: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寒湿之邪直接侵犯脾胃,寒邪凝滞中焦,则腹痛,寒湿困脾,脾失健运,则泄泻,胃失和降,则呕吐。三是内伤七情及饮食劳倦。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则两胁胀满而痛,郁久化火,火热内扰神魂不安、则失眠、多梦。其详见寒热虚实辨证及脏腑辨证。


半表半里证

3.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是外邪犯表,内传入里,尚未完全入里,徘徊于表里之间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肱、脉弦。

[证候分析]风寒外邪袭表,表邪不解,则内传入里,其次序是表 —半表半里→里。故半表半里既不是表,也不是里,而是正处于表里之间。寒热往来,即寒已而热,热已而寒,交替出现。《伤寒论》说:“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由于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人与阴争则寒,出于阳争则热,正邪相持不已,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即言胸部连及胁肋胀满苦痛。“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枢机不利,故胸胁苦满。默獸,即沉默而不欲言,不欲饮食,即纳呆之轻症;喜呕,即时常发呕。这均是由于胸胁内连脏腑,邪郁于胸胁,即影响到胆、心、胃。心不宁则烦,胃不和则呕。


4.表证和里证的鉴刑:主要从发病特点、寒热、舌象、脉象四个方面来鉴别。
表证以新病、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为特点。
里证以久病、发病缓、病程长、病位深为特点。
表证,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
里证,或但热不寒、或但廖不热。
表证,舌苔无明显变化,即薄白苔,或仅见舌边尖红。
里证,舌苔有异常变化。
表证,脉浮。里证,脉沉。
正如程钟龄说:“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

.表里相兼:表里相兼,是指在病人身上,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证和里证同时并见。亦称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在临床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表里俱虚、表里实等八类证候。

表里同病的辨证,不仅要辨先病后病,还要区分寒热实性质,以及表里的孰轻孰重,孰缓孰急,以便决定治疗先后主次和具体治法。

1表里俱热:本有内热,复感温热,发病即见发热、赤、头痛、咽干舌燥、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数,甚则躁、谵语。

2表里俱寒:外感寒邪,里寒复作。或里素虚寒复兼表外束。见证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腹痛吐泻、肢厥等。表里俱热和表里俱寒,属于表里同气,治法可偏重里,治其里,表证亦可应手而愈。.

3表热里寒,内伤生冷,复感风热,表里俱属新邪。或人素为中寒,复新感风热。临床表现为发热有汗、头痛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胖等。

4表寒里热,表寒未解,里热复作。临床表现为恶寒热、无汗、头痛身疼、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以上两证,属表里异气,治疗时应分清表寒(热)和里热(寒)的孰多孰少,并斟酌病势缓急而定施治之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一般情况下,考虑的重点应放在表。

5表里俱实:表证未解,而里有宿食、积热、积水、停痰等。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腹胀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

6表里俱虚:自汗恶风、头晕眼花、心慌、少气、泄利、脉弱。

7表虚里实:自汗恶风、腹满痛拒按,舌苔厚浊、大便秘

8表实里虚:恶寒无汗、头痛身疼、腹满而吐,时腹自届、自利不渴。

以上四证,根据正邪对比势态,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或表里兼施。皆权衡表里缓急轻重而治。

说完表里病位,接下来就是寒热的病性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内经》以阴阳盛衰的机转提出了寒热的规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素问调经论》中分别说:“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张介宾说:'寒 热者,阴阳之化也。”故辨寒热,实际就是别阴阳之盛衰。邪有阴邪和阳邪之分,正有阴液和阳气之异。阳邪致病,则阳气偏盛而阴液易伤,或者阴液亏损而阳气易亢,临床上均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则阴气偏盛而阳气易损,或阳气虚衰而阴寒偏盛,临床上均表现为寒证。

寒证与寒象、热证与热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寒证和热证是对疾病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寒证为阳虚或阴盛,热证反映阳盛和阴虚。寒象和热象是疾病在临床上表现的征象,一般情况下,寒证,在临床上有寒象;热证,在临床上有热象,换句话说,通常情况下,寒象是寒证在临床上的征象,热象是热证在临床上的征象。但是, 在真热假寒证中,或真寒假热证中,其临床所出现的寒象和热象,不仅不能反映疾病在某阶段的真正属性,相反的还对疾病在某阶段的真正属性起干扰作用。这时,必须将寒证与热象,热证与寒象认真加以区别。

1.寒证:寒证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阳气虚损而阴寒内盛表现的证候。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上述各类寒证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通常均可见:恶寒喜暧、手足清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苍白、喜静蜷卧,冷痛喜温,痰、涕、涎液澄澈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浅淡或青紫,舌苔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寒证多 因外感寒邪,如:气候寒冷,或者应暧反寒,以致机体受凉着寒;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或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以致寒从内生。

阳气不足或者因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周身的作用,故见恶寒喜暖,肢凉跪卧。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虛阴盛,以致水液不化,故痰、涕、延等排出物皆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者,则由于健运失常而见大便稀溏。寒湿内盛,阳虚不化,则舌质浅淡,舌苔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无力,故脉迟;寒主收引,寒邪束遏阳气则脉紧。

2.热证:热证是阳气偏盛,阴液受损,或阴液亏乏而阳气偏旺所表现的证候。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上述各类热证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可见恶热喜饮,口渴、面赤、烦躁、小便黄短,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午后潮热等。
[证候分析]热证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湿郁而化热,七情过激,五志化火,过食辛燥,蓄积为热。均能导致机体阳热过盛,亦有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劫夺阴精,致使阴虛阳亢而表现为热证。

阳热偏亢,或阴虚内热,故恶热。火热伤津,则喜饮、口渴。火热伤阴,或阴液亏少,故小便黄短,大便燥结。火性炎上,故面赤,热扰心神,则烦躁,舌红为热征,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辨别寒证和热证,主要是为了明确疾病的性质,作为治疗时,运用温热药和寒凉药的依据。

口渴与否: 口不渴,或口渴喜热饮为有寒;口渴,喜冷饮为有热。

寒热感:   恶寒喜暖为有寒;恶热喜凉为有热。

面色:      面赤为有热;面白为有寒。

手足:     手足发热,或灼热多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二便:小便黄短,大便燥结为有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为有寒。

舌象:    舌质红赤,苔黄干多为热;舌质淡红,苔白润为有寒。

脉象:    脉数为热;脉迟为寒。



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提出了虚实的规定性。《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张介宾解释说;“实言邪气实”,“虚言正气虚”。也就是说,实证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所表现的证侯。虚证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所表现的证候。

沈宗明说过,百病不出乎虛实两端,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正的盛衰,为采取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所以张介宾说; ' 凡欲察虚实者,为欲知根本之何如,攻补之宜否耳。”

疾病即有虚证和实证之分,而虚证和实证又有表里病位和寒热性质的不同。换言之,即虚证,有表虚与里虚,虚热与寒虚,实证,有表实与里实,实热与寒实。还有原为实证而后转化为虚证的,也有原为虛证而后转化为实证的,更有同一病人,在同一时期,则出现虚实错杂或虚实真假的,于临床之际,必须审慎辨别。张介宾说:“此所谓无实实, 无虚虛,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1,虚证:虚证是由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所表现的证候。正气包括:气、血、精、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等。正气具有保卫机体,免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作用,促进人体成长发育等功能。人体正气不足,'而出现了一系列抵抗力低下,脏腑功能活动衰弱的病理现象,榔括称为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身疲乏力,气短自汗,形寒肢冷,大便滑泄,小便失禁,或面色萎黄,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虚细数。

[证候分析]虛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两个方面,以后天失养为主。如饮食不节,后天之本不固,情志怫郁或劳倦过度,内伤脏腑气血产育过多,房事不节,耗伤肾脏元真,久病不愈,夫治或误治。损伤入体正气等,均可形成虚证,但总不出伤阳或伤阴两端。

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阳气虛弱,温运无能,圈摄无权,所以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身疲乏力,气短身汗,形寒肢冷,大便滑泄,小便失禁。
伤阴者,以阴血虚的表现为主,阴虚血少,失于灞润、滋养,故面色萎黄,五心烦热,额红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2.实证:实证是邪气抗盛,正气未衰所表现的证候。邪气包括六淫、七情、痰饮、水湿、瘀血等。因此,也可以说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临床表现]'随着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的不同,实证的临床表现极不一致,其中常见者是,发热面赤,胸闷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诞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证候分析]实证形 成的原因有二,一为外感六淫诸邪,侵入人体,邪留脏腑(包括虫积)。二为脏腑失健,气机失运,血流不畅,遂使本属于“正”的气血津液与所进饮食等转化为病邪。如气机不畅或横逆而致气滞、气逆;血行郁滞而致瘀血,津液不化而生痰饮;食物不化而成停食等。诸如此类,都可形成邪气盛的实证。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凡以不足、衰退的表现为特点的多为虚证,以有余,亢盛的表现为特点的多为实证。
1外感初起多实证,内伤久病多虚证。
2舌淡苔薄多虚证,舌老苔厚多实证。
3脉虚而细多虚证脉实有力多实证。
4腹痈喜按多虚证;腹痛拒按多实证。
正如程钟龄所说:“ 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稟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虚与实有在表在里之分,属热属寒之别,从而形成了表虚与表实、里虚与里实、虚寒与实寒、虚热与实熟等证侯。

1:表虚证;表虚证有外感表虚证与内伤表虚证。

2:表实证,最多见外感寒邪之表寒证。其临床表现,除表证之发热恶寒外,以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特点。

3:里虚证,里處证所包甚广,诸如各脏腑经络之虚,阴阳气血之不足等,若按寒热分之,则有虛寒证与虚热证两类。虛寒证:虚寒证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所致的一-种 证候。又称为阳虚证。

4:虚热证,虚热证-般指体内阴液亏虚所致的-种证。又称阴虚证。

5:里实证,里实所含亦甚广,不但有各脏腑经络之分,且有各种不同邪气之别。若按寒热分之,则有实寒证与实热证

6:实寒证,实寒证是由于寒邪过盛,困遏阳气所表现的证候。

最后就是阴阳了


阴阳是类证的两纲,张介宾说,''凡诊病 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阴和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任何相互对立统一的事物均可以阴阳加以区分和归类。张介宾说:“人之疾病....或本于阳,或本于阴,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故表、热、实属阳,里、寒、虛属阴。所以阴阳是归类病证的两个纲领。从这种意义上说,阴证和阳证的范围是广泛的。任何证候均可以阴证和阳证来归类,任何症状也可以属阳和属阴来分析。

阴虛、阳虚、亡阴、亡阳四证候则不同于归类之阴阳,首先,它们均属虚证,次其,它是指阴阳本身之虚损及消亡。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四种证候。

1.阴证:阴证包括里证、寒证、虚证。概括的说,符合“阴”的一般性的证候,即可称为阴证。习惯上,常列举虚寒证以阐述阴证。

[临床表现]面色晦暗或苍白,路卧畏寒,卧欲向壁,目不欲睁,静而少言,言则声微,呼吸气怯,精神疲意,甚则萎靡不振,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侯分析]阴证是由于阳气處或阴寒内盛所致。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内寒,或外感阴寒之邪,或虚寒自内而生,阳虚不能温煦机体,脏腑机能衰退病,故寒、虚、静之表现丛生。

2.阳证:阳证包括表证、热证、实证。概括的说,符合“阳'的一般性的证候,即可称为阳证。而习惯上,常列举实热证以阐述阳证。

[临床表现]精神旺盛,语言壮厉,呼吸迫促,面红胃赤,身发高热、色如涂朱,尿黄赤、便干结、谵言妄语,烦躁不安,舌红绛、苔黄干,脉浮洪数。

[证候分析]阳证是机能亢进病理变化的反映。阳主动、主热、热扰神志,故谵言妄语,烦躁不安。热则血流加速,脉络血盈,故面红目赤,色如涂朱。热盛伤耗津液,故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干燥。舌红绛、苔黄干、脉洪数、均为内有实热之征。

4.阴虚证:阴虚证是由于阴精亏损,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 颧红盗汗、骨蒸潮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侯分析]阴虚证的病机特点在于阴精不足,滋养及宁静无功,阳气相对偏盛而生虛热。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扰,热则脉络充盈颧红,舌红,五心烦热,潮热、骨蒸、盗汗、阴精耗损、形体消瘦、口燥咽千、少苔,脉细且数。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虚的病机占有重婴地位。张介宾说:“阴虚者, 水亏也。”沈金鳌说:“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

阳虚证:阳虚证是阳气不足,阳虚而阴盛所表现的虚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眺白、或苍白、或晦滞,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阳 虚证的病机特点在于阳气不足,温煦无能,虚寒内生。故而经络、脏腑功能活动减退,气、血、津液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则临床表现为温煦无能之畏寒肢冷,心腹冷痛而喜按喜暖,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气化无能则面色眺白,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舌质谈嫩,脉微或沉迟无力。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虚在阳虚的病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张介宾说:“ 阳虚者,火虚也。”沈金鳌说,“ 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

亡阴证:人体生命以阴阳为枢纽,“阴在 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相抱而不相离,“阴平阳秘”平衡协调,身体健康,阴阳消长,超过一-定极限,导致阴阳偏盛或偏衰之时,就产生病变。久病体虚或时病损伤正气,皆可导致阴阳戕削而成亡阴或亡阳之候。

阴与阳以“亡”言之,足见疾病已发展到了阴阳失去维系,生命已致垂危。当此生命危急存亡之秋,辨证不容有丝毫差误,因此,掌握亡阴和亡阳之辨证至关重要。

亡阴证是机体阴液极度丧失以致耗竭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汗热味咸,手足温、恶热、气粗、口渴喜凉饮,舌干无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 由于阴液消耗过甚,阴气欲竭,而见热盛之表现,故恶热、手足温、气粗、渴喜凉饮,汗热而成。阴亏至极,故脉来细数。

亡阴有轻重之异,一般来说,急性亡阴,即为暴亡,较为危重,多由外感热病导致。慢性亡阴,即为阴损,较比暴亡为轻,多由久病所致。

亡阳证:'亡阳证是阳气衰弱而欲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冷汗淋漓、 昧淡而微粘、畏寒、手足冷、气微、口不渴或揭喜热饮、脉浮数而空或微而欲绝。

[证侯分析]阳气残伤, 虚阳浮越,故冷汗不止,昧谈而微粘。阳气衰微,故气微;阳衰阴盛,故手足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虚阳浮越,故脉见浮大而空。阳气将绝,或脉来微而欲绝。

亡阳多由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或素体阳虚,正气不支,或发汗太过。阳随汗泄,阳气外脱所致。阳虚与亡阳,虽然都是肌体阳气不足,功能低下而发生的病理改变,阳虚又易导致亡阳,但是,阳虚是阳气虚衰的虚寒证,属机体阴阳的失调。亡阳是阳气衰竭至极而欲外脱,属阴阳离绝的前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和阳互根互用,故亡阴者,阳亦脱;亡阳者,阴亦竭。阴亡,则阳无所依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在临床上,亡阳导致亡阴是较罕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方法
传承文明,天人合一,医药同源,中医要典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
八纲辨证
中医辨证
八纲辨证八纲基本证候要点速记及歌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