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剧 | 从家长里短,到儿女情长
userphoto

2022.09.25 江苏

关注

姜进的《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在越剧专业书藉中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她把重点(之一)放在了女子越剧的产生成因。——之所以有个括弧,因为从45年以后作者就把重点放到“政治”而不是“诗”了,但在越剧艺术本身,我认为还是“诗”占据更重要的地位,45年以后更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下沉市场

越剧最早是男子越剧,作为一种非常简单简陋的田间小戏,从一开始就锁定了受众对象,也就是扎根于民间,并与之产生共情。

当男子为主的地方小戏逐渐开始进入戏院,越剧的缺点显露无疑。论宏大论周整越剧从哪一个方面聚合,如何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艺术种类去相提并论?那叫唱也唱不过,打也打不过,演也演不过。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越剧选择了一条非常取巧的路:主打家庭戏。也是一般地方性戏曲所主打的内容,比如20、30年代的主流剧目,《李三娘》《方玉娘》《秦雪梅》等等,动不动哭子叫子或者哭夫劝夫。

《碧玉簪》是家庭剧里的佼佼者,作为经典传统剧目流传至今。

而象《玉蜻蜓》等剧,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玉蜻蜓》在过去的第一女主,不是尼姑志贞,而是申大娘。它从评弹而来,评弹一整本书都讲的是苏州首富的家长里短,申贵升和王志贞的爱情比重很小。

家长里短的剧情,很显然更加普世,更加接近大众,从某个角度来讲,也就是,更加下沉。

观众闻其发声,观其表演,容易产生共情,自是较为容易接受,从而忽略其在艺术质量上的缺失。

就好比淘宝、天猫和京东在电子商务领域风光无二,拼多多一夜破局,它拼的便是那个下沉市场。越剧也通过这种下沉的方式获取了最初的广泛市场。

(二)女性导向

自从女子被允许引入戏剧表演,女子戏曲的风靡在所必然。

其实并不仅仅是越剧,像沪剧,像淮剧,像锡剧都有一种若隐若现的阴盛阳衰。四十年代京剧坤旦的风行之势,即便没有后来四五十年对于乾旦的压制,这一场胜负也难预言。

这种情况下,本来就形式非常简陋和简单的越剧,向女子越剧发展,顺理成章。

有意思的是越剧,也只有越剧保留了单性别的特点。

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越剧的发展历史短,男子越剧一闪而过,并未留下影响、以及成熟的艺术,去影响化并不困难。其次是出于越剧的江南属性,越剧人的性格多半含蓄一点,也导致可能相对更传统一些,当十二三岁的女孩子踏上舞台,并不被允许与男性合作,女小生与女老生由此而生。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戏曲舞台上的这些家庭剧,出现了愈演愈悲的趋势。

即使到了40年代的新越剧,一出戏里面的女主角大多也是必须要求她在戏里一定要受一次欺负,哭一哭,悲一悲,或者死或者出家做尼姑。过去的几大花旦多半有悲旦之称。(除了我家竺水招。)

——但应该说越剧在这方面还是好的,很快就消除了一些过于悲苦至灭除人性的内容,就比如《剖腹验花》之类的戏,慢慢就消失了,连《三上轿》、《李三娘磨房产子》这种纯粹的苦情戏也没留太多余地。

要注意到,其他很多剧种并没有消失这种苦情戏。就像沪剧这样钻研都市故事的,杨飞飞的很多戏码,纯苦情戏,《为奴隶的母亲》之类的越剧到后面几乎已经没有了。【当然越剧60年代也产生了一些,典型如《不准出生的人》,但这个又是另外一种时代的要求了。】

直到姚水娟为止,她那个时期的越剧还是以演苦情戏为主。记得有一个越剧开篇就是这么唱的,姚水娟“有名泪洒相思地,听得个个眼泪淋。”总之就要达成一种效果:台上哭台下也哭,两边一起哭。资料 | 电台唱词:越剧回忆曲(陆锦花)外一篇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自然和时代背景以及观众构成分不开。

那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时代,平均寿命只有不到40岁。生而为人,只有一个字,苦。

苦情戏吸引了大批的家庭妇女——那可能是裹着小脚没有工作一辈子都只能听从丈夫粗暴指令的妇女,那也可能是上海满地可见的留守太太——不止有生活环境很好的留守太太,更多是处在底下层的。

她们从台上的悲欢离合当中,尤其是十八般苦水当中得到了一种意外的自我安慰。台上那些更美、更好的人儿,哭得情深意切,哭得好像就发生在身边,哭得发出了自家心声。哭得你心头撕扯,却涌起快慰:呀,原来世界上还有比你更苦的人。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越剧和诸多地方戏曲没有太多差异化,然而她没有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而是悄然发生改变,就在潜移默化间,“诗”的成份,在越剧的气质里渐渐明晰起来了。

(三)女小生

对于剧种特点,王安忆《长恨歌》里有句话总结得很好:隔壁人家的收音机里放着沪剧,一句一句像说话一样,诉着悲苦。这悲苦是没米没盐的苦处,不像越剧是旷男怨女的苦处,也不像京剧的无限江山的悲凉。

前面所说”下沉“阶段,越剧和沪剧、锡剧等地方戏种,表现主题大致是一样的,注重家长里短,发展到后来,却走出了更多的特色之路:着重于演绎儿女情长、柔情蜜意,一对对男欢女爱,一出出天地绝恋。

比如《孔雀东南飞》和《大雷雨》,分别是越、沪两个剧种的代表作,故事起源相同(《大雷雨》根据乐府长诗改编,是《孔》的近代版)。

后者是很少讲爱的,有苦、有怨、有责,还有沉沦的灰黯,看不见的末世前路,海誓山盟甚少用武之地;后者则是甜蜜、恩爱、相思,没完没了的情和爱。婆媳矛盾?退居次席。因为爱所以一起活一起死,反抗封建黑暗大家长什么的身外之物。

观众渐渐增多,第二层次引进的恰恰是那些真正的留守太太。姚水娟的时候应该已经产生了那么多过房娘,就是这么来的。有的是老公跑外地去了,有的却是老公始终有一个金屋,当然也很可能是老公很多个金屋里的一个。

她们对戏的要求可能相对稍微高一点儿,要苦,但不要纯粹的苦,她们还提出了一个关于浪漫的要求——便在此时,越剧女小生登场了——早就有了,但从此时起,女小生风靡舞台,无女小生,不成剧团。

留守太太们、中年妇女们发现,她们所能够对一个男生的最最美好的想象,全部都在女小生的身上。

那些女孩子们扮演的少年郎君,又专情又多情,又深情又可爱,又英俊又漂亮,而且大多都是乖乖小孩儿,可以捧在手心上宠。

第三层次,越剧出现了一批新的观众,女学生。

她们对于女小生的要求和视角有了更多改变,她们对于人生和爱情拥有更多美好、更具活力的想象,对于粉墨舞台上的虚幻形象,从捧在手心里的宠爱,变成了仰起头来的崇拜。即正式出现了所谓“追星族”。

越剧演员最喜欢的应该是这一个层次,这个层次青春蓬勃,富有朝气,更重要的是,她们会在这些女学生的追逐和向往上,看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自己的分量。

然越剧从家长里短,发展到儿女情长,并不能只从观众身上找结论,或许,还和演的人有关。

看的人幻想,演的人也就是大量双十年华的女演员们,更充满加感性和浪漫。

就以女小生代表之一的尹桂芳而言。她曾写过一篇《塔里的女人》读后感,那完完全全是一幕爱情绝恋,基本可以肯定芳华演过类似这样的戏,她仿佛还是偏爱。

她还说过诸如“越剧离了情,就不是越剧了”一类的话。【《从艺十五年》里有写,懒得找原文了。】

有次跟着尹竺到后台的小哈巴狗撒欢,一脑袋扎进痰盂里,扑腾不出来。她们正演《盘夫索夫》,尹在前场不知情,后面锣鼓催上场,竺上场后忍得辛苦,眼见尹自懵懂,就喊:官人,你附耳上来。尹官人乖乖附耳,“如此这般”,小夫妻儿你瞅着我、我瞅着你,在台上微微地笑——笑得台下观众恍惚,一想:夫妻自有体己话,何须细论?

散戏夜游,如梦如幻的神秘,更为签名的女孩留下“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永恒浪漫……


视频 | 自制版南越音配像《十八相送》实况录音

转载 | 《柳毅传书·祝湖露真》修复版及音配像版

转载 | 《柳毅传书·见三娘》修复版及音配像版
转载 | 《卖婆记》片断修复音画同步
美人如花隔云端 | 《南冠草》配像集锦
资料 | 尹桂芳竺水招四十年代唱片集锦


竺水招50-60年代(系列文章集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扮相英俊的越剧女小生 不仅能唱毕派 徐派尹派也出色 太有才了
一人能唱越剧/淮剧/沪剧/昆曲的女小生,非TA莫属
越剧尹派小生 裘欢欢
??五位尹派小生合演越剧《浪荡子.叹钟点》
聊聊我喜爱的越剧小生——赵志刚
越剧各种流派唱段汇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