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陶行知“核心生活力”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报》68日第6版刊登笔者《陶行知核心生活力培养的现代回响》文章,并被列为“中国教育新闻网今日头条”,引起较强反响。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校长网等众多网站转载。“核心生活力”概念首次提出,《生活教育》20175期刊发《从陶行知“核心生活力”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一文,较系统地表述了作者对“核心生活力”的理解与认识。希望能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所启示,强烈呼唤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成为我国主流教育理论。


摘   要:“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等。“核心生活力”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五种生活力。对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陶行知,生活力,核心生活力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1] 。

从2015年底九个素养、二十三个基本要点和七十个关键表现的“核心素养体系”公开,到9月13日3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正式发布,立即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大量文章已见诸报刊。以“核心素养”为题,时间为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获得2289条信息,还有相当多的文章还没录入知网数据库。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又可能如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初,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意义、背景、国外研究等研究文章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增量。从已发表和见诸报刊的信息可知,大多数中小学的学科专家围绕已定的核心素养体系展开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论述,部分知名课改专家基本只发表核心素养的意义或与课改、课标等的关系,而不涉及框架内容;少数专家则对核心素养内涵提出质疑,个别学者盛至吐槽“核心素养不核心”。目前还未见教育部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确认信息,似乎各方人士对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没有达成共识。

要把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落实到中小学每一学科教学中和常规的教育中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一线老师来说,要比三维目标的落实要难得多,最大的问题是可操作性不强。长期从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宣传、践行工作,发现陶行知八九十年前提出培养“生活力”的主张,尤其是五大“核心生活力”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具有相似含义,且更为简明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对落实核心素养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力”培植主张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曾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研究教育,回国后锐意教育改革,专于教育实验。他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 立足于当时社会发展, 前瞻未来教育,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了中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验探索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卓越的远见视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生活力内涵

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6 年11 月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出生活力主张,“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2]”同年12月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它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3]在陶行知的眼里,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不是看这所学校的建设和设备设施,而是看学生的生活力丰富不丰富。陶行知的生活力就是指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1926年12月他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指出:“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4]陶行知生活力主张内涵已清晰明了,即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培植生活力,就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担当责任意识。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他要求学生掌握23种常规技能: 初级常用能16种,即生存生活、做事基本能力: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会种园、会游泳、会急救、会唱歌、会查字典、会布置、会修理、会当书记、会说国语、会参加开会、会应对进退、会做小先生、会管账目、会管图书;掌握7种高级常能:会开汽车、会速记、会打字、会接电、会担任翻译、会临时讲演、会领导工作[5]。

陶行知主张培植生活力,需要教科书。但他要的是活的书,不是死的书;真的书,不是假的书;动的书,不是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编写培植生活力教科书,首先要列举需要培养的生活力,根据生活力培养需要编写教科书。我们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书。1931年8月,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6]一文中详细列出了70种生活力,如下表。

对应70种生活力,就要编写70种教学做指导。陶行知说,以上70种生活力,仅是其个人随手所举的例子,只是全部生活力的一部分。70种生活力还可以再细分,如养鱼可分为养金鱼、养青鱼、制作鱼缸等等,重要的生活力总共有3000种以上。有3000种生活力要培养,即有3000种教学做指导要编辑。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活力会继续扩大,教科书也继续增长。陶行知认为,这些生活力,有些是小小孩子就应当具备,有些是很成熟的人才能获得;有些是学了就可以掌握,有些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掌握;有些是现代人共同必备,有些则因人而易。即有共性生活力和个性生活力。

由上所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力”是指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等,即具有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与向前向上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概括起来就是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品格。学生的生活力丰富了,就会懂得生活,热爱生活,改造生活,积极健康地生活。

根据陶行知的相关论述,生活力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公共性和个体性等特点。

2. 核心生活力

生活无时不变,生活力培养内涵也必将随之而变。对于学校的老师尤其是乡村老师,如何把握纷繁众多的生活力?陶行知先生作了归类,如前表中70种生活力归纳为五大类:健康生活(1-10)、劳动生活(11-20)科学生活(21-50)艺术生活(51-60)和社会改造生活(61-70)所需生活力。这样的生活力体系,有利于老师把握与实施,必将帮助学生“实现那丰富的现代生活”,让学生的生活“继长增高地向前向上进”。最终陶行知把生活力培养统一在“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五个方面,即核心生活力“五要素”。不管是70种还是3000种生活力,都在此五种核心生活力之中。核心生活力成为晓庄学校办学总目标。

陶行知核心生活力思想还可从“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旗图案解释中获知。校旗中心有一个小圆圈,里面有个“活”字,代表所要培养之生活力。

二、“生活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陶行知不仅为我们创立了培植生活力的规划蓝图,还为我们提供了培养生活力具体实施路径与方法。

1. 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7]

陶行知曾严厉地批判中国传统教育:“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7]。” “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陶行知强烈反对那毁灭生活力的文字会考,倡导培植生活力的创造考成。即师生的身体强健了没有,手脑并用的程度达到了多少,求知欲增强了提高了多少等等。改变一考定终身评价机制,是培养生活力的重要任务,将综合素质评价列入高考录取依据正是陶行知所期待的举措。

2. 六大解放[8]

针对传统教育扼杀学生生活力的弊端,陶先生提出民“六个解放”具体策略,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就能发挥出来。

(1)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能想、能思考,去探索探究自然。撕破束缚儿童创造力的包头布,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学生的双手。打破不许小孩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教育,让小孩有动手的机会,引导他们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发展创造力。

(3)解放学生的嘴。陶行知主张允许学生有问题、要求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只有获得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还编写了朗朗上口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4) 解放学生的空间。陶行知认为鸟笼式的学校使小孩子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绿水青山和日月星辰;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中的各种人员:工人、农民、商人、士兵;与万物为友,向宇宙发问,向三百六十行学习。

(5)解放学生的时间。陶行知主张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不强迫学生学习,不逼迫学生赶考,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渴望学习的内容。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陶行知“六大解放”的独创性见解,为培养学生“生活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70多年后的今天,仍具强大的现实意义。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力”主张,有其具体且较完整的内涵体系和培养措施,特别是“核心生活力”,含义明确,包容性宽广,可操作性强,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衷心希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能成为我国主流教育思想。

附件:

《陶行知核心生活力培养的现代回响》

1.中国教育新闻网头条新闻

 https://m.toutiao.com/i6429065709778633217/?wxshare_count=2&pbid=52830932401&from=timeline 

 2. 省教育厅转载:http://www.fjedu.gov.cn/html/jyyw/jyt/2017/06/11/eb0e0de0-ee72-4848-ac82-369c1fffffa8.html

《从陶行知“核心生活力”谈核心素养培养》

1.《生活教育》杂志,2017年5期

2.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网:http://www.fjtyh.cn/shownews.asp?id=766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报.2016-9-1第1版

[2] 陶行知.《我们的信条》《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3] 陶行知.《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75页.

[4] 陶行知.《师范教育建设论》《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76页.

[5] 陶行知.《育才学校手册》《陶行知全集》(第4卷).

[6]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7] 陶行知.《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129页.

[8]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46页.

[9] 高谦民.培养生活力是“生活教育”的根本宗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14(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儿童:指南针的轴心<div>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div>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一个孩子需要具备的70种核心生活力
语文测试卷3
继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打造小学数学“善学课堂”
培养“创新人”: 中国教育回避不了的世纪挑战 ——吴康宁教授专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