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寸之间见天地 细微之中阅乾坤---微雕大师陈小林
平刻微雕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甚至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雕刻的内容,故历代称之为“绝技”。
陈小林,字二木,号品石、东尧之木,斋号静竹堂。1959年出生在北京,五岁时便开始与祖父陈瑞宽学习书画,临摹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及芥子园画谱,13岁开始学习芒刻,后经季羡林先生介绍师从启功先生深入研习书法,1981年师从北京老艺人陈石品先生学习象牙平刻微雕,现能达到每平方毫米平刻四十字左右。能在“一粒米”上刻《兰亭序》,在一根头发丝截面上书写“京”字(北京奥运会会徽)等。陈小林先生的平刻微雕艺术已成为中国微雕艺术的突出代表,对此很多媒体都曾做过专题介绍,如今他的作品广被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机构或私人收藏。
平刻微雕的历史源流
平刻微雕,是以刀代笔在一个平面上微缩书法、绘画、篆刻等,以小见大的手工艺。所谓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中阅乾坤。
中国平刻微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是用刀将文字刻在龟甲骨上,称之为甲骨文。从那时起已有微小的甲骨文,“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这就是最早期的平刻微雕。使用刀这个工具已成为民族的一种文化,众所周知明代魏学洢所作《核舟记》中,奇巧人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这落款也是平刻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平刻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因石章的出现,不少文人雅士,以刀代笔,单刀直入,操刀于方寸边款之上,寄托情趣,乐在其中。选用寿山石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平刻微雕艺术便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有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柱面,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清末民初,浅刻﹙平刻﹚艺术代表人物、位列“微雕三绝”之首的是于硕。他能在方寸之中刻万字,用放大镜方可辩识。与其齐名的还有吴南愚,两位大师被世人称为“南于北吴”。
于硕(1873—1957),字啸轩,江苏江都人,后定居北京。清末民初有多种著述称赞他的浅刻技艺,位列“微雕三绝”之首,对后来平刻微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清《清稗类抄工艺类》说“光绪初,江都人于硕目光精炯过人,方寸之中能刻上万字,至阔扇骨,可刻三十行……其最小字,以大十余倍显微镜照之,犹不能见”。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于硕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上刻字千余,具有书卷气,非用放大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谓鬼斧神工也”。《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说于硕“象牙插屏上之广三寸,上刻离骚全部”。1915年日本东京大正博览会和1915年美国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他以所刻象牙扇骨和象牙插屏送展,引起极大轰动,并分别获得金质奖章。
陈小林的祖父陈瑞宽(1911—1982),字裕长,生于北京。自幼上私塾,习书作画,善写经文。23岁在北京与于硕相识后师从平刻微雕,1937年日寇侵占北平后离京回故里上庄(清初大学士明珠的明府花园)继续潜心研究,从未放弃平刻微雕的练习。解放后又与陈景翼在中山公园相见,相互切磋技艺。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不佳,身怀此技艺即以种植花卉果木蔬菜为业,盼待传承后人。
陈石品(1916—1992),字啸山,北京人。13岁师从姨夫陈紫光(宫廷造办处名字为陈思敏,解放后名字为陈智光)学习平刻微雕,在当时以“一粒米”著称于世,被誉为“米刻第一人”,公私合营到北京象牙雕刻厂专业从事象牙雕刻设计及平刻微雕,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制作平刻微雕礼品,后被称为“北京平刻微雕独生子”。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平刻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陈忠森的微雕作品,“微”到需用高倍率的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比如他的平刻微雕作品《兰亭序》,用的是一颗仅1立方厘米、比大豆大一些的田黄石,全文300多字,只用一个平面全部刻完,难怪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称赞他的平刻微雕作品“细如蚊脚,游刃纵横,技进正未艾也”。
到陈小林先生这一代,经其手,因工具的改善、工艺技法的提高、题材的拓展等,使平刻微雕艺术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的工艺
陈小林的平刻微雕艺术,从工艺上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在选料上,精挑细选硬度、密度、光洁度好的材料。如象牙的牙心、牙尖部位,石材料选细腻无硬丁的;开料时分为粗开和细开,看清材料的纹理开出所需的片状材料;整形时把所开的片状材料用钢锉和刀整形出所需的形状,如一粒米形、芝麻形、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抛光时分为粗抛、细抛、精抛,抛光后表面要达到平滑、无纹、光亮的效果。
在雕刻之前,先要采用胶水、胶带类黏合,用夹子卡住,用蜡铸或压在橡皮泥上,四种方法固定好材料。之后涂墨打线,打线是在材料表面打上一条条墨线,刻文字时沿着墨线刻。打线工具多用弓,先将弓线上墨,然后将其印压到材料的表面上。打线的宽窄决定于字的行距,这是章法布置中重要的部分。上手雕刻时,根据所刻的内容、要达到的效果,来选用刀具,刻微小的文字多选用锥形刀,大字多选用平口刀、三角刀。刻字如用毛笔书写,可提按转折可轻重缓急。刻画时所用刀具多选用平口刀、斜口刀、锥形刀,三角刀,用其中锋和侧锋。刻法有:划、扎、擦、刮等手法。刻完后要用干毛笔或湿毛笔去屑,之后填墨上色,文字填墨色,印章填印泥,绘画可根据内容和线条的需要填上不同的颜色。最后,擦净画面,配托装盒,将作品配上紫檀木托、玻璃罩、锦盒或木盒、放大镜﹙20倍以上﹚、显微照片,一件平刻微雕成品经过这十多道工序才算完成。
古人云“欲善其事,必先立其器”。因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需要特制工具,所以许多工具都是他自己选材加工制做的。比如平口刀、斜口刀、三角刀、锥形刀、笔、锯、弓等,这些工具都有着特殊形状和功能。如平口刀:刀刃两角为直角90°,刀刃宽为0.05毫米,多用于刻大字或刻画。斜口刀:刀刃斜度为50°—70°左右。刀刃宽为0.07毫米,多用于刻画,所用擦、刮等刻法。三角刀也叫做三刃刀,刀刃角度45°左右,刀刃长为0.03毫米,因用处广被称为“万用刀”,多用于雕刻大幅的书法或绘画。锥形刀:形如锥子(由粗到细),刀尾(粗)至刀刃(细)长度仅为0.01毫米,多用于雕刻极微小的字或刻画使用。笔分两种,一是由一根毛(鼠尾毛)制成、二是由多根毛(狼毫小毛笔)制成,可用于书写及上色。锯可分三种,一是用于开细料(锯片薄0.02毫米),二是用于开粗料(锯片薄0.6毫米),三是丝锯﹙丝细如发﹚多用于镂空时使用。弓:打墨线用,多是以竹为背,弦为线﹙线如丝﹚,弓的直径约15厘米至20厘米。
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的技法特色
平刻微雕的“施工面积”极小,所以没有相当高的功底和熟练运用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陈小林现可在每平方毫米平刻40余字,在头发丝上、头发丝的截面上书写图形。例如:象牙“一粒米”刻上《兰亭序》,头发丝截面上书写“京”字。
平刻微雕是以小见大、微中求精的艺术,在微雕作品中可以展现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兼有山水、篆刻等书法或绘画,虽然细微到用肉眼难以辨认,但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看仍然十分精美,如同宏观视觉般精美壮观。例如陈小林的《千字文》平刻微雕作品放大后,与大幅的书法作品章法落款比例十分相似,具有很浓的书卷气。
平刻微雕是“以刀代笔,追求笔意”。单刀直入的刻法和使用毛笔的方法相反,毛笔是柔软的而纸是固定的,毛笔在纸上可轻重缓急、阴阳顿挫、提按使转运用自如,而刻刀形状如毛笔的锥型是固定不变的,因材料的表面是软的可以深浅,深而粗,浅而细,刻出来的效果和毛笔相同,带有很浓的毛笔点划的味道,与毛笔不同的地方是刀刻过之后会留下粉屑,刀痕会留下参差不齐的边缘,形成一道沟,比毛笔更附有立体感和“金石气”。例如:毛笔笔划的“捺”笔,刀也是由细﹙浅﹚到粗﹙深﹚再向右出锋,与毛笔笔意相同,是用刀在写字。
但不同题材的作品,要使用不同的技法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所以陈小林的“划、扎、擦、刮”四种刀法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划”的刻法一般用刀的中锋,多用于刻直线、游丝线、钉头线等。“扎”的刻法是用刀锋直刺、斜刺如用“针扎”,多用于苔点及面上的积点。“擦”的刻法一般多用斜口刀或三角刀,在材料表面做上下左右往复轻擦,如同山水画中的皴法,此法多用于刻山石、古树的阴影面。“刮”法与“擦”法接近,往复为“擦”,一个方向为“刮”,“刮”法分为深、浅、轻、重单向刮法,刮法且有形状,如一片竹叶的刻法。刀法体现在画面上是以点、线、面的刻法,刀法决定了艺术风格。“控制自身脉搏跳动”,使之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进行雕刻。平刻微雕最大的难度是控制自身的脉搏跳动,每个人微缩的极限都有不同,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脉搏并使之相对静止,这里的静止不是指心跳的静止而是通过两指上的脉搏跳动力同时相互抵消在刀柄上使之相对的静止。动中求静,静中带动,收视反听,意在刀先,意动则刀行,一切皆在意念中。这如同中国的武术功夫,需要长时间的刻苦练习方能操刀游刃有余、一气呵成。“艺在精微”,越是精细,功夫越深,难度也越高。
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的价值
平刻微雕是中华民族特种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传承有续,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它浓缩了多种民族文化艺术。所以陈小林的平刻微雕艺术价值体现在:
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它可在方寸之间微缩书法、绘画、诗词、文学等元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又是“以大缩小”的艺术形式,其中“小中见大”的宏观视觉效果体现了书法的笔意、结构、章法、韵律之美。作品中的奇峰险峻,树木繁茂,水流急湍,人物、花鸟、走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些艺术作品近些年来不断被拍卖,成交情况良好,越来越受收藏家青睐,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再有,陈小林的平刻微雕作品曾多次作为珍贵的礼品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国际友人,成为了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为沟通民族间的交往、增长友谊作出了独特贡献。
从事平刻微雕的艺人一般都是以师带徒世代家传,且从童年就开始培养书法、绘画、篆刻的基本功,博览群书以增加文化底蕴。能把书法、绘画微缩到方寸之间须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所以平刻微雕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持之以恒长期投入的过程,也正是这种艰难使得这门特种手工技艺濒临消失境地。
现在,陈小林先生正在申报将平刻微雕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计划在五年内总结平刻微雕技艺,组织力量出版“北京平刻微雕艺术”的书籍及有关“平刻微雕技能”的影视资料;并建立平刻微雕艺术体系,全面展示平刻微雕艺术。
我们真心希望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能进一步发场光大。
(2011年1月5日5版)
采编:管理员 中国文物信息网
方寸之间见天地 细微之中阅乾坤
【保护视力色】
打印】 【字号】编辑:ww 2011-06-10
平刻微雕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甚至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雕刻的内容,故历代称之为“绝技”。
陈小林,字二木,号品石、东尧之木,斋号静竹堂。1959年出生在北京,五岁时便开始与祖父陈瑞宽学习书画,临摹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及芥子园画谱,13岁开始学习芒刻,后经季羡林先生介绍师从启功先生深入研习书法,1981年师从北京老艺人陈石品先生学习象牙平刻微雕,现能达到每平方毫米平刻四十字左右。能在“一粒米”上刻《兰亭序》,在一根头发丝截面上书写“京”字(北京奥运会会徽)等。陈小林先生的平刻微雕艺术已成为中国微雕艺术的突出代表,对此很多媒体都曾做过专题介绍,如今他的作品广被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机构或私人收藏。
平刻微雕的历史源流
平刻微雕,是以刀代笔在一个平面上微缩书法、绘画、篆刻等,以小见大的手工艺。所谓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中阅乾坤。
中国平刻微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是用刀将文字刻在龟甲骨上,称之为甲骨文。从那时起已有微小的甲骨文,“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这就是最早期的平刻微雕。使用刀这个工具已成为民族的一种文化,众所周知明代魏学洢所作《核舟记》中,奇巧人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这落款也是平刻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平刻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因石章的出现,不少文人雅士,以刀代笔,单刀直入,操刀于方寸边款之上,寄托情趣,乐在其中。选用寿山石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平刻微雕艺术便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有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柱面,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清末民初,浅刻﹙平刻﹚艺术代表人物、位列“微雕三绝”之首的是于硕。他能在方寸之中刻万字,用放大镜方可辩识。与其齐名的还有吴南愚,两位大师被世人称为“南于北吴”。
于硕(1873—1957),字啸轩,江苏江都人,后定居北京。清末民初有多种著述称赞他的浅刻技艺,位列“微雕三绝”之首,对后来平刻微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清《清稗类抄工艺类》说“光绪初,江都人于硕目光精炯过人,方寸之中能刻上万字,至阔扇骨,可刻三十行……其最小字,以大十余倍显微镜照之,犹不能见”。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于硕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上刻字千余,具有书卷气,非用放大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谓鬼斧神工也”。《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说于硕“象牙插屏上之广三寸,上刻离骚全部”。1915年日本东京大正博览会和1915年美国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他以所刻象牙扇骨和象牙插屏送展,引起极大轰动,并分别获得金质奖章。
陈小林的祖父陈瑞宽(1911—1982),字裕长,生于北京。自幼上私塾,习书作画,善写经文。23岁在北京与于硕相识后师从平刻微雕,1937年日寇侵占北平后离京回故里上庄(清初大学士明珠的明府花园)继续潜心研究,从未放弃平刻微雕的练习。解放后又与陈景翼在中山公园相见,相互切磋技艺。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不佳,身怀此技艺即以种植花卉果木蔬菜为业,盼待传承后人。
陈石品(1916—1992),字啸山,北京人。13岁师从姨夫陈紫光(宫廷造办处名字为陈思敏,解放后名字为陈智光)学习平刻微雕,在当时以“一粒米”著称于世,被誉为“米刻第一人”,公私合营到北京象牙雕刻厂专业从事象牙雕刻设计及平刻微雕,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制作平刻微雕礼品,后被称为“北京平刻微雕独生子”。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平刻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陈忠森的微雕作品,“微”到需用高倍率的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比如他的平刻微雕作品《兰亭序》,用的是一颗仅1立方厘米、比大豆大一些的田黄石,全文300多字,只用一个平面全部刻完,难怪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称赞他的平刻微雕作品“细如蚊脚,游刃纵横,技进正未艾也”。
到陈小林先生这一代,经其手,因工具的改善、工艺技法的提高、题材的拓展等,使平刻微雕艺术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的工艺
陈小林的平刻微雕艺术,从工艺上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在选料上,精挑细选硬度、密度、光洁度好的材料。如象牙的牙心、牙尖部位,石材料选细腻无硬丁的;开料时分为粗开和细开,看清材料的纹理开出所需的片状材料;整形时把所开的片状材料用钢锉和刀整形出所需的形状,如一粒米形、芝麻形、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抛光时分为粗抛、细抛、精抛,抛光后表面要达到平滑、无纹、光亮的效果。
在雕刻之前,先要采用胶水、胶带类黏合,用夹子卡住,用蜡铸或压在橡皮泥上,四种方法固定好材料。之后涂墨打线,打线是在材料表面打上一条条墨线,刻文字时沿着墨线刻。打线工具多用弓,先将弓线上墨,然后将其印压到材料的表面上。打线的宽窄决定于字的行距,这是章法布置中重要的部分。上手雕刻时,根据所刻的内容、要达到的效果,来选用刀具,刻微小的文字多选用锥形刀,大字多选用平口刀、三角刀。刻字如用毛笔书写,可提按转折可轻重缓急。刻画时所用刀具多选用平口刀、斜口刀、锥形刀,三角刀,用其中锋和侧锋。刻法有:划、扎、擦、刮等手法。刻完后要用干毛笔或湿毛笔去屑,之后填墨上色,文字填墨色,印章填印泥,绘画可根据内容和线条的需要填上不同的颜色。最后,擦净画面,配托装盒,将作品配上紫檀木托、玻璃罩、锦盒或木盒、放大镜﹙20倍以上﹚、显微照片,一件平刻微雕成品经过这十多道工序才算完成。
古人云“欲善其事,必先立其器”。因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需要特制工具,所以许多工具都是他自己选材加工制做的。比如平口刀、斜口刀、三角刀、锥形刀、笔、锯、弓等,这些工具都有着特殊形状和功能。如平口刀:刀刃两角为直角90°,刀刃宽为0.05毫米,多用于刻大字或刻画。斜口刀:刀刃斜度为50°—70°左右。刀刃宽为0.07毫米,多用于刻画,所用擦、刮等刻法。三角刀也叫做三刃刀,刀刃角度45°左右,刀刃长为0.03毫米,因用处广被称为“万用刀”,多用于雕刻大幅的书法或绘画。锥形刀:形如锥子(由粗到细),刀尾(粗)至刀刃(细)长度仅为0.01毫米,多用于雕刻极微小的字或刻画使用。笔分两种,一是由一根毛(鼠尾毛)制成、二是由多根毛(狼毫小毛笔)制成,可用于书写及上色。锯可分三种,一是用于开细料(锯片薄0.02毫米),二是用于开粗料(锯片薄0.6毫米),三是丝锯﹙丝细如发﹚多用于镂空时使用。弓:打墨线用,多是以竹为背,弦为线﹙线如丝﹚,弓的直径约15厘米至20厘米。
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的技法特色
平刻微雕的“施工面积”极小,所以没有相当高的功底和熟练运用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陈小林现可在每平方毫米平刻40余字,在头发丝上、头发丝的截面上书写图形。例如:象牙“一粒米”刻上《兰亭序》,头发丝截面上书写“京”字。
平刻微雕是以小见大、微中求精的艺术,在微雕作品中可以展现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兼有山水、篆刻等书法或绘画,虽然细微到用肉眼难以辨认,但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看仍然十分精美,如同宏观视觉般精美壮观。例如陈小林的《千字文》平刻微雕作品放大后,与大幅的书法作品章法落款比例十分相似,具有很浓的书卷气。
平刻微雕是“以刀代笔,追求笔意”。单刀直入的刻法和使用毛笔的方法相反,毛笔是柔软的而纸是固定的,毛笔在纸上可轻重缓急、阴阳顿挫、提按使转运用自如,而刻刀形状如毛笔的锥型是固定不变的,因材料的表面是软的可以深浅,深而粗,浅而细,刻出来的效果和毛笔相同,带有很浓的毛笔点划的味道,与毛笔不同的地方是刀刻过之后会留下粉屑,刀痕会留下参差不齐的边缘,形成一道沟,比毛笔更附有立体感和“金石气”。例如:毛笔笔划的“捺”笔,刀也是由细﹙浅﹚到粗﹙深﹚再向右出锋,与毛笔笔意相同,是用刀在写字。
但不同题材的作品,要使用不同的技法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所以陈小林的“划、扎、擦、刮”四种刀法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划”的刻法一般用刀的中锋,多用于刻直线、游丝线、钉头线等。“扎”的刻法是用刀锋直刺、斜刺如用“针扎”,多用于苔点及面上的积点。“擦”的刻法一般多用斜口刀或三角刀,在材料表面做上下左右往复轻擦,如同山水画中的皴法,此法多用于刻山石、古树的阴影面。“刮”法与“擦”法接近,往复为“擦”,一个方向为“刮”,“刮”法分为深、浅、轻、重单向刮法,刮法且有形状,如一片竹叶的刻法。刀法体现在画面上是以点、线、面的刻法,刀法决定了艺术风格。“控制自身脉搏跳动”,使之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进行雕刻。平刻微雕最大的难度是控制自身的脉搏跳动,每个人微缩的极限都有不同,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脉搏并使之相对静止,这里的静止不是指心跳的静止而是通过两指上的脉搏跳动力同时相互抵消在刀柄上使之相对的静止。动中求静,静中带动,收视反听,意在刀先,意动则刀行,一切皆在意念中。这如同中国的武术功夫,需要长时间的刻苦练习方能操刀游刃有余、一气呵成。“艺在精微”,越是精细,功夫越深,难度也越高。
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的价值
平刻微雕是中华民族特种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传承有续,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它浓缩了多种民族文化艺术。所以陈小林的平刻微雕艺术价值体现在:
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它可在方寸之间微缩书法、绘画、诗词、文学等元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又是“以大缩小”的艺术形式,其中“小中见大”的宏观视觉效果体现了书法的笔意、结构、章法、韵律之美。作品中的奇峰险峻,树木繁茂,水流急湍,人物、花鸟、走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些艺术作品近些年来不断被拍卖,成交情况良好,越来越受收藏家青睐,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再有,陈小林的平刻微雕作品曾多次作为珍贵的礼品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国际友人,成为了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为沟通民族间的交往、增长友谊作出了独特贡献。
从事平刻微雕的艺人一般都是以师带徒世代家传,且从童年就开始培养书法、绘画、篆刻的基本功,博览群书以增加文化底蕴。能把书法、绘画微缩到方寸之间须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所以平刻微雕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持之以恒长期投入的过程,也正是这种艰难使得这门特种手工技艺濒临消失境地。
现在,陈小林先生正在申报将平刻微雕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计划在五年内总结平刻微雕技艺,组织力量出版“北京平刻微雕艺术”的书籍及有关“平刻微雕技能”的影视资料;并建立平刻微雕艺术体系,全面展示平刻微雕艺术。
我们真心希望陈小林平刻微雕艺术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能进一步发场光大。
(2011年1月5日5版)
采编:管理员 中国文物信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第一单刀浅刻大师 ——于硕与他的微雕浅刻艺术
微雕艺术,方寸小核,大千世界
微雕:方寸之间显精美,秋毫之处见真章!
方寸见大观——象牙微刻作品
方寸间凝结心语:从象牙微雕扇骨看绝品收藏_牙雕|牙雕网-牙雕艺术网
字若蝇须的民国于硕象牙微雕插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