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知常:终极关怀:向头顶的星空致敬

  在“四大名著”的背后

  进入新世纪,在授课与公开的演讲中,我谈论最多的,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例如“四大名著”。

  而且,在自己所出版的书籍中,这个方面的研究也是最多的。《[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说[红楼]人物》、《说[水浒]人物》以及《说[聊斋]》,等等。

  时光飞逝,而今,转瞬十几年已经过去。暮然回首,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其实,我之所以孜孜以求地反复讨论这个问题,是与这些年来我反复提及的对于四大名著的排名亟待重新思考尤其是对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亟待重新评价这一话题密切相关。

  当然,关于各种各样的排名,其实并不必当真——即便是四大名著的排名,也应当如此去看。但是,假设能够透过“排名”看到在“排名”背后的某种美学价值观念的预设,那么,问题就截然不同了。

  因此,关注四大名著的排名,其本意也就并不是为了去炒作这个话题,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尤其是学术界对于隐现四大名著的排名背后的某种美学价值观念的预设的瞩目。

  所谓四大名著,也就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当今之世,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不过,其实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四大奇书”,是明朝的读书人提出的。那个时候,《红楼梦》还没有问世,所以,被评选出来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到了清朝,《红楼梦》横空出世,其结果,是挤掉了“四大奇书”中的《金瓶梅》,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四大名著”。

  从“四大奇书”到“四大名著”,其间浮沉隐现的,当然并非一部作品的更替,而是文学创作水平的嬗变与文学审美水平的转换。

  由此,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既然“四大奇书”可以被重新遴选剔除,那么,“四大名著”是否也可以被重新遴选剔除?从《红楼梦》问世到今天,又是几百年过去了。这几百年,文学创作水平和文学审美水平无疑也在变化,尤其是从上个世纪开始,先后出现了两个朝代,更尤其是在新中国,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叫做“作家协会”的在全世界都很少看到的专业作家的组织。显然,对于文学创作的关注,在我们的时代,相对于悠久的古代社会、相对于全世界,都是无以复加的。因此,我们也是否可以通过重新评选四大名著来展示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水平和文学审美水平的成果与业绩?!

  当然,如果真的去重新评选,“四大名著”中的第一本书肯定是《红楼梦》,无疑没有问题的。这在中国的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

  至于第二本书,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金瓶梅》。

  经过了几百年时代的起起伏伏以后,《金瓶梅》的地位应该明显上升,应该被重新肯定。

  公正地说,《红楼梦》和《金瓶梅》堪称中国长篇小说的双壁。《红楼梦》是中国人撰写的一个美丽的童话,可是,生活在《红楼梦》里的人物,到现在为止,在中国究竟诞生了没有?比如,贾宝玉诞生了吗?林黛玉诞生了吗?或许,他们仍旧还只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好的想象。但是,金瓶梅就不同了,金瓶梅里面的人物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就存在,而且到现在也还在顽强地存在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国内有个作家写了一篇小文章,叫《西门庆万岁》,为什么会“西门庆万岁”?对此,今天的所有的中国人都会会心一笑。这就因为,直到今天,西门庆在中国尽管不能说遍地都是,但是,却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潘金莲也不少,起码要比林黛玉多出很多。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恰恰说明《金瓶梅》对中国人的人性的挖掘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假如《红楼梦》所写的,是一个美好的中国,那么,《金瓶梅》所写的,就是一个裸体的中国。因此,现在必须要把金瓶梅的地位往上提。

  令人困惑的是新“四大名著”中的第三本,尤其是第四本。

  在新的“四大名著”中,排在第三名的,应该是哪一本文学作品呢?我反复思考,最终认定,还以《西游记》为宜。当然,坦率地说,把《西游记》排进去,已经有点勉强。其中的理由,在后面我会谈及。这里暂时不去详谈。

  在这里,我更为感兴趣的是:排在第四名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哪一本?因为,在我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已经不够资格。当然,我这样讲,也绝不意味着这两本书就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糟糕,就是两本“坏“小说,其实,它们当然都还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是,从完美的角度,从今天的美学眼光来看,它们已经无法跻身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作的行列,也无法跻身于最为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中。然而,这样一来,严峻的问题就应运而出现了:清代以后,又历经了两个朝代,但是,是否有哪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跻身“四大名著”的行列?答案是:没有。

  当然,也有人热心地提出了一些备选名单,例如,金庸的《鹿鼎记》,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例如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不过,这显然只是少数人的建议,要想形成普遍的共识,以《鹿鼎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的实际水平而论,无疑难上加难。

  这一结果无疑会引发我们对于当代的文学创作水平与文学审美水平的现状的疑问与思考,无疑,这也是我特别想提示加以关注的——我们已经建国六十多年,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叫做“作家协会”的在全世界都很少看到的专业作家的组织,但是,为什么迄今都还没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这个困惑是必须有人回答的,尽管,这并非我在本书中要讨论的问题。

  进而言之,重新评价“四大名著”,更有助于去重新思考隐现于其背后的某种美学价值观念的预设。

  简单而言,我们过去评价“四大名著”,是以自己的传统美学的价值观念作为美学参照的。可是我们知道,从上个世纪开始,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或者说,世界已经进入了中国。而中国进入世界和世界进入中国,其根本标志,就是我们现在再也不能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比,而是要拿中国的作品跟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去比。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先行调整自己的隐现于“四大名著”背后的某种美学价值观念的预设。

  这就类似于中国的体育比赛,很多人在运动项目上都是中国冠军,但是,却始终无法获得世界冠军。还有些项目,也只有全国比赛,但是却不被世界所接受。在这一切背后的,仅仅是我们过去所喜欢搪塞的所谓“水平不够”吗?其实,更多的还应该是更为内在也更为深刻的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这方面,武术比赛是一个例证;中国足球,也是一个例证。

  例如赵本山的小品,在中国,赵本山的小品肯定是全国冠军,所谓“小品王”,就是证明。因此,如果春节联欢晚会他不出来露面,很多人就都会睡不着觉,都会觉得今年的大年三十太沉闷了,怎么赵本山也没出来让大家开心地笑上一通呢?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在西方世界,赵本山的小品却很少有人喝彩,曾经,赵本山本人也是很想把自己的小品“演”到全世界去的,可是,赵本山在“春晚”之后的到西方国家的演出,却遭遇了立即就被当地的华侨“冷遇”了回来的尴尬结果。原来,他的小品在国内演出的时候,依照我们的美学眼光,并没有看出什么问题,我们都觉得挺好的、挺喜剧的,但是,到了国外就不同了,国外的华侨往往无法容忍。看看西方报刊,我们恍然大悟,一切都是因为他太喜欢模仿残疾人讥讽残疾人了。要知道,这在国外可是大忌。在国外,残疾人是弱者,跟女性和动物一样,是要受额外保护的,可是,赵本山却竟然总是去讽刺残疾人,例如学残疾人走路,等等,这怎么可以允许?所以,赵本山的演出在西方就遇到了致命的阻击。而且,与中国的评价相比,在西方的评价也一落千丈地截然相反。

  再比如张艺谋的电影。张艺谋的电影在中国不折不扣是全国冠军,但是张艺谋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们知道,张艺谋最想拿的大奖就是奥斯卡金球奖,可是张艺谋却总是无法如愿。就好像中国男子足球队,在国内那可是称王称霸,但是到了全世界就不行了。当然,张艺谋比中国男子足球队要强一点,大概相当于中国女子足球队现在的水平,因此离拿全世界的冠军也就是还差一点点。可是,差了哪一点点呢?这很值得思考!比如,张艺谋前几年拍了一部电影,内容跟南京关系很大,叫做《金陵十三钗》,电影里面说的大多都是南京话,其结果是,让南京话大大地“火”了一把。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张艺谋花了很大的成本,高达六个亿,而且请了全世界二十六个国家的好莱坞一线明星,组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创作团队和制作团队,结果刚刚到了奥斯卡评奖的所在城市,马上舆论就传出来了,说是这部电影不可能拿奖。而且,最后果然输了,而且输给了一部伊朗的投入很小的影片,叫《别离》,大约仅仅五十万美元左右的投资,这点钱跟张艺的几个亿相比那实在是根本都不能相提并论,而且,演员也只有十个人左右,还都不是国际大牌儿。那么,为什么会如此?不难看出,在这里就存在着一个中国与世界的不同评价的问题。

  简单地说,张艺谋的影片里有一个看法在西方是根本不能接受的,就是对于妓女的歧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的核心主题是“以命换命”,就是说,到了危机关头一部分人奉献他的生命去换另一部分人的生命。我们知道,这样的电影主题其实并不稀罕,西方有一部非常出名的电影,叫《拯救大兵瑞恩》。影片讲的是一个母亲送她几个儿子去前线打仗,后来前线的司令长官得到了一个很痛心的消息:这个母亲儿子大多都阵亡了,只有最后一个儿子瑞恩还在服役。于是,这个司令长官就下了一个命令,派一个小分队到前线去把瑞恩找回来,而且,把这个儿子还给这个母亲。结果,为了找回来这个母亲的儿子,一共却死亡了八个士兵,所以,可以说,是8=1。而在张艺谋的电影理,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以命换命的主题,是13=12。但是,遗憾的是,他的换法却为西方世界所拒绝接受。在他们看来,《拯救大兵瑞恩》的8=1非常值得,可是《金陵十三钗》的13=12非常不值得。

  具体来看,张艺谋的想法其实也很“中国”。这十三个人里十二个是妓女(还有一个小男生男扮女装),平时她们的所作所为是正常的人们所不齿,现在,出现了一个让她们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的机会,让她们站出来做一回好人,这就是去把那十二个纯洁小女生的生命换回来。无疑,这个写法我们中国人都能接受,我们会说:不错,金陵十三钗们表现真好,她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改邪归正了,也因此而“漂白”了自己。可是,在西方人看来,妓女已经是受尽欺凌和压迫的人了,你怎么忍心让她再被欺凌和压迫一次?你又怎么可以让她们去换那些女中学生?而且,那些女中学生为什么不能自己出面去承受自己所面对的那些苦难?而且,如果再联想一下西方的著名小说《羊脂球》,就应该可以意识到:按照西方人的眼光,张艺谋的作品的评价为何会一下子就一落千丈。因此,他的作品竟然还要想去拿奥斯卡金像奖,那显然是不太有任何可能的。

  四大名著的重新评价问题也是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必须按照当今世界所共同认可的美学眼光去重新评价。然而,这样一来,显然,《红楼梦》是完全可以经受住当今世界的美学眼光的考验的。《红楼梦》跟全世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其次是《金瓶梅》,借助当今的美学眼光,它的美学地位也开始上升,因为,它对于人性的透视是极为深刻的,也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当然,《金瓶梅》里面几乎没有正面人物,没有我们所习惯的所谓高、大、全的那些人物,而都是一些浑浑噩噩的小人物。可是,要知道,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也就是我们在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性真实。

  还有一部作品,刚才我说过,依旧可以放在“四大名著”之中,但是,现在我却要说,按照当今世界的美学眼光,它却毕竟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这就是《西游记》。

  简单说,如果放在世界冠军的平台上衡量,那我们必须说,《西游记》的人性挖掘和美学眼光都有点不够级别。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有一个演讲专门谈到过,题目叫做《躲避自由》,而且也已经收入了我的《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因此,就不去重复了。在这里,我只想介绍一下胡适先生的一个看法。五四的时候,胡适先生经常跟人说,我一定要改写《西游记》的结尾。可是,在一般人看来,《西游记》写得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一定要改写结尾呢?胡适先生的意思是说,《西游记》如果不改写的话,就没有办法成为世界一流的小说。换言之,《西游记》虽然是很优秀的小说,但跟全世界最优秀的小说比,却毕竟还差了不少。

  后来,“五四”以后过了十几年,有一段时间胡适先生正好有空了,于是,他就真的把西游记的结尾改写了一下,有几千字。简单说,大家知道,(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有“七大名著”的说法,为何变成“四大名著”了呢?
建国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著名教授点评明代四大奇书,精辟但不乏争议
美学心得(第二百三十集) 罗国正
品读六大名著 走进中国古典文学
一句话妙说四大名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