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踏访“绞圈房子”

小编的话  上海本地的老房子,不就是石库门吗?错了,真正的上海本地的老房子,不是石库门,而是“绞【gao阳平】圈房子”。长什么样的?请看本文。


春天唤醒了大地,也似乎打开了历史的闸门,我们一行走进了上海本地的老房子。

有人会说,上海本地的老房子,不就是石库门吗?有啥稀奇的?错了,真正的上海本地的老房子,不是石库门,而是“绞【gao阳平】圈房子”。石库门是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渐渐形成的,它成为近代上海民居的象征,不过一百来年历史。而“绞圈房子”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史料显示,上海市区和广大郊区都存在过“绞圈房子”,历史上它曾经是代表性的上海民居。但近年来,在旧房改造和城镇化的浪潮中,上海市区的绞圈房子已消失殆尽,郊区的绞圈房子也是凤毛麟角,少数几座绞圈房子像散落的珍珠,隐没于村野里。

经收藏家冯国鄞教授的热心牵线,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准备摄制一部有关上海“绞圈房子”的专题片。我和褚半农先生自小出生于绞圈房子,故有幸被相邀同行。我们驱车来到浦东南汇周浦地区,连续踏访了三座幸存的绞圈房子。幸好,三座绞圈房子一座比一座完整,最后那座坐落于旗杆村村委后的顾家绞圈房子基本完好,让年轻的随行者大开了眼界。


我离开“绞圈房子”已有30多年了,虽然梦里经常见到它,但现在真看到它,还真有些“几番欲找它,近前情又却”朝圣之感。终于到了掩映于绿树下的顾家绞圈房子,噢,那似曾相识,却又十分亲切。它五开间四厢房,是标准的上海绞圈房子。它呈悬山造型,黛瓦粉墙,远远望去,它像一座山丘,坚实地盘踞于村落中。

我们从洞开的墙门间进入,因为年代久远,大门已不翼而飞。地面由青砖铺就,两边粉墙立面,正中可见梁柱分明的穿斗式木构架。斑驳的梁柱上,隐约可见原来的雕花。上面吊着一只鸟笼,那鸟儿见有人来,啾啾地叫个不停,让古老的院落带来了生气。墙门间是通往宅内的正道,家族中碰到婚丧大事,都从墙门间进出,平时可作家族闲聊之地,因通风,故是盛夏纳凉好地方。墙门间是绞圈房子的独有特色,它是“间”,是房间;两侧的耳房叫次间,也称稍间、“落叶”。若只有墙门,而无房间,那是四合院。

穿过墙门间,就是庭心,也就是天井。由竖放的青砖铺地,四周街沿都置有青条石,四角筑有窨井,作排水之用。只见窨井上放着大缸,显然是作积雨水之用。庭心从名字便可知,它是绞圈房子的中央地带,素面朝天,便于洗晒衣被,凉晒果蔬,也是家族中儿童戏玩的天地。记得我小时候,每到盛夏晚上,搬一只竹榻,摇一把蒲扇,在庭心纳凉,口嚼甜芦粟,眼望满天星斗,确是一种享受。我就是在这里学会了用甜芦粟做灯笼的窍门。


庭心之后,就是大客堂,面积略比庭心小一些。这是家族宴请宾客之地。逢喜可摆酒席,遇丧可作灵堂。顾家绞圈房子的客堂,梁柱呈斗拱式,主梁上有状如官帽的装饰,那表示顾家祖上原是做官人家。后墙上有四扇木窗,窗棂有花雕。客堂里堆着陈旧的家具和柴禾,老褚指着一捆柴,问一位随行的女青年说:“这叫什么?”,女青年侧头看了半天,答不上来,老褚说:“这叫豆萁,就是三国曹植《七步诗》中:‘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燃豆的豆萁。”那女青年听后,不由得对貌不惊人的豆萁细细端详起来。是的,晒干的豆萁在灶头中烧,烟少火苗旺,那真是个爽,少时我最爱在灶头烧豆萁。

墙门间、庭心和客堂,都是绞圈房子中家族的公共场所,而两侧的厢房,那才是各家的天地。一般的布局是明厨房暗居室。我们见有位阿婆正在厨房间劳作,就走了进去。阿婆烧的是传统的“三釜”土灶。阿婆今年93岁,自十多岁嫁进顾家,在绞圈房子中生活了七八十年了,对它有着不舍的感情,因此,虽然子孙相继搬出绞圈房子,但她还是坚守着……


顾家绞圈房子不仅保存完好,可喜的是近年有关部门在其宅前的绿地中,修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四角凉亭。传统民居有凉亭,那倒是锦上添花。人们常说,建筑是最深沉的记忆,海派文化应该少不了本土的老房子,因此我想,如果在这里能改建成一个“上海绞圈房子博物馆”,那才是老屋换新貌,一件传承的大好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土著带你游上海——2017年5月30日端午老城厢徒步散记
上海里弄文化
众说纷纭绞圈房&它在海派建筑文化中的地位
【石库门营造】石库门建筑概况
【申江诗潮・第065期】我爱石库门(总399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