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里从不缺风云人物、丑闻、斗殴,也是不少巴黎人的真爱

           

今天,咱们来看看巴黎的丁香园咖啡馆(La Closerie des Lilas)。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是中国诗人笔下的丁香。容我在这里先说句坏话吧:我觉得,中国古代的诗人和词人,至少一大半以上,不是伤春,就是悲秋,似乎不大会别的。


今天,咱们来看看巴黎的丁香园(La Closerie des Lilas)。人家是: 花也不愁,人也不愁,潇洒事悠游。La Closerie des Lilas不是一个诗意的、带有唯美色彩的名字。在咖啡馆创立之前,此地确实是一个丁香花园。



主人布利埃 (Fran?ois Bullier, 1796-1869 ) 在 1847年买下了这片地,栽下了一千棵丁香,把园子办成了一个舞场,冠名“丁香园舞场”。可能是出于发音的方便吧,大家都叫它“布利埃舞场”(bal Bullier)。当年,它是巴黎名气最大的舞场。历史资料说,由于它环境优美,收费低廉,“全巴黎都趋之若鹜”。市民们跑来和那些穷艺术家们穷开心,找那些勾魂的舞女打情骂俏


当时有一个驿站与舞场毗邻。赶路人可以在这里投宿,也可以在这歇脚,喝杯酒或者喝杯咖啡。舞场开放之后,不少来这边跳舞的人,舞会开始之前,或者结束之后,都愿意在这家客栈喝上一杯。它就是丁香园咖啡馆的前身。在还没有化蛹成蝶之时,它已经是个高朋满座的聚会之所了,难道这不正是它的辉煌前程的好兆头吗?




1883年,驿站和布利埃的后人达成了协议,把餐饮和舞场打造成一个娱乐综合体。文艺界的人开始光顾了。左拉把大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带来了。左拉在文学上是自然主义流派的创始人,更是一位主持正义的勇士。1894年,犹太血统的法国军官德雷福斯被诬控向德国出卖军事机密,被定为叛国罪。审判证据和审判程序都存在着可疑之处。左拉挺身而出,要求为德雷福斯冤案平反。1898年1月13日,他以“我控诉”(J’accuse)为开头,在《震旦报》上发表了《致共和国总统费利克斯·富尔的信》。这是法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左拉死后六年,骨灰被移至先贤祠。塞尚是绘画界的一代宗师,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把他们二人称为巨擘,是毫不过分的。



           

左拉


同时,龚古尔兄弟也来了。他们创立了龚古尔文学奖,颁发至今。以上说的,算是个序幕吧。好戏还在后边呢。笔者根据阅读的一些材料,觉得对丁香园的发展历程可以做如下的概括:两个高潮,两场见证


第一个高潮是诗人保尔·福尔 (Paul Fort, 1872-1960)掀起的。20世纪初,他选择了丁香园作为他的活动基地。他曾在这里和列宁下过象棋。他是个既有才华而又多产的诗人。1905年创办了“诗与散文”杂志(Vers et Prose)。1912年当选为“诗人王子”。他在这家咖啡馆组织了“周二诗会”。诗人们和诗歌爱好者每周二都可来此聚会,交流心得体会,或朗诵新作。气氛总是热烈非凡,有时甚至到了吵吵嚷嚷的地步。


对于这样的诗会,褒者有之,如著名的诗人萨尔蒙和记者兼作家多惹莱斯( Roland Dorgelès)。 后者欣赏福尔的好客和才气。他写道:在诗会上,福尔像兄弟一样和每一位参加者握手,虽然他的手掌是空空的,但是它却能够给予


对于这样的诗会,贬者亦有之,如名作家纪德 (André Gide)和莱奥托 (Paul Léautaud)。莱奥托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他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称为巴黎的“咖啡文化时代”。1908年,他记述曾经参加过 Vers et Prose 那帮人一次聚会,接着说:“这肯定是最后一次了。”也就是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以后决不会再来了。 你看,他的表达是何等地简练。不说参加聚会的人档次不高,也不说任何别的,只说“最后一次”这么一句话,就把自己的感受和决心都包含在里面了。


丁香园接待文人的第二次高潮是在 1920年之后,接待的是美国文人和游客,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明威。原来,从1920年1月起,美国的禁酒令正式生效。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度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于是,一些美国人就到欧洲、特别是到巴黎喝酒来了。想喝多少喝多少,而且,可以安安祥祥地、不用提心吊胆地喝。



           

年轻时的海明威



1921至1926年,海明威侨居巴黎。开始,他每天来丁香园咖啡馆写作。在异国他乡,他并没有收入,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继承的一笔遗产是他们俩生活的唯一来源。坐吃山空,终难支撑长久。对于海明威这样的人,没有金钱做后盾,浪漫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名著《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在巴黎写成的。其主题是战争在生理、心理、伦理等方面对“迷悯的一代”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出版后四个月,海明威就和哈德莉离了婚。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Francis Fitzgerald)曾说,海明威每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就会换一任太太




           

海明威作品《流动的盛宴》。



有两样东西,恐怕应该视为海明威留给丁香园的遗产吧。在咖啡馆的一个角落里,有一把椅子,靠背上钉着一个铜牌,上面镌刻着海明威的名字。那是他在丁香园时的习惯座椅。另一件是一道菜,现在成了丁香园的招牌菜,名字是 “海明威波旁火燎黑椒牛排”。让我们按着顺序来解释一下这一串字面吧。海明威,自不必说了,指的是:这是海明威喜欢吃的那道菜。至于他是否参与了设计,那就不好说了,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波旁”二字能够引起人们在这方面的想象。



波旁即 bourbon,是美国出产的、以玉米为主料的威士忌。火燎即 flamber,它的意思是:在食材上浇上烈酒、然后点燃,以此来烧烤食材,主要的目的是把酒香烤进去。在欧洲的餐厅里,有一道尾食,叫做火燎香蕉,就是这个意思。将剥去皮的香蕉置入盘中,浇上白兰地和白砂糖,点燃。待火焰熄灭后,香蕉已经半熟了,甜似蜜,散发着白兰地的异香。波旁火燎即是把波旁威士忌浇到牛排上烧烤,将波旁的香气烤进去。估计在火燎前是要先把牛肉放在炉子上烤出个几分熟的。最后的程序当然就是浇上黑胡椒酱汁了。现在是旅游业发达的时代,可以想象,这道名菜是会颇具吸引力的。




好啦,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丁香园的两场见证吧。第一场见证是达达主义(dada?sme)的终结。达达主义是一个文艺流派。1916年,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的过程中,这一流派发端于瑞士,1923年寿终于巴黎。时间虽短,却对20世纪的文艺思想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它试图破旧立新,但是过于激进,过于脱离现实了。它的创始人是罗马尼亚裔的法国人查拉 (Tristan Tzara),他给达达主义下的定义是:“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



达达主义在欧洲好几个国家有代表人物,但是,它的最重要阵地在法国,活跃的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还有一些画家。1919年,布勒东同苏波、阿拉贡一起创办了《文学》杂志,成了达达主义团体的机关刊物。


但是,布勒东的思想是发展的,1922年又提出超现实主义理论,另立门户。他建议召开全欧洲的先锋文艺代表大会,让各派进行大辩论。他为此组织了大会筹备委员会。查拉和达达主义的积极分子,当然不干了,于是奋起反击。丁香园就成了双方斗法的场所。




2月17日,达达派反对布勒东的人在丁香园的一张桌子上拟定了一份决议,声明抵制布勒东的筹委会,要求布勒东出面解释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背离达达精神。这是双方决裂的书面证据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同年成立“超现实主义研究会”,主持出版《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于是超现实主义风靡一时,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和画家积极实践。这个超现实主义诞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不仅仅是个文艺理论,它还包含着一些政治信念,例如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残酷的战争,主张各民族和睦,反对沙文主义等等。


这些政治信念的本身,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一遇到具体问题,矛盾和分歧就会产生了。正是这些矛盾和分歧酿成了丁香园的一件大丑闻。



1925年,在丁香园为诗人 Saint-Pol Roux 组织了一个宴会,向他表示敬意。谁组织的?几份历史资料都没有明确的交代。反正文艺界来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女作家 Rachilde。这位女士几天前说过一句话:“一个法国男人娶一个德国女人为妻,或者一个法国女人嫁给一个德国男人,这就等于犯罪”。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沙文主义。所以,当 Rachilde 到达时,他们就喊着要她滚出去。她没有滚,而且还讲了话,这就使得在场的超现实主义者怒不可遏。其中一位叫 Michel Leiris 的还对着窗户往外喊“德国万岁”。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一战结束不久,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一般的法国人怎么能够接受呢?


什么事,就怕赶在点上。当时,摩洛哥里夫 (Rif)山区的一些人搞民族独立运动。那里是法国和西班牙的保护地。两国派兵镇压。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者支持里夫的独立运动。而法国著名的天主教诗人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 反对他们的立场,主张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于是,超现实主义者们印刷了一封致克洛岱尔的公开信,对他进行了猛烈抨击。他们在宴会前把这封信的印件压在了每位宾客的盘子底下。




           

布勒东


这两件事使得宴会的气氛紧张到冒出火花的程度。不知道那一个火星引发了殴斗。布勒东跑去把一扇百叶窗的横条拆下来,另一位超现实主义中坚分子苏波 (Soupault)则抓住吊灯,摇摆身躯,如荡秋千,用脚将桌上的杯盘踢到地下


在丁香园参加另一场活动的一位老先生,是超现实主义的铁杆粉丝,见此情景,怒火中烧,用手杖将咖啡馆最漂亮的一面镜子打得粉粹。Leiris 跑到街上,结果被一伙人暴打,血染衣衫。警察的到来才制止了这场混战。


事发之后,法国的报刊恶评超现实主义者的表现,把他们称之为“流氓”。他们的过激行为,确实没法让人待见,不过,客观地说,人是人,理论是理论,不宜混为一谈的。


克洛岱尔和丁香园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他,借机介绍两句,权作赘言吧。Claudel是他的姓,名字叫 Paul,是诗人、剧作家,也是外交家。在中国做过多年的领事,对中国怀有亲切友好的感情。他就是 Camille Claudel 的弟弟。Camille 是大雕塑家罗丹的高足,也是罗丹的情人




法国拍过一部电影,以她的名字为影名,中文译为“罗丹的情人”,由法国大明星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iani)担纲主演。43岁的罗丹第一次见到19岁的 Camille,从此罗丹改变了对女人的看法。


罗丹发现,Camille不但是理想的爱人,也是天作之合的工作伙伴。他俩从1885热恋至1896,终未能成为眷属。痛苦至极的Camille 在1905年得了神经病,后来在精神病院度过了30个春秋,于1943 辞世。阿佳妮扮演她,在体力上和感情上的投入,绝非一般演员所能承担得了。她凭此摘取了凯撒奖最佳女主角的奖项,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获此殊荣了。大家有时间的话,不妨从网上调出来看看。




有些咖啡馆渐渐脱离了和文艺的关系。丁香园不然,其文艺传统延续至今。2006年, Jean Sévilla 等人创立了一项图书奖,名为 prix du livre incorrect。直译的话,就是“不正确书籍奖”。翻译成“不得体书籍”,似乎更为得体。


创始人解释说,这样一个名称指的是那些“调门放得开、具有独立思想和别具一格的书籍。”评委会每年年初在丁香园开会选定中奖者。一个人获奖可以因为一本书出彩,也可以凭着全部作品的优秀。2014的年份奖颁给了 Lorant Deutch 写的Hexagone (法国)。这样的奖,恐怕只能产生于思维活跃的国度吧(欧洲时报/ 启洋)


编辑:海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超现实主义诗歌赏析:布勒东的《警觉》
思想史 | 焦虑的时代:1920年代的欧洲 (4/8)
到巴黎不去这些咖啡馆简直就是罪过 | 生活
盘点巴黎那些有故事的咖啡馆
超现实主义图片
法国超现实主义:用绿金吞吐那令人吃惊的柔媚之光| 凤凰诗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