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长莺飞二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


(《十美图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初春是踏青的开始,此时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工艺,象征吉祥如意的文字和绘画凝聚着深厚的传统习俗。风筝总是飞向远方,寓意着新的一年,宏图大展、梦想成真。


传说最早的风筝由墨子所做,用于战争需要。《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纸鸢的出现大致在五代前后,《询刍录》记载“五代李业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人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风筝”的第一次出现。


到宋代,风筝逐渐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3记载,都城杭州自正月“灯节”后至清明节前后的春游热闹场面,以断桥边赛纸鸢作结束。可见拂堤杨柳春天里,放风筝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初春郊游)


古代放风筝还和晦气联系在一起。《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窗外的树梢上,紫鹃想去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儿拾人走了,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可见古时放风筝有消灾祛难的习俗。


充当娱乐工具的风筝还赢得了许多文人的喜爱,《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极爱风筝,还是一个制作风筝和放风筝的高手。他糊的风筝造型独特,飞得很高,人称“曹氏风筝”,在乾隆年间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此外他对风筝还颇有研究,撰写了一本有关风筝的书——《南鹞北鸢考工记》。近代一些文人作品中也多谈及这一活动,描写放风筝的过程各具特色,各地的风筝在“大家”的笔下栩栩如生。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


“绍兴的风筝

“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鲁迅《风筝》(节选)

(虾蟹风筝)


“宁波的鹞子”


“风筝也如人似的,有幸与不幸”

“风筝”在宁波称之为“鹞子”,宁波的鹞子除了不象鹞之外还变了一种极可怕的东西。如果孩子的鹞子落在谁的屋上,不仅鹞子要被踏得粉碎丢在粪缸里,那屋里的男男女女还要跑出来辱骂孩子,跑到孩子的父母那里去吵闹,要求担保三年的太平。据说鹞子落在屋上,这屋子不久就要犯火灾的。


在贵州“放风筝是非常热闹的。那里的风筝有象鸟的,有象鱼的,有象虫的,有象兽的,有象人的——几乎无奇不有。他们遇到人家的风筝的线再他们的屋上不高的时候他们还要用一根栓着石子的线丢上去把风筝的线钩了下来抢风筝。在自己屋上抢风筝,是作兴抢的,只要你有本领。有些人在夜里放风筝,在风筝上系了一串鞭炮,鞭炮的引线上接着一根纸煤(即卷纸引火的那种东西),纸煤的一端点了火,待风筝放高了,纸煤便渐渐燃到鞭炮的引线上,鞭炮便在黑暗的半空中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火光四射的飞走,随后风筝失了相当的重量便几个筋斗翻了下来。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在清明前后几乎都带了风筝拜坟去。”

        ——王鲁彦《风筝》(节选)


(瓦片风筝,又叫“三尾子”)


“北京的瓦片

“我已经好多年不放风筝了”

小时候放三尾子。这是最简单的风筝。北京叫屁股帘儿,有的地方叫瓦片。三根苇篾子扎成一个干字,糊上一张纸,四角贴“云子”,下面粘上三根纸条就得。 稍大一点,放酒坛子,篾架子扎成绍兴酒坛妆,糊以白纸,红鼓,如鼓形;四老爷打面缸,红鼓上面留一截,露出四老爷的脑袋——一个戴纱帽的小丑;八角,两个四方的篾框,交错为八角;在八角的外边再套一个八角,即为套角,糊套角要点技术,因为两个八角之间要留出空隙。


红双喜,那就更复杂了,一般孩子糊不了,以上的风筝都是平面的,下面要缀很长的麻绳的尾巴,这样上天才不会打滚。 风筝大都带弓。干蒲破开,把里面的瓤刮去,只剩一层皮。苇秆弯成弓。把蒲绷在弓的两头,缚在风筝额上,风筝上天,蒲弓受风,汪汪地响。 我已经好多年不放风筝了。北京的风筝和我家乡的,我小时糊过、放过的风筝不一样,没有酒坛子,没有套角,没有红鼓,没有四老爷打面缸。北京放的多事沙燕儿。我的家乡没有沙燕儿。


            ——汪曾祺《阴城》节选

(沙燕风筝)


“陕西的幸福鸟


“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贾平凹《风筝》(节选)


(蜻蜓风筝和燕风筝)


“北平的小白龙


“有惆怅,也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瓦蓝的天上,丽日高悬,纤云弄巧,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看,空中不正袅袅地曳动着漂亮的风筝,可以是张牙舞爪的游龙,可以是蠕蠕而动的蜈蚣;或是翩飞的蝴蝶,翱翔的鹰隼。一个半大小孩奔跑着,手里牵扯着细纱,眼睛紧盯住飘腾的风筝,心儿好像也系在白云与蓝天之间。更有几个高矮不等的小孩跟着跑,笑声伴着和暖的风...... 

 

邻居卖豆浆的四哥,十六七岁的小青年,聪明伶俐,是扎制风筝的高手。修长、白皙的双手不停地缠绞,纤细的竹枝在他怀里跳跃,造型生动的风筝就扎制出来了。最漂亮的是一条小白龙,扎成时龙髯就不住颤动,十分生动。拿毛笔醮上墨,点画双睛,就栩栩如生了。放飞上天,鳞动飞舞,如活的一样。扎风筝不但要造型生动,更要均衡,否则很难放上天,就是飞上去也东歪西斜,很快就倒栽下来。而四哥扎的风筝从来没有这缺点,所以每年我得到他送的风筝总欢天喜地,十分珍惜,小心翼翼地放上天去。 

——林海音《风筝》(节选)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春风徐徐、暖回大地,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

选题策划丨这儿有好书

图 | 网络

编辑,整理丨吴晓清

END

转载及合作请联系后台

或发邮件至pantt@xiron.net.cn

点击标题,直达阅读:

记忆不一定非要爱恨分明

↑点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纸鸢和风筝不是一个意思?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
《国内游记 • 中原篇》——风筝也,纸鸢也,春天的象征
清明节的古老习俗——放风筝
【江苏】颜尚《​忙趁东风放纸鸢》指导老师:彭苏华
忙趁东风放纸鸢
如东的空中交响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