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是所有蛙都能当儿子,有些,是你蛙爷爷

夏日已至,蛙声渐起。不知道这两天你有没有被世界环境日的《旅行青蛙公益之旅》刷屏?年初大热的旅行青蛙旅行到了中国,遇到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各种濒危动物——

比如物种日历曾经介绍过的中华鲎

羚牛

……

听说已经有小伙伴玩出40+不同的明信片了!如果你还没有玩过,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或者拉到文末点“阅读原文”,再或者上手淘搜索“旅行青蛙公益之旅”,都能立即体验。


蛙“儿子”,是有什么误解?

游戏中本土濒危动物的简介都来自物种日历,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来额外看看原本被认为不起眼的、重新引起大家关注的蛙“儿子”。

等等,你们管谁叫“儿子”?你们说谁不起眼?

作为两栖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全世界的蛙有将近五千种,它们以各种神奇的方式展现了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其中有的物种甚至已经活成了……你蛙爷爷,比如毒蛙。 

适应性演化的例子:东南亚雨林中的华莱士飞蛙Rhacophorus nigropalmatus,在遇到危险或者觅食时可以依靠脚上的蹼在树枝间滑翔,得名于伟大的博物学者阿尔弗雷德·华莱士。图片:endangeredliving.com

说起毒蛙,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的约170个物种。箭毒蛙自己不合成毒素,而是从捕获的节肢动物猎物中获取毒素并积攒起来,并且发展出鲜艳的体色作为警戒色,来告诉捕食者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自己不能吃。

毒性最强的金色箭毒蛙Phyllobates terribilis,其体表的生物碱毒素对小鼠的皮下致死量大约只要0.1微克。图片:Brian Gratwicke / Wikimedia Commons

这就不禁让人联想起《天龙八部》里“长不逾两寸,全身殷红胜血”的莽牯朱蛤,所谓“万毒之王”——钟灵的宠物貂儿尝了一口,当即毙命。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除了“吃货不友好”之外,莽牯朱蛤还能“喷射毒雾”主动制敌,这是无论多毒的箭毒蛙都做不到的。

在生物学上,像箭毒蛙这样自身充满毒素的现象叫做“有毒”(poisonous),而能通过某种手段把分泌的毒素注入其它生物体内、主动造成伤害,才是能“放毒”(venomous),典型的例子比如各种毒蛇。二者的区别看下图就一目了然:

也就是“你咬我你死”和“我咬你还是你死”的区别。图片:snakebuddies.net

“有毒”不稀奇,土著利用箭毒蛙的毒液涂抹箭头的故事你肯定听说过,箭毒蛙科正是由此闻名。但,能“放毒”的蛙爷爷就很少听说了。

当真有蛙能放毒?

目前为止,无尾目(也就是“蛙”)当中只有两个物种被确认是“venomous”的:格林胄蛙Corythomantis greeningi和布鲁诺盔头蛙Aparasphenodon brunoi 

A为布鲁诺盔头蛙,B为格林胄蛙。图片:Jared et al. / Current Biology (2015)

这两种蛙来自奇葩迭出的南美大陆,和《旅行青蛙》的主角日本雨蛙一样,属于无尾目的雨蛙科(Hylidae)布鲁诺盔头蛙生活在巴西境内大西洋沿岸的热带 / 亚热带湿润阔叶林(Restinga)中,和同属的其它物种一样栖息在积水凤梨中央的水洼里;而格林胄蛙则适应了巴西东北部半干旱的稀树草原区(Caatinga),依靠雨季的季节性池塘进行繁殖。

趴在积水凤梨里的布鲁诺盔头蛙。图片:Instituto Últimos Refúgios / iNaturalist.org

这两种蛙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骨骼精奇——相比较于我们通常印象中圆头圆脑的“呱娃子”们,这两位的头部扁平,上颚向前方突出,表皮骨化并与头骨融合。布鲁诺盔头蛙的属名中包含着表示“楔子”的希腊词根spheno,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头部的形状而来;而格林胄蛙的属名则以“头盔”corytho开头。实际上,两种蛙的头部都是“前凸后翘”,形成一个圆板一样的结构。

古希腊科林斯式(Corinthian)头盔,用来形容“脑后有反骨”的盔头蛙们也是非常合适。注意盔头蛙头部后方的两个凸起,形成了“头盔”的后半部分。左图:MatthiasKabel / Wikimedia Commons;右图:Instituto Últimos Refúgios / iNaturalist.org

这样的头骨特化和形状有什么演化意义呢?盔头蛙有“护穴”(phragmosis)的行为:在比较干旱的环境中,格林胄蛙喜欢躲在洞穴里,这时,朝向洞口的骨质“板寸头”可以很好地封住洞口。一来是对潜在捕食者的防御;二来也减少了洞内的水分散失,有利于保持湿润。

试管中的格林胄蛙也会用大头堵住开口。图片:Jared et al. / J. Zool. (2005)

有此类行为的不止蛙,Cephalotes属的兵蚁头部特化成了树洞的盖子,可谓是登峰造极的护穴行为。图片:Alex Wild  

除了作为堵门的工具之外,两种蛙的大头还有更厉害的用途。布鲁诺盔头蛙和格林胄蛙的头部前端有着尖利的骨刺,这些骨刺穿过皮肤的时候会沾上皮肤中毒液腺(颗粒腺)所分泌的毒液——所以其实它们才是真正的“箭毒蛙”。当它们被捕食者咬住或者被手抓住时,会拼命摆动头部试图用涂满毒液的骨刺刺入对方体内。这个毒液输送机制让两种“poisonous”的毒蛙跨入了“venomous俱乐部”,它们真正做到了“放毒”

布鲁诺盔头蛙(左)和格林胄蛙(右)的头骨扫描电镜照片。图片:Jaredet al. / Current Biology(2015)

上图:骨刺突出的格林胄蛙皮肤表面。左下、右下分别是布鲁诺盔头蛙和格林胄蛙骨刺(以*标注)的电镜照片,左下箭头指示毒液腺在皮肤表面的开口,右下字母g指示毒液腺。图片:Jared et al. / Current Biology (2015)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较于其它蛙类来说,两种毒蛙的头部都十分灵活,甚至可以做到90°低头“默哀”。这很可能也是它们身体结构适应生活方式的结果,毕竟灵活转动的头部对护穴防御和骨刺攻击都有利。

蛙的毒液不容小觑

它们毒液攻击的威力不可小觑:格林胄蛙头部分泌的毒液,其毒性是南美当地Bothrops属矛头蝮毒液的2倍,而布鲁诺盔头蛙的毒液毒性更是达到了矛头蝮的25倍,头部毒液对小鼠腹膜注射的半致死量只需3.12微克。

回眸一笑百毒生。对于只有一节颈椎的两栖动物来说,能做出这个姿势的物种并不多见。图片:Instituto Últimos Refúgios / iNaturalist.org

若要论脊椎动物里的施毒专家,那非爬行类里的各种毒蛇莫属,它们拥有用唾液腺改造的“专业级”毒腺和相连的毒牙。在盔头蛙的毒液中,研究者们也发现了蛇毒中常见的透明质酸酶,这种酶可以溶解伤口处的细胞间质,帮助毒素扩散。

虽然设备比较原始,这些“以头抢敌”的两栖类,终是与大毒枭们殊途同归,靠着演化的力量,成为了既有毒又有毒的蛙中毒王


有诗曰


两肋插刀肋突螈,

头破毒流盔头蛙。

旅行途中若被抓,

放毒制敌能回家~

本文是物种日历特约稿件,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卢平

喜欢他还可以关注

 卢平的神奇生物 

id: magic_bio

演化的魔法造就神奇的亿万生物

是不是对蛙“儿子”刮目相看?

别忘了手淘搜索

“旅行青蛙公益之旅”

随青蛙一起认识更多中国珍稀物种哟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它们到底是有毒呢,还是有毒呢?
哪种动物的毒液最致命?那肯定是咬了你的那种啊!
巴西神秘毒蛙会“注射”毒液 可秒杀80人
浙江首次截获活体箭毒蛙 发一次毒液能杀10个成人
物种图册-背平鲉
你知道吗?那个甩起来的“长犄角”到底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