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澄:每个成长者,必须学会刻意练习


自打记事以来,有一件事我干得最疯狂:

大一下学期,我玩了整整一学期的CS。性格使然,自己非常喜欢Awp,也就是狙击步枪。随着时间投入,自己的水平也在提升,之后加入了我们的SpaceMonkey战队,成为战队的狙击手。为了能够不断提升战绩,我开始每天训练,基础训练是:

· 和4个机器人对战,它们随机走位,我来训练狙击准度,每天需要完成1600个机器人的击杀,大约需要8小时/天

· 团队内真人对打,要杀死队长100次(尼玛,队长的AK47太牛了,出来就爆头),这个基本要2.5小时/天才能完成。

就这样,连续搞了3个月的集训,我们拿到了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竞技大赛CS组的第二名。我在领奖的时候,评审组说我的鼠标控制能力达到:0.073毫米,反应速度在0.06秒,并获得当时比赛Awp排名第3名称号。

现在看看这个数据,依然心潮澎湃,依然无比激动,那是对我每天十余个小时持续训练的肯定!我能够训练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屏幕上某个像素点的位置及移动速度,并且通过我的神经系统迅速驱动我的两只手:一只手将刀/手雷切换至Awp,另外一只手精准移动鼠标,核算时间差并点击鼠标,完成击杀!想想看,整个判断和决策时间在0.06秒内完成,整个鼠标控制可以如此精准,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怎么可能实现?

玩游戏浪费了时间,但是我从来不认为经历是包袱,这段“浪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让我拥有了终身的财富:对刻意练习的理解


什么是刻意练习?2016年年底的一本《刻意练习》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

两大原理:大脑可变性、心理表征。大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改变,在学习区中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大脑持续改变;心理表征是区别高手和菜鸟的关键,人和人的差距就体现在表征上。(我昨天写的文章还提到了这一点:《目标达成术复盘实战经验总结》)

刻意练习的若干知识点:适用范围(边界清楚、发展合理的领域,能够指导和反馈的导师)、原则运用方法(王牌训练方法等,细节:专注和投入、寻找导师、跨越平台期、动机保持等)、实践案例。讨论了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巨大差别,甚至都解释了天生才华是什么、如何用四步成为杰出人物以及各种细节建议等。

《刻意练习》一书的作者埃里克森从1976年就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他把40年的积累汇聚在这本书中。本文为什么要叫“每个成长者,必须学会刻意练习”,因为刻意练习的价值太高了,来看这个逻辑:

· If 希望不断获得实现,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Then 必须自身有价值;

· If 希望有价值,Then 能力必须提升,因为能力和价值之间有相关性;

· If 希望能力提升,Then 必须使用刻意练习,因为刻意练习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

再次强调,刻意练习才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那么,如此期待成长的你,一定会阅读这本书吧,否则,你怎么能全面掌握这种好方法呢?(总不会觉得看完一两篇和刻意练习有关的文章,就认为自己会了吧?)这么高价值的书,我也必须要精读,未来,我也会把书中最关键的部分用微课的方式讲解给大家听,帮助你更容易地理解相关内容。

已经有这本书压阵了,那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再怎么都写不过原作者啊。我是这么想的:虽然不能在这个领域创新,但是我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来推动你尝试并持续使用刻意练习。基于这个目的,我想在本文中谈谈练习的层次,以及刻意练习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根据练习的效果、适用性、切近本质的程度来看,我将练习分为了四个不同的层次,从最底层开始分别是:低水平重复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刻意练习、符合认知原理的内隐化练习

第0层次:不练习。在最开始之前,我先说一个连最底层都算不上的:不练习。不练习的人,通常是眼高手低的,认为“知道”=“做到”。他们内心充满着自卑带来的恐惧感,因为自卑的存在,会产生一种“求快”的冲动,认为如果快一点提升,就可以不自卑了,因此也会不恐惧了。可是,成长轨迹基本都是阶梯型的,必须在一个级别上持续积累,然后和外界资源共振提升到一个更高级别上去,这是一种跃迁式的成长方式,跃迁的实现,必须依靠在关键点(比如说知识阻塞)上慢下来,这和求快的冲动是相违背的。可是,越自卑越不会去直面现实,他们不想慢下来,自然就会产生“不练习”就能会的动机,于是,他们会不断强调“自己知道”,然后获得一劳永逸的安全感。如果想要跳离这个层次并不难,只需要注入能量、从小开始获得胜利体验、不断打破格局然后重建即可,这里不展开了。

第1层次:低水平重复的练习。很多老前辈工作了十年,而有人竟然用了两三年就超越了他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老前辈不努力么?是小鲜肉有超能力么?不是的,这就是低水平重复的练习:你并不是每年做出不同的事情,而是把一件事按照原定标准做了十年。标准不断提升,水平才能增长,如果标准不变,那自然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常见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会一直存在,比如说打篮球投篮一直不准、在某些问题上就是会暴怒、创业总是开始有劲儿后面崩盘、有很多灵感总是做不到底等等。

很多人当下的工作、生活还是蛮舒适的,他们缺乏提高标准的动力,于是慢慢保持原状态,陷入到“路径依赖”的陷阱中,形成了低水平重复的练习模式。本质上来看,这是对“变化是常态”、“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知,也并不具备长时间周期的视野(现在舒服不等于长期舒服),是自己和世界耦合程度低的结果,也是常说的没有风险意识的典型表现。

从本质原因上可以找到精准的解决方案。既然自己和世界的耦合度太低,那就增加耦合就好了,分析一下四个要素:朋友、圈子、敌人、平台。身边的五个人是不是太一般?自己的圈子是不是太单调?是不是没有假想敌,敌人根本没有竞争力?自己的平台太烂了?分析清楚并加以更换,就可以有动力离开这个层次。

第2层次:有目的的练习。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搞目标管理,搞这个行当的人,对“目的”的理解特别透彻:目的就是做某件事情的价值和意图,我也写过和目的有关的文章,请查看《目的和意义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你在做有目的的练习时,必须有很清晰的意图、必须有能够支撑这个意图的目标和具体训练标准。我们来看个反例,有很多人早起打卡(我不否认这件事有好处,可以给自己带来能量等等),但是问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训练标准是什么?这个训练标准是否可以支撑自己的目的呢?他们都不见得能说出来,那这种训练方式就是属于“目的性不清”的训练,很容易掉入到“低水平重复的练习”的层次。

有目的的练习,有几个检测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做有目的的练习,我将其改成话术送出来:

· 这次训练的目的是否明确?请将目的写下来以供练习时反复回顾。

· 这次训练能否让自己走出舒适区?自己会感觉到有一些些压力,但是还是动力十足?

· 这次练习过程中我是否专注了?分心时候做的事情是否也是围绕这个目的的?

· 这次训练过程是否包括反馈,让自己了解对错?以及改进的方式?

如果说这几条做到了的话,那就是有目的练习的水平啦。并且,做到(还要持续做!)有目的的练习,就能超越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了,还是蛮简单的吧。


第3层次: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安德森·埃里克森博士自己定义的练习方式,这里的讨论也沿用他的定义。他认为刻意练习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边界清晰、导师指导。通常指一些技能型领域,比如《刻意练习》书中提到的棋类、音乐、体育等,它们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训练体系,每个动作都可以分解,并且拥有明确的标准。比如说我在大学时打CUBA,我们的教练要求我练习投篮动作:大臂提、小臂推、手腕压,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标准;同时,我的教练(水平远高在我之上)可以给我明确的反馈,哪个动作细节不够、哪个动作节奏需要调整等等,这种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可以快速帮你逼近标准。

所以,对于选择刻意练习的伙伴来说,绝对不是自己去练习、绝对不是拼命死磕,而是抓紧时间找到并进入训练体系中去,了解细节标准、获得导师指导和反馈,接受最正规的训练。说到这里,我就想到自己的一次经历,2015年我在打乒乓球,一个小孩子跑过来说:“叔叔,你打得真烂啊!”我看他那小样,我觉得搞几个旋转球就虐了他了,然后我们定了打个7局比赛,打满7局之后,我一共得了6分……他说,他爸爸是国家队退役球员,现在在青岛开乒乓球训练学校。嗯,野路子不要跟正规训练在一起玩,因为会被碾压!

基于我未来还会讲关于《刻意练习》的课程,所以,这里只把刻意练习的关键点进行罗列:

· 努力寻找训练体系:这是基于心理表征的,刻意练习即依靠高手的心理表征,又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所以,训练之前要想办法先找高手/体系,而不是自己搞搞搞,我的博客上曾经写过关于基于心理表征的学习法,提到了学习之前,先找高手要到该领域的心理表征,然后基于表征关键词去构建体系。

· 放慢速度,重复训练: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求快、求速成”的愚蠢的预期!精准地体验、感知、学习该技能环节的状态,尽可能感受训练的所有细节,这是一种“精进”的训练方式,千万不要求大、求全,而是用细微的方式,用慢方法实现快成长。

· 强化反馈:这是一种典型的反思思维的呈现,没有成败,只有是否达到标准的反馈。对待反馈的做法,是记录、复盘、分析、总结,然后再尝试,不断靠近标准的过程。

· 拒绝自动完成:刻意练习的过程经常会乏味也充满挫折,一旦使用经验解释系统进行解释,很多人就会用“感觉我会了”来自动完成训练,从而掉入寻常训练的状态下。其实,这就是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放弃了选择的自由。所以,保持专注和对技能目标的感知,不要自动完成。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尽可能不要用实战来替代对技能的刻意练习,那样实在是蠢蠢的,想想我被二年级小伙伴虐的故事就知道了。

我在若干领域中实践了刻意练习方法,比如说读书,看似很难,但是每一次刻意练习(使用分析阅读或者主题阅读方式)后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例如我曾经组织的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活动(地址:http://htrab.com,域名是书名的英文首字母)、共读《好好学习》活动等,都让我对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升了若干级别。

刻意练习是技能提升的最佳方式,没有之一。它体现着一种重要的心智模式:精进,对于僵化式心智模式、总是掉到完美主义陷阱的伙伴,刻意练习简直就是一剂神药。它给我带来最重要的信念就是:我会变得更好,我也很容易变得更好!另外,刻意练习是一种火箭发射式的训练方式,开始的10千米的高空要耗费一节燃料,而到了更高的高度,基本上就不用耗费燃料了,你越实践感受越明显,越能体会到刻意练习的价值!


第5层次:符合认知原理的内隐化练习

刻意练习有个Bug,由于它要求边界清晰、指导明确,要知道,很多领域并没有固定的训练标准啊,也不见得那么容易找到导师啊。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没有简单的模型可以成就伟大。

世界这么大,有明确训练方式的科目还是太少了,我要成为一个目标管理专家、我要能够创业成功、我要不断从不同书中萃取经验、在为人处世中对度的把握等等都怎么训练呢?刻意练习有它的局限性,它对于那种简单的技能有效果,但是对于高阶学习者、需要复杂认知的能力掌握和提升,它的用处就会大幅度下降,那怎么办呢?

解决方案很简单,那就是我一直提到的:本质导向。通过找到刻意练习背后的原理和规律,然后形成更为通用的方法,去解决其他问题。(你尝试用世界观的方式来理解:刻意练习是现实世界的投影,经过向上探求在真实世界中不断找到本质规律,然后将本质规律重新投影到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刻意练习的原理是什么呢

来,先把这个基本道理看明白,我用了个类比的方式来讲:人就像一台电脑,处理速度与两个重点因素息息相关,一个是内存大小,一个是硬盘大小。对于计算机而言,内存对处理速度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个瓶颈;另外还有就是硬盘中资料的调取速度,固态硬盘SSD的速度就会远高于机械硬盘的速度。

我们来做个对应,将内存对应到人的工作记忆,将硬盘对应到长时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处理速度极快,但是它的容量很少,长时工作记忆存储量大,但是调用速度很慢。由于工作记忆(内存)无论经过怎么样的训练,高手和菜鸟的差别都不大,那么,真正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 硬盘碎片化程度:如果你的硬盘里都是碎片,在调用的时候就会很耗气力,效率很低。比如你脑海中都是一个个知识点,问你目标都要考虑哪些问题,你只能想到GROW模型(这还是已经组块过的),其他的都想不起来,自然要比那种能记N多模型的人要慢。

· 硬盘运算速度:即便你的硬盘里不是碎片,但是机械硬盘和SSD就是没有办法比。这里比喻的是:你将碎片进行组块的高效性。比如说:同样一个做周计划的流程,你用的是核算时间、查看日程、分解目标、安排任务、安排计划来记忆,就需要占用5个记忆单位空间;如果你用贪吃鬼甜品(TGPTP)的方式来记忆,就只需要占用1个记忆单位空间,效果自然不同。

· 内存提取速度:内存从硬盘里提取资料的速度是多快、能够同时调用硬盘里多少资料呢?这也影响了运算的整体效率。

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帮助你把硬盘训练成SSD,帮助把里面碎片化信息,变成一个个组块,可供内存调用。我们换成专业术语,叫做:培养和提升长时工作记忆能力这个能力的关键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


原理说完了,那要考虑策略的问题了,要如何练习才符合认知原理呢?

首先先考虑将硬盘里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组块化、图形化、栅格化三大类。组块就是把复杂信息进行提炼或者压缩,将其封装成一个信息组块,比如说我总是强调的“你需要掌握一些概念”,概念就是典型的信息组块,还有我常用的PORT、RSQC模型等,都是组块。这里你必须要认真考虑每个组块的意义,并且对组块进行精细编码,满足元认知加工策略。图形化的方式也很多,比如说我用的脑图、文章配图(每篇文章都有一些助于理解的图片)、系统动力图等;栅格化类似于人工智能工作模式,把所有可能性穷举,并用矩阵表来做综合展示,未来做专门的文章来解释。

其次是增加信息模块的联系和调取速度。这里要解决的是记忆提取问题,为了帮助提取,可以将若干信息模块之间进行打通,比如说:当你想到TMBRT,就想到动机八角模型、想到使命驱动;当你想到目标的时候,就想到意义、想到RSQC、想到任务、想到风险、想到阻力最小等。每次思考一个点,就把其他点进行关联,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式(我有个朋友叫光墓,他会打印阅读我的文章,每次都在打印稿上记满笔记和自己的联想,就是这个套路)。这里的方法,我推荐两个:持续书写和教给他人,你看,都是我坚定做下去的重要手段,现在就明白它的意义了吧。

最后,符合内隐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我提出的“符合认知原理的内隐化练习”这个词的原因。我们的知识,绝大多数都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我们确实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但是为什么做出这个决策的原因和逻辑却很难推导出来说清楚,因为有大量的内隐知识在起作用。比如说创业、企业管理、咨询过程等等,这种能力的训练就需要用一种符合内隐知识的学习方式来展开。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叫——场景沉浸学习,也就是进入到这个知识/能力高发的场景中去学习。这里有5种方法:

· 认知的学徒。这个词来自阳志平老师的概念,即去往优秀的老师身边,在他身边作一个安静的学徒,复制他的内隐知识。(我有篇文章,可以参考理解:《“偷师”才是学习的关键》)

· 加入学习共同体。有大量的知识存在于共同的团体中,你要加入到那个学习团体,比如说要学习目标管理、持续高效能成长,就要和易仁永澄在一起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现在的社群太多了,那些为了赚钱而存在的组织,干扰了大家的视野,这个事情也只能靠缘分了。

· 和榜样在一起。查看榜样的做法,通过他的事迹来直接模仿,模仿他的具体做法,来看效果是否能达成。

· 持续封装“可组块的方法。在每一次行动之后的反思中,都特别强调对行动背后的假设和方法进行反思,并且用我提出的封装小系统(输入关键词:小系统,查看文章)将方法进行封装。

· 教给他人,使劲儿教。很多你以为会的东西,在教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法自洽的问题,这就是可以重组组块的切入点,就可以不断优化和提升了。这也是让自己成为榜样的好方法!


好了,本次长文写到这里。本文受到《刻意练习》、阳志平老师的心智工具箱文章启发,结合我的多年实践、几个好朋友光墓、潘公子的经验沉淀而努力写成。虽然不符合当下的学习特点,但是我的策略是用时间换空间,我知道有朋会从远方来的。

我模仿阳志平老师写出本文最后一句话: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这才是整个《刻意练习》给我们的真正启发吧。

参考资料:

· 《刻意练习》

· 阳志平《心智工具箱12:刻意练习》

· 采铜《怎样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 潘公子《从新手到专家》


本文是个人成长六大元规范的第二篇,虽然是长文,但是由于六大元规范将成为我筛选幸福进化俱乐部伙伴的门槛,所以,我还是增加点沉没成本吧,懂的人总会在一起。

幸福进化俱乐部是一个小组织,它需要找到那些明白阻力最小之路的伙伴,然后我们可以忍受一些基础概念的学习压力,更可以安心地接受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可能。希望,我们是一个认知共同体,能够拥有一些共同的基础概念,让我们能够一起共同高效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1.1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异
学过不忘,学习记忆法则
「吸星大法」第四期,来了!
齐向华: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三分钟读完《刻意练习》
学习的学习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