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志飞||七老汉战斗队——村居纪事之七




七老汉战斗队

——村居纪事之七

文/郭志飞


牙前塔七老汉战斗队是由七个古稀老人组成的植树专业队伍,成立于1973年左右,存在了6、7年时间,一直到大包干前夕自然解体。

七老汉战斗队为首的是郭引庆,成员有郭海智、郭山、郭育厚、郭有厚、郭秉午、郭候午。这七个人当时年龄都在70岁以上。七个老汉组织起来,主要工作就是栽树。早晨随着生产队上工的吆喝声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干粮,在牙前塔村前村后梁梁卯卯栽植榆树、槐树、杨树、柳树、花果树。七老汉的事情传了出去,县里通讯组派了两个人专门到牙前塔采访一回,回去后写了一篇报道,在县里的有线广播做了报道宣传。随着老人们一个一个逝去,随着时间的无情推移,随着牙前塔的塌陷和消亡,七老汉战斗队的事情已经远去了人们的记忆。但是,我总觉得,七老汉战斗队应该记住,记住他们的事情,记住他们的精神,记住他们为牙前塔栽植的遍布梁峁沟壑的树木。

郭引庆是七老汉战斗队的发起人和领导。郭引庆在土改运动中被土改工作队发展入党,合作化时期当过社长,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六十年代后期退居二线,似乎具有村民精神领袖的意思。郭引庆,瘦瘦的身躯,驼背耸肩,脸上布满皱纹,眼睛不大但是很有神,似乎充满了智慧。郭引庆亲兄弟三人,他居长,老二老三抗战一开始就参加了牺盟会动委会共产党,投身民族救亡的时代潮流。郭引庆没有出外,留在村里,奉养双亲,作务土地,参加土改,成立互助组合作社,最后成为生产队的支部书记。七老汉战斗队成立,每天清晨,郭引庆准时出现在他家大门外的平台子上,一声“走吧”,其它六个老汉拿着工具,抱着树苗,虽然不是很快,但是依然坚定的走向村里的梁峁沟壑,开始一天的挖坑,浇水,栽树。从春到夏到秋,很少有间歇。

郭海智,离休干部,我的爷爷。1937年冬,经八路军工作团动员,三丁抽一,参加了八路军。1939年张宗逊带领358旅主力进军河北,彭绍辉接替张宗逊当了120师358旅旅长。不久,张宗逊回防晋西北,原用358旅番号,彭绍辉的358旅改用120师独立二旅番号,郭海智成为独立二旅五团工兵连的战士。一次战斗中郭海智负伤,左腿脚腕部分骨折,只好转业到地方,到了晋绥边区二分区贸易二分局。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晋绥边区二分区贸易二分局到五寨。解放后战时军事性质的晋绥边区二分区贸易二分局改制为地方单位,先后任三岔供销社主任、五寨县供销社主任、百货公司经理、商业局副局长等职。1968年退休(后改离休),1969年回到牙前塔村居住。虽然有八路军战士的历史,有打日本负伤的光荣,有离休干部的身份,郭海智依然坚持不辍的参加七老汉战斗队六七年的植树造林。自备干粮,不要工分。

郭三,大名郭振兴,离休干部。七老汉之中好像文化最高。辛亥革命之后,阎锡山执掌山西,1918年废除清代的都甲制,改行区村制,全县三个区39个编村。三十年代中叶,郭振兴到莺村(编村)担任村公所书记(秘书职务)。1940年新政权县政府成立,区村机构直接进入新县政府组织机构序列,郭振兴自然成为新政权的工作人员。建国前后担任过保德县贸易局局长,保德县商业局局长、供销社主任等职。退休(后改为离休)后回村居住。郭振兴退休较早,参加村里的事情也早些也多些。大概在白璧会计在四清运动中被撤,开始担任生产队的会计,文革开始还辅导过村民学报纸学毛选。七老汉战斗队成立,郭振兴自然积极参加,同样的自备干粮,不要工分。

郭育厚、郭有厚是弟兄,村民习惯上指呼为老大老二。老大老二弟兄四个,老三老四抗战开始后参加共产党新政权工作。老三在晋绥二中做过总务工作,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老四曾经随军队到四川工作,但是因为身体原因退了回来。解放后在县政府做过教育局长,卫生局长,工会主席。老大郭有厚老二郭育厚没有出去,一直在村里作务土地。1947年土改运动,郭育厚郭有厚被贫农团定成地主。斗争会上,老二郭育厚不堪凌辱趁人不备跳了脑畔,虽然侥幸没死,但是腰椎破裂形成终身驼背。七老汉战斗队成立,老大老二积极参加。老大老二,长得很像,粗短身材,大脸庞,满布皱纹的脸上看上去总是慈祥与微微的笑容。无论怎么看,这样的形象很难与《白毛女》中的黄世仁、《高玉宝》中的周扒皮、《收租院》中的刘文彩联系起来。

郭秉午、郭候午也是弟兄两个。郭秉午、郭候午亲弟兄四个,老大没有长成,老四郭秉英上过晋绥二中,解放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文革一开始,郭秉英居然成为造反派的第一个斗争对象,批斗了几场,最后抄了家,在房子地下发现了一个储存山药白菜的菜窖,造反派说是罪证,但是里面除了山药白菜残留的碎片碎块之外,什么也没有。郭秉英履历清楚历史清白,家庭成分中农,地富反坏右封资修都挨不上,唯一的可能是“臭老九”。但是单独以臭老九的罪责进行批斗,还是不着边际。多年之后,我问过郭秉英,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郭秉午、郭候午没有出外工作,一直在村里作务土地,是典型的老农。因为年已七旬以上,挣不到生产队全劳力的工分,弟兄两个自然也成为七老汉战斗队的成员。

七老汉战斗队从成立到解体,做得就是一件事:植树造林。

七老汉战斗队栽树,工具简单,方法古朴。工具只有䦆头和铁锹。简单挖坑,有条件浇点水,没条件连水也不浇,只能等待雨水保墒。栽植的树种主要有洋槐树,榆树,杨树,柳树。树种有两种,一种是从公社林场购买的树苗子,一种是从树上直接截取的树栽子。树苗子有根,树栽子没有根。一般情况下,树苗子栽植在梁上,树栽子栽植在下湿塔地。栽树季节以春秋两季为主,雨季植树不多。栽树季节,每天清晨,随着引庆子一声“走吧”,七个老汉相跟着走向梁峁沟壑。牙前塔出门就是山,上地的道路都是羊肠小道。七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拿着䦆头铁锹,抱着树苗子树栽子,一个接一个相随着走在羊肠小道上,那种画面,那种场景,旷世稀有。遗憾的是,这种画面没有留下一次照片资料。老汉们没有留下自己的照片,却给牙前塔留下了遍布山梁沟塔的片片绿荫。

有一年春天,爷爷随着七老汉战斗队出工到离村三、四里路的地里栽树。太阳落山,生产队的各路人马已经收工,但是还没有看见爷爷的影子。娘娘着急,我也着急。出去问人,有人告诉我,老汉们已经回来了。爷爷到了哪里?我就着太阳落山后的余光,沿着羊肠小道找去。好大一会,终于看到一瘸一拐迎面走来的爷爷。爷爷肩上扛着铁锹,抱着一捧蒿材。爷爷当八路军,一次战斗,左腿负伤骨折,文革中在造反派批斗时二次被伤。过于老累或者天阴下雨,伤腿总是隐隐作痛,晚上睡觉时还会发出不自觉的呻吟。看着爷爷的形象,我心中只有一句话:伟大的老汉。

有一年秋天,天气阴沉沉的,七老汉战斗队几个老汉聚集在我家大门外等着郭引庆的吆喝。不知道什么原因,几个老汉居然大声吵嚷起来,我急忙出去看究竟。老汉们还在吵嚷抢夺,边上还有几个等着出工的社员看热闹。事情原来很简单。郭秉午郭候午因为知道我爷爷腿有残疾,天阴下雨就会发作,所以非要拿走已经由爷爷背在背上的树苗子,爷爷不给,坚持自己背。于是就有了争吵。正在这个时候,郭引庆来了。郭引庆说“走吧”,转身对我爷爷说,让他们背吧。这个场景在我的心里翻腾了许久。七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尽管他们曾经是孩童时期的“发小”,但是经历并不一样。我的爷爷抗战开始即投身革命,当过战士,当过干部,虽然不是大官,但是几十年来已经远离了农村的劳动。郭秉午郭候午一直在村里务农为业,习惯了农村的劳动。现在他们能够体会爷爷的实际情况,愿意为爷爷分担劳动的辛苦,其中没有功利没有客套,完全是出于内心的至善。我想,七老汉战斗队能够在古稀之年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坚持五,六年,靠的不是说教不是号召,而是天然的自觉。他们自觉的认为,植树造林绿化梁峁沟壑是他们的职责,是为牙前塔子孙后代做事情,是给牙前塔子民们营造一片绿荫。

七老汉的事情传开,公社知道了,县上知道了。县里派了通讯组的人到牙前塔整理事迹材料。材料是否见报,我不知道。但是县里的有线广播倒是连续播放了好多天。有了名,就有慕名而来的。我记得,新畦村的侯拉子这个时候来到牙前塔,加入牙前塔七老汉战斗队植树造林的工作中。侯拉子到牙前塔参加七老汉战斗队植树造林,应该是公社安排的。我第一次见侯拉子是在郭引庆家下院的磨盘边上。黑灰色带有耳朵的帽子,灰白色偏大襟棉袍,上面有好几处补丁。大个子,长脸,灰白色须发,紫铜色脸上满布皱纹。俨然一座雕像。后来我多次见到过侯拉子。见过1983年作为“造林英雄”被表彰时的风光,见过坐在县政府办要求见县领导的局促,见过弥留之际近乎裸身躺在炕上的无助,见过场面宏大的葬礼现场。但是,最深刻的印象还是牙前塔的第一次。我记得,侯拉子栽树,大多用的是树栽子,是直接从树枝上截取下来的小段,选择下湿地挖坑,然后把树栽子直接插进去,踩实就行了。侯拉子来牙前塔参加七老汉战斗队时间不长,不知道是性格不合还是地域观念,很快就离开了。后来的资料说,侯拉子终身植树,在新畦村的“九塔”栽植了几十万株在树木,最后无偿捐献给国家,因此县里、省里给予很高的荣誉。我想,侯拉子植树造林把自己亲手栽植的几十瓦万株树木捐献给社会,事迹可歌可呕。牙前塔七老汉植树造林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栽植的树木归于自己,事迹更加难能可贵。

2022年2月

作者简介

郭志飞,山西保德人。热爱地方史和地方文化研究,主编了大型文化丛书《保德文丛》凡8卷10册,300万字。主要著作有《正史闲说》、《王邵诗文集》、《府州折氏》、《陈奇瑜传》、《折太君墓地考证》、《林遮峪古遗址考证》等。近年来热衷为网络平台提供文史稿件。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郭志飞||民兵连和那几条枪

郭志飞||干部们——村居纪事之五

郭志飞||运动那些事——村居纪事之四

郭志飞||后渠那些人——村居纪事之三

郭志飞||金峰寺——村居纪事之二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zb1663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废名《菱荡》
【郭子禾】树和爷爷
【乡愁】《 故乡人事》张越峰
华县农村来了个老汉拿红薯换蛋柿,结果惨了
辉县有座600多年历史的老村,号称豫北“景德镇”!
美丽蕉岭—石寨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