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伟平||王家庄园    一座简朴的华堂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王家庄园大门之一

中华大地上的大院林林总总,每个大院都记录下了曾经的人世沧桑,显示着自身不同凡响的神韵。即如山西的乔家大院,就是一座晋商兴衰的见证。再如山海关的王家大院,却是一部古城文化发展的美丽画卷留存。而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王家庄园,则是一部历经岁月剥蚀、翻得发黄的太行山人生存和追求的史书。

从山西省长治市出发,沿着和上党母亲河浊漳河并行的省道324线向东而行,逶迤六七十公里后,就到达了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平顺县东庄村。据当地人介绍,这个村子处于周边的几个城市的中点。向西距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六七十公里。向东距河南省林州市、安阳市六七十公里,向东北距河北省涉县也是六七十公里,是个三省通衢的所在。王家庄园就置身在这个叫做东庄的村子里。这里是八百里太行山的山中之山,按“上党从来天下脊”的说法,平顺则是脊上之脊了。这样的地理条件使然,自然让王家庄园颇具太行山特色了。

01

东庄村是太行山中浊漳河畔的一个颇有名气的村庄。它的有名气缘于这样一些原因。其一是这个村庄是古代晋阳大道的一个必经之地,过去村口一直有兵丁把守,晋冀鲁豫人等记忆深刻。其二就是它的名声远播和这个村庄上的王姓人家有关。比如王家先人曾两次惊动皇帝,远赴山西大同、河北沙河县赈灾,倡议平顺复县了,致力地方公益事业,造福太行山人们了,等等。其三是这个村的岳姓人家属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又是周边河北、河南、乃至山东一些地方岳飞后裔的祖茔所在,每年清明节祭祖人流如潮,颇令周边侧目。

现在东庄村有人口1200余,分属赵、王、岳三大姓,人口数量各占三分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如此,令人感到神奇。这个村子的三姓人家居住也别具特色。古村落背靠卧牛山,面临浊漳河,由三横三纵的街巷组成,分别为后街、中街、崖边(街)、碓臼圪廊、东圪廊、西圪廊组成。也就是一条东西的街道横穿在村子的靠北位置叫后街,最前边的是一条横陈在崖边的街巷,叫崖边。在村庄由东往西依次为三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分别碓臼圪廊、东圪廊,西圪廊。中街则为在村子中央连通东、西圪廊的中间街道了。后街以北为岳姓人家居住,东圪廊以东为赵姓人家居住,王姓人家就居住在东西两条圪廊相间的位置,西圪廊以西是村中的舞台和庙堂,这样王姓人家居住的位置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形状了。当地人就把这个长方形组成的民居称作王家庄园。

村庄的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这就是当年的古晋阳大道。沿路进村,到达位于村庄西侧的村中广场,靠东为一座古老庙宇和戏台。经庙宇向东折行,又有一明代所建的祠堂式庙宇,却是唐风依稀。祠前左手一条南北长巷,青石铺就,就是西圪廊。从祠前进巷一二十步,右手便有一入口,两座由青石雕造而成的旗杆底座分列南北,光滑、古老,显示着沧桑的印痕。由此进入便是王家庄园的“前院”了。若沿西圪廊继续向北,尽头东折,进入中街,则是王家庄园的“后院”所在。

由旗杆口进入王家庄院的“前院”,一路皆为青石铺就,且有鹅卵石相间,前行不数步,左手即有一门楣,为一座院落,只是已经翻修,当年痕迹已不明显。再前行,靠左手往北为一大门,是进入王家“前院”众多院落的唯一通道,靠右手南方有一门首,向南有一堵土墙,明显是一处通道被堵上的。村人们说,被堵的通道叫前场口。左折,有一粗粝的大门。跨进向北却又是一座普通的门面,虽然也有木石砖雕,却是不甚广大。进院,靠东北又有一门首,则比前门宽广了许多。进得门来,竟是左右各有一院落,皆青砖铺地,主房檐厦俱备,砖石雕刻,比前多有精致,只是难以显出深宅大院的气派来。左侧院子堂房的门楣上“为善最乐”四个大字浑厚遒劲,格外醒目。这座三院一体的院落称作王家庄院的“前场口院”。

由“前场口院” 折返出来,再沿着王家庄院的通道前行,左手有一小院落,院内全由鹅卵石铺就,且是众多圆形排列,院内房屋一般。听王家人讲,这里是王家过去的花园,只是已几经更叠,早已不见当年的奇花异草,花径亭榭,变得面目全非了。

由花园再前行三五步,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依次排列着三座院落,南北深长,俱是前后院建筑。转身西行进入第一座院落,主门前亦是一平常门首,也是砖木雕刻,只是已倾斜欲塌。只有从斜挂下来的木条雕刻中仍可见当年建造精致的残痕。过门首,一座真正的院落大门才显露出来,大门比前几座高大了许多,门两边石鼓高墩,雕刻精致,门楼挑檐,气势俨然。且两边砖雕颇具规模,院内房屋俱为明清建筑。门头有柱头突出,间以木雕,窗户由砖雕砌成,呈半圆形状,略显古韵。正房五间,门对后墙处一门形清晰可见。只是已堵的和墙壁相似,轮廓犹存。王家后人介绍说,墙上之门原是开的,可直通后院。当年祖上建造“九门相照”,此即是其中一门。由此门进后院还可对一门,此门和这一院落中的大门相对,一直往前,还有几个门首,直通刚进旗杆口左手的那个院落,形成“九门相照”。只是由于当年家中发生变故,这一建筑半路夭折了。走出第一座院落才发现院落左侧有一幽长巷道,沿巷道路进入,左折,一座深宅大院,呈现眼前,原来这座大院原本就是和前院相通的,前院那个门型轮廓在这个院里的南墙上也很明显,也是被堵上了,这便是“九门相照”的最后一院。院中楼宇高耸,古砖砌就,垂珠格栅,琳琅满眼,木刻雕栏,一应俱全,且屋门高拱,彰显大家气派。尤以石雕精致,格外显眼。据介绍,此系王家的王章老先生所居之所,木石精致,也有一段来历。当年建造时,适值荒年,王家于是停建度荒,但木石工匠坚持不去,俱言饥馑之年,无以为生,若离开必遭饥毙,愿在王家继续修建,工钱不论,只图个有口饭吃,保命度荒。王家慈善为怀,举家节俭,竭力支撑,将诸多工匠留住,且工钱照付,食宿依旧,终使众人度过了荒年。工匠们度荒之际,感念恩德,精雕细刻,极尽手段,遂成此木石精品。从深巷返出,巷口有石槽一副,靠墙叠放。王家人说,这副石槽,颇有来历。只因当年夏王窦建德曾用它喂过坐骑,后来再用它喂食,则凡食者必死无疑。故而弃置不用。说来,很令人惊奇。

第二座院落也为古砖老木结构,只是门首不甚广大,门首右侧墙上,两颗硕大老钉格外显眼,村人介绍,此处原挂有一巨型彩绘大匾,为清康熙皇帝亲题匾额,上书:“千秋鹅羽”。只是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掉了。只留下两颗老钉,还能使人想起当年王家赈灾的功德和这块墙壁上的荣耀。进得院来,亦为一四合大院,砖木规整,只有南屋高大,为楼房,堂房虽拾阶而上,却是平房建构。村人介绍说,此院落亦和第一座院落相似,前后院设置,因后院系平房,前院堂房便只能是平房了。跟随村人亦从门首左侧一深巷进入,仍是左折,过一平常门首进入后院,果然又是一平房建构的大院,堂房一排,进深广阔,前檐深长,屋顶脊兽巍然,大瓦厚砖,古意盎然。堂房檐前东西各有一小门,东首门楣上有木刻丹书“萃福轩”,西首为“凝德堂”,为当年王家的书房所在。

东西房建筑亦是古朴苍劲,极具古意。东房更具神秘色彩,房内有一地道口,可以进入,然地道深长,阴森悚然,使人望而却步。据王家人民流传,当年窦建德曾在此屋中留居,置于地道深处盔甲一副,后人多有探求寻索者,皆因地道深长令人胆寒,半途而返。多少年来,一代代寻踪盔甲的故事不断上演,但都以一样的结果作罢。

第三座院落,亦为前后院构建,但是一样的缺少深宅大院一进几院的气派,更显平常。一般的明清瓦舍,因前后已不相通,转而从第二和第三院落之间的巷道进入,右折,才又见一门首,已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规制,高门蓝彩,木匾叠排,进入,左手一院落,堂房仅三间,南北略显深长,右手沿路后行,路过三间瓦舍,又有一门首,门面却小了许多,建筑平常,进院,却见西房高大,堂房为两座,接连排开,南房一边是前院的三间堂房后墙,一边又是一平房相接,只有东房和西屋相对,楼舍见宽,才让人想起,这是大户人家的住所。

整个前院包括六处,十二个院落,静卧在王家庄院这个长方形的前半部分。

若沿西圪廊进入中街,則可见王家庄院的后半部分,即“后院”。中街较为宽敞,由西向东靠右手南方为王家庄园“前院”的三座院落的后墙,靠左手北方則为一溜房屋排列。院落都比前院小了许多,依次有六座院落,都为明清民居,虽也门楣台阶具全,却是小户人家房舍模样,而且院落前后参差,靠后的房屋后墙就成了后街南边的部分了。这一大片院落,占地面积不小,却极不规整,全然看不到作为庄园的影子了。据村人介绍,原来中街和前院的第三座院落相通。依中街分为前后院,只是后来家道变迁,王家后院的房屋逐步转手,原先的大院规制早已破坏了。取得这些房屋的人家就依自己力量大小进行改造。就成了今天这样的散乱景象了。

崖边街也是王家庄院的一部分,沿街四座院落,一溜排开,堂房后墙即是旗杆口通道的南边。

王家庄园东西约120米,南北约为200余米,今天看到的除“前院”外,其余已散乱无章,难觅当年的踪迹了。

走出大院,却令游人颇费思量。千百年来,王家作为浊漳岸畔乃至上党地区的名门望族,按照传统的持家发展规律,本该留下蔚为壮观的家园建筑,为什么今天看到的却是空有一个较大规模,而无雕梁画栋的简朴庄园呢?其间的人世沧桑又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02

东庄王家何时从何地迁来,至今已繁衍多少代,现在只留下一段传说,可靠详尽的资料已无可查询。依照乡间习俗,这样的大户人家应该是有家谱相传的。然而现在能看到的家谱时日并不久远,谱中记载的始祖为王贵,迄今有二十二世,更老的家谱在土地改革时期就失落了。然而翻阅平顺县志,却对王家多有记载:

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平顺县志》记载:王业淑,豆口里人。康熙三十一年,援例大同府捐米,以廪生纳贡。

民国年间的《平顺县志》孝义传记载:王业淑,贡生,心和厚,事亲孝,怜贫济急,村人有缺食不能耕者,速周之。嫁娶婚丧无力者,悉资助之,绝不计其偿还。康熙间,大同府遭旱,以廪生纳米救荒。

文儒传记载:王章字闇斋,东庄村人,光绪间廪贡,精通经史,训徒以朱子小学为要,成就最多,端以持己,谦以接人,虽佣人丐夫,也以礼貌相待,恂恂如也。享年七旬有六,卒,里人哀之,为之立石以志其行。

营建考记载:平西桥,在东庄村西,居士王一贯建,王号西桥公,故名。

从平顺县志民国年间本中还可见到如下记载:在平顺复县的选举表中共记载筹备复县事务员(民国元年)20名,分别是张玉龙、崔维新、石璜、路中逵、路成衢、刘鸿恩、段学先、白仁、张景德、原庆阑、徐廷弼、王之纪、申道彰、曹善书、王连珠、任文亮、刘可欲、王章王昶、程立雪、曹纪云。其中王章、王昶即是当时王家的同胞兄弟,被人称为大先生和二先生。

而在县议会16名成员名录里,王昶也名列其中……

因为平顺县是一个立县较晚的县份,明嘉靖八年前东庄隶属黎城,此后相继归属过平顺、黎城、潞城、平顺,现仍归属平顺,故更多的历史记载较难寻找。但只此一家在历代有这样的记载,在这个历史记载极短的小县里,也难能可贵了。

王家庄园街口的观音堂

而翻阅王家现留存家谱,还可见到王家在家族传承中曾有多人做到了耕读传家,其中也不乏当官中举者。其中有:王思道,寿官;王一贯,寿官,号西桥,勇力过人,好善乐施,建本村西桥等;王为范,庠生,号献廷,好善而无子,因祈祷于河峪山圣母庙,连生三子;王象斗,守备;王奎斗,廪生;王射斗,寿官;王业洪,庠生;王业淑,贡生,赈灾于山西大同、河北沙河等地;王赞帝,太学生;王维帝,太学生;王玉麟,典籍;王昶,庠生….. 据有关资料介绍,寿官这个封号是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以后才出现的,是逢恩诏颁下时才赐予“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德寿兼备老人的一个头衔。经由地方推举的方式产生。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清朝又因袭了这一养老制度。看来,这个头衔不仅是若干年才进行一次,而且还是由皇帝下诏颁发的。而王家后期家谱即显示有寿官三位,足见当年王家在当地的影响力了,否则一个家族就不会有三人纳入朝廷的视野。守备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官职名称。同样始于明代,属于军队中的一个官职,也为清朝因袭。具体到清朝,就是指管理军队总务,军饷,军粮职务之正五品官。当年王家的王象斗身居守备之职,看来也是备至荣耀的。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王家庄园会有旗杆,会有旗杆口的来历。因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设立旗杆是有讲究的,没有功名的人家是不能设置旗杆的。还有典籍,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官职名称,属正七品,元翰林兼国史院、明翰林院及国子监皆有此官,掌文牍及金钱出纳等事务。清内阁置典籍掌章奏文移,国子监置典籍掌书籍碑版。看来,王玉麟是做过这个官的。至于庠生、贡生、廪生、太生等一类则为读书人的学历等称谓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王家在发展中不仅注重农耕,而且也是十分注重读书的,是遵循了中国农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耕读传家的古训的。虽然王家的很多人物都不可考了,但仅只这些记载,或许就会让我们想象到王家当年一定是声名显赫的。

从这些有限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见王家当年是有过辉煌的。还可以看到王家不仅注重耕读传家,更是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为人们所尊崇的。那么透过历史,这些曾经在县志上留下名字和流传下来的人物,当年在王家庄园的建设和家族发展上曾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让我们将视野透过这简朴的院落,去寻访那昔日的辉煌,探寻这座庄园未能形成华丽壮观的原因。

03

王家在太行山上流传有很多轶闻故事,通过这些轶闻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王家当年富甲一方、为什么院落却宏大而不华丽,有规模而未完善的原因,还可以使我们从这里看到太行山人的追求和本真,以及山地文化的元素。

同太行山上很多人家一样,王家的发展也是从农业开始的,经过几代艰苦创业,若干年勤俭持家,终于拥有了相当多的土地。据传当年王家所经营土地东可到河北涉县黄龙口,西可达山西潞城县西流。乡间传说,曾有一乞讨者自河南而来,在东庄王家讨要饭食后。王家一孩童戏言:“吃了我家的饭,还得将屎拉到我家的地里。”丐夫不以为言,一路坚持,强忍速行,一直到达淜头村,实在忍不住了,才在路边的地里一泄为快,事毕,问路人地为谁家,俱言为东庄王家,丐夫始信孩童所言不虚。这虽是一则笑话,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王家当年确实土地众多。尽管太行山上石厚土薄,收成不丰,但土地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王家走向富庶的道路上,这个家族的勤俭持家家风,今天还令人称道赞叹。让东庄村人记忆犹新的是王家虽然集聚了一定的钱粮,但生活却非常节俭,和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甚至比普通人家还节俭许多。据王章的第四代嫡孙女王欧则、王乃辛回忆,她们幼年时,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家政是由爷爷王永秀主持,那时一年只能吃一顿纯小麦面的饺子,就是大年初一的早饭,其余就是谷糠、玉米面等相混的饭食了。王家在富庶后,没有温饱思淫欲,而是始终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持家这个良好家训的。土地改革献田献粮时,东庄村组织了几十个年轻人,从王家的楼上往村公所扛粮,一直扛了一天,小麦堆的小山似的。看着如山的粮食,好多人难以理解王家有这么多的粮食,为什么还要节衣缩食呢?其实也正是好多人做不到王家那样的勤俭,才没有成为了和王家一样的富庶人家。或许勤俭的精髓就在这里。

除勤俭持家的家风外,令太行山人对王家更敬重的是这个家族的乐善好施和宽厚仁慈。太行山上石厚土薄,山高坡陡,人们生存不易,相互帮助成为一种优良传统。而王家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来的却是相当高的境界。王家富庶后,更没有为富不仁。而是以所得资财,奉献于社会、周济了贫困。康熙31年,各地旱灾施虐,王家毅然赈灾大同,不仅赢得了大同人的感恩拥戴,而且还感动了皇帝,王业淑得以廪生纳贡,康熙予以褒奖,于是就有了王家庄园那块巨匾的故事。现王家记载赈灾的还有河北沙河县,究竟王家当时为多少地方赈过灾还有待查考。想来应是有多处的,否则,就不会赢得康熙皇帝的赐匾褒奖了。

王家的乐善好施在太行山上是颇负盛名的。查今天平顺的大云院、龙门寺、水峪寺、仁寿庵、金刚顶、牛王庙、真武庙等庙宇都有王家的大笔捐赠,修桥补路的记载也不在少数。即如东庄村当年的西平桥,就是王家的王一贯以一家之力修造的。还有石城村东的谋筑桥、榔梯的修筑,古晋阳大道的修葺等等。我们不禁这样想,王家这样大面积的服务社会,是不是也是造成王家庄园不够精致堂皇的一个原因呢?应该是。依明清时期太行山上的生产力水平考虑,一方面大量捐赠,一方面对家园大兴土木,应该是不可能的。

对于王家的乐善好施,善于助人,乡间屡有称道。而於民国年间作古的王章老先生的德行,至今仍令太行山人感念不已。王章主持家政,除周济贫困外,还急公好义,乐于助人。民国初年的平顺籍国会议员石璜,是向王章老先生投了门生帖才渐入仕途的。王章作古后,平顺的乡贤义士等齐集东庄,唱大戏七天,为老先生送行。并立巨碑纪念。这才使东庄村这块土地上有了“碑上”这个地名。其英名品德由此可见一斑。

王家不仅乐善好施,周济贫困,而且还广开门路,服务乡邻,造福社会,或许这也是他们无暇顾及家园大肆建造的一个原因。现村中很多遗存可以诠释,王家不仅勤劳耕作,而且还在很多方面服务了社会。比如创修了浊漳河上的第一个水磨,为浊漳河沿岸人们的粮食加工提供了方便。并经营了油坊,解决人们加工植物油籽不便的困难。悬壶看病,为乡邻把诊问脉,开方取药,解除病痛。开办学校,识文断字,授以文化。这些不断的投资,应该在客观上制约了家园的修建,应该是王家庄园未能建造成富丽堂皇的建筑的主要原因。

倔强、率真的本性,也给王家庄园的建造留下了遗憾。清嘉庆年间,王家一女儿因婆家未给染布钱,而素服入门,被丈夫殴打,忿而投崖而亡。王家据理力争,最后酿成一场惊动朝廷的大案。王家倔强不屈,倾全家之力,诉至皇帝案前。最后朝廷以上党八县私买秀才而追究贪腐官员60余名而告终,而王家沉冤不了了之。这一官司也造成了王家庄园九门相照停建,房屋变卖,资财大耗,元气大伤。

王家虽然由于乐善好施,把大量的资财投入到了服务社会,周济贫苦上,没有留下一座光宗耀祖的辉煌建筑,令前来寻访大院的游客们感到惋惜,但其世代乐善好施的良好家风,却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在上世纪急风暴雨式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王家虽然在土地资财等方面已明显减少,但在浊漳河岸畔仍是屈指可数的富户。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王家当时的传人、家政主持者王土生始终没有受到那个时期特有的冲击和批斗。王家对待乡邻的慈善为怀,周济贫困影响根深蒂固。不厌其烦的政治动员怎么也激不起村民对王家的仇恨。因为不管是本村、还是浊漳河畔的其他村庄,相当多的人都受到过王家的接济,小到无偿推磨使碾,大到婚丧嫁娶、修房盖屋,治病度灾,人性的好恶在这一巨大的变革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由于王家的善良慈善和对社会的贡献,东庄村在确定政治成份时,全村没有一家富农,更不要说地主了。这让当时很多政府工作人员感到不可思议,但经了解东庄的实际情况后,都对王家的良好家风发出了赞叹。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家后人也没有因为政治原因而影响投身社会,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并不多见。

王家庄园一角

王家庄园在明清以前有过怎样的富丽堂皇,发生过怎样的奇闻异事,现在只有流传,已无具体资料可考。而从今天王家庄园留存的资料看,王家在明清时期,是把更多的精力和资财用到了周济贫困和服务社会上,以至于没有留下显示更多富贵的深宅大院。尤其是王家现留存的文化符号非常有限,今天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为善最乐”、“萃福轩”、“凝德堂”,但仅只这些,仍可见王家的家风所在,还是值得一看的。

铅华洗尽,本色复原。回望王家庄院,简朴的建筑中蕴含着一代代先民们的优秀品格,这些青砖大瓦上写满了简朴仁慈、济世扶困。如果王家没有乐善好施、周济贫困、服务社会的胸怀,那么这个在太行山上的大户人家也必将和其他财主一样,充其量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户罢了。透过王家庄园,我们看到,从王业淑到王一贯,到王章,他们始终秉承着一种观念,就是勤俭持家、周济贫困、服务社会的家族传承,这种家族的传承,并没有因王家缺少富丽堂皇的庄园而降低其社会影响。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简朴的庄园,更多的是太行山人勤劳朴实、宽厚仁慈、乐善好施、耕读传家的精神传承。同样,在太行山人心中,这座简朴的庄园并没有因为不够富丽堂皇而逊色,而是为这样的简朴而感到骄傲和欣慰。今天很多人前来探访王家庄园,巡游王家庄园,看到的也不仅仅是古色生香的农村大院景观,感受更多的是太行山人生存和追求的本真,济世的胸怀和山地文明的传承,留给人们的是深沉的怀想和永远的启迪。

王家庄园,一座简朴的华堂。

作者简介:赵伟平,山西省平顺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理事、平顺县警察协会主席。出版作品有历史文化散文集《剑啸太行》、《天脊太行》、《上党禹帝》、《上党社火》、《农耕化石东庄村》。文化系列丛书《文明源流》、《村落华章》、《人物春秋》、《民俗风韵》。长篇小说《虹霓峡》、《逐虏天脊》。长篇传记《武侯梨传》等。作品多次获奖,部分作品入选《长征路上的坚守》、《公安文学精选》、《中国公安文学精品文库(1949-2019)》等文集。

留言之窗




*赵伟平||神庙荒沟昭廉腐 ------太行山上鼋滩魏征庙和李岩沟的来历
*赵伟平||山水苍茫  河南晋阳 --------寻踪潞安古道河南晋阳道之六
*山水苍茫  河南晋阳 --------寻踪潞安古道河南晋阳道之五
*【史海钩沉】山水苍茫  河南晋阳 --------寻踪潞安古道河南晋阳道之四
*【史海钩沉】山水苍茫  河南晋阳 --------寻踪潞安古道河南晋阳道之三
*山水苍茫  河南晋阳 --------寻踪潞安古道河南晋阳道之二
*山水苍茫  河南晋阳 --------寻踪潞安古道河南晋阳道之一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在作品推出一月内支付。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行山 山西平顺县宑底村挂壁公路 徒步拍摄
平顺有个小山村可以让时光倒流50...
揭秘长治最美19大古村,个个美若仙境!
河北10大最美古村镇出炉 每一个都惊艳了时光
磁县历史文化名村之南王庄
山西这个小县城藏了这么原汁原味的古村庄 走进去就像穿越了时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