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树森||关于慧远祖籍和楼烦的考辩

内容简介:本文是作者在审读宁武、原平、静乐等县县志初稿后,对各县关于慧远祖籍和楼烦地域的不同记载,所提出的个人见解,曾在《宁武县志》初稿评审会上发表。

在审读各县县志初稿中,对慧远祖籍有多种说法,并以此引出古代楼烦地域范围的争议:

《宁武县志》初稿的“佛教志”中,说慧远是“今宁武县人”,但在该志的人物志中,却说是“宁武附近人”;我接触过《原平市志》初稿,说慧远是崞县人(今原平人),代县有研究者认为是代县人。

那么,慧远的籍贯应当如何界定呢?

我认为,宁武、原平、代县都说慧远是本籍人,当然都不会空穴来风,都有一定的依据。因此,我们也都不应轻率否定。但《宁武县志》初稿写成“宁武附近人”,不仅与本志另记为“今宁武人”自相矛盾,且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这是很不应该出现的。

所谓“宁武附近”是个什么概念?其地理范围究竟有多大?这样模棱两可、羞羞达达的记述,是绝对不可取的。“宁武附近”给后人留下的,将是一个更加难以界定的地理信息。因为:原平、代县、朔州、神池、五寨、岢岚、静乐等县都属宁武附近,且可再向外围扩展。而其中相当多的县份,并没有曾是慧远祖籍的记载。

或许,宁武同仁在这里援引的依据,是《辞典》关于“慧远,雁门楼烦人(今宁武县附近)”的记载。但应看到,《辞海》作为一种涉及面极其广博的工具书,在极广大地域范围内说“今宁武附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所编纂的《宁武县志》是在具体的极小地域范围内记当地人,就不能像《辞海》那样作大概的介绍,而应作出具体明确的地理界定。

如果我们承认慧远是宁武人,就应作肯定的记载;反之,也应明确记述。学术研究应当严谨认真,既不能夸夸其谈,也不能虚拟臆造;必须以确切的依据,科学的态度,有理有据,尊重客观真实。

慧远是雁门楼烦人,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无可非议,也没有争议。所以,要确定慧远籍贯的关键,就在于弄清楼烦的演变,以及楼烦的地理位置。

楼烦,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活跃在内长城南北两侧的一个古老的北方部族,曾建楼烦国。楼烦人以游牧为主,善于骑射之术,骁勇善战,曾以强悍武力纵横中国北方大地,给赵国等中原国家造成严重威胁。战国时代,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楼烦的骑射战术和轻装胡服,使赵国国力骤增,在征伐中将楼烦击破,灭楼烦国,并使这一古老部族与中原民族融合。之后,楼烦部族及楼烦国灭亡,其部族名演化成了地名。

历史上曾经有过,以至延续至今的楼烦关、楼烦郡、楼烦城、楼烦寺、楼烦县、楼烦岭等地名和古建名,都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那么,楼烦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有学者以慧远是楼烦人,在某地建有名为楼烦的寺院为由,称慧远为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人,也有称为代县白仁岩人的。而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判断,以慧远是今宁武县人为准。

慧远的出生地,究竟是在宁武县?崞县(今原平市属镇)?还是代县呢?

笔者认为:如果仅以某地建有名为楼烦的寺庙,且有慧远大师从事佛教活动的遗迹,据此即判定大师出生于该地,其证据显然不足为凭。

对于慧远的祖籍,不仅当代有争议,就是我国古代典籍,亦乏定论。即使在权威的清代官方志书中,也未对此作出肯定结论。经查,清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卷第一七一《寺观·崞县》载:“楼烦寺,在县西北十五里,以楼烦城名。晋慧远演教地。”同书还说: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臼仁糟寺,在州西北三十里。白仁岩巨石上,晋慧远辟石为室,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摩俱备,石碑尚存。”

乾隆五十年《代州志》卷之一《舆地》说,白仁岩上“有石浮图,峰头有说法台、棋杆石、定心石、试心石、古南庵”等佛教胜迹。又说,所有这些,都是慧远“当年传法布邋的遗迹,且在五台山西台之麓,是五台山最早的一批寺庙。”

我们在这里看到:即使是省志的记载,也只是说:这两地曾是慧远的“演教地”和“传法布邋遗迹”,并没有断定是其出生之地,或籍贯所在。

然而,与此对照,令人信服得是,当代宗教研究专家罗时叙先生的观点却有理有据,笔者赞同罗先生的观点。

罗时叙先生在《青年慧远,志向逆改》文中说:“楼烦,古县名,在今山西宁武县、原平县、代县,这三个县组成的三角区域。”

较之上述推论,罗先生的见地显然更为客观。事实上,在古代,所谓县域,并不象当代这样有具体的疆界划分,而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和范围。至于东晋时期,更因为东晋是一个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经济,统治阶级极端腐败,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的时代;战乱频繁,干戈扰攘,社会动荡不定。在当时,朝廷朝立夕倾,政变三年五载即发,皇门士族成年累月裹胁于争权夺利的杀伐征战中,领属地域范围变更无序,其县郡的治域范围,更不可能有确定的疆域和界限。所以说,慧远的出生地在宁武、原平、代县三县的三角区域这一结合部,较为客观的。

至于慧远进行佛教活动的场所,甚至是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并不能做为该僧人祖籍地的依据。这是因为,许多僧人们向来并无确定的住持寺庙。僧人既然出家为僧,即以寺为家,以佛为祖,脱俗为僧,寺就是家。他们四海云游,居无定所。走到哪里,哪里的寺庙就他们的家。传布佛法和修炼礼佛,是他们终身的追求。所以,慧远大师在原平和代县某地从事佛教活动,且有寺庙尚存,也只能证明大师曾经在此卓锡而已。并不能以此作为其祖籍和出生地的依据。正像实有其人的毗卢遮那佛数千年来以芦芽山为唯一道场,我们绝不能说毗卢佛是宁武人一样,应当肯定他是古印度人。

笔者的观点,是以慧远的出生地在宁武县境,较为准确。

其理由,一是城镇、乡村的得名,其所坐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记载:“楼烦岭,在山西宁武县南七里,接崞县界,省志作六番,崞县志及宁武府志俱作六盘。”慧远的出生地既在楼烦,而楼烦岭在宁武县内,楼烦以楼烦岭得名,其意不言自明。

二是宁武古称楼烦,历史攸久,古籍多载。《山西通志》载:“宁武静乐并楼烦地”;“宁武古楼烦国。”《宁武府志》也说“宁武古楼烦国。”康基田所著《晋乘搜略》载:“周王会图有楼烦国。”“今岢岚州以北故楼烦地,宁武府治其故址也。”又载:“古楼烦在宁武以北。”

宁武,即今山西省宁武县。宁武作为一个地名,在古代是没有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即元代所设宁武守御千户所。在此之前的历朝历代,对当地的称谓,曾分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林胡、楼烦,在此游牧及居址;西汉的雁门郡楼烦县地,崞县地;东汉始的武州县地。

西晋复设楼烦县;东晋战乱频发,这一带的归属实际上处于诸胡迭相争夺占领地域;也有的古籍记载,这里曾是牧苑之地。《管涔山志》第二章“古代战事”第二节记载:晋永嘉四年(310年),鲜卑拓跋猗卢被晋封为大单于、代公,率部众万余户居雁门地(今朔州市境),并要求句注径(今雁门关西)北之五县地。并州刺史、平北大将军刘琨为了得到猗卢的援助,把楼烦(今宁武县境)、马邑(今朔城区)、阴馆(今朔州市夏关城)、繁峙(今应县境)、崞县(今浑源县西)这五县居民,迁到径南。以其地送猗卢,猗卢以10 万户分居五县,拓跋氏自此走向繁荣。”

这里明确指出,当时的崞县并非近当代的崞县,而是今浑源县西一带地域。故而,当时的慧远,也就不可能是那一带的人了。

隋朝时,宁武为楼烦郡的静乐县地,当时的崞县与之同属;此际隋王朝还在这里设立了楼烦、天池、元池三个全国最大的牧监,并先后设过楼烦关、楼烦郡,建有楼烦城。唐代依隋建制,牧监有了更大的发展,时有“楼烦牧政甲天下”之称。直到宋咸平五年(1002年),才“以州地卑狭,多水潦,移置静乐县。楼烦改属岚州,金因之。”自此大体南移到了今楼烦县址后,宁武地区就再不是楼烦地了。

直到今天,宁武县城内鼓楼所悬明代所题匾额上,还书有“楼烦重镇”四个大字。而县南通往原平的一处山岗,其地名至今仍为六番岭,又称六盘岭,实际是楼烦岭的语音演化。这无疑是确凿的历史遗迹。

另在天池东北滨,有占地3平方千米的古城遗址,有战国、秦、两汉、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代所遗陶片、瓦砾、瓦当极多,专家考证约为古楼烦国都城或战国的楼烦县,前文述及,遥远的古代楼烦部族和楼烦国早已掩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留给我们的只有传奇般的史籍记忆。但是楼烦人的后裔却在与汉民族的融合同化中,顽强地延传下来,直到现今。而楼烦后裔的重要一支,现在还生活在安徽境内。

南方当代方志学者的考证,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楼烦演变传奇的崭新一页。

据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龙仲文先生考证:“赤城县,系东晋(317—420)末晋熙郡管辖的一个侨置县——南楼烦县。”又说:“东晋末,楼烦部族因战乱大批南徒,一部分侨居在当时侨置的汝阴郡(今合肥地区),并沿用其籍贯名称组织地方流亡政府,侨置为楼烦县;一部分继续南迁,定居于晋熙郡新冶县(今望江县)的香茗山脚下,侨置为南楼烦县。楼烦前加一南字,是为了有别于汝阴郡的楼烦县。”

龙仲文先生的文章明确记述:“楼烦,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散居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围。后来他们定居于并州雁门郡,成立了楼烦县(今属山西省宁武县)。”[括号内的“今属山西省宁武县”,是龙仲文先生的原文注释。]

龙仲文先生在这里的记述,再明确不过了。古代楼烦的一部分南迁,还在那里建过两个县治。这就是说,就连东晋末年迁徙到江南的楼烦人别支,也确认他们的祖先是从今天叫做宁武县的故地楼烦,南下定居的。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其真呢?

再者,《管涔山志》也多处记载:“南北朝时期,楼烦(今宁武)一带多数时间属于北魏”;“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慧远,就出生在东晋时代的管涔山区”;《管涔山志》“人物传录”第一章“人物传”载:“慧远,东晋高僧,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这是当代最新的志书记载,也是最新的社科研究成果,我们完全有理由信任并引用。

楼烦既在今天称为宁武的地域,慧远是楼烦人,当然也就是宁武人了。所以笔者的结论是:慧远大师的祖籍,确应是今宁武县。

(本文宣读于2012年5月21日《宁武县志》评审会)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闻诗画》等30余部。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刊物。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王树森||内长城宁武段的文化积淀与保护思考

*王树森||宏观宁化古城边塞文化及综合开发管见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的山西“三关”之一
影像1939-1945|日本人镜头下的忻州及五台山
【忻州方志】雁门郡与忻州市
忻州长城特色(二)
横穿山西《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1季第97集
忻州各县县名探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