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路走好,外公……
96岁高龄的外公还是走了……
在此之前,他已经卧床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状态也是每况愈下。
但人这一世,离不开的就是生老病死。所以,不是飞来横祸,当他真正老去的时候,其实大家的心里,也没有那么悲伤。人都会老,如睡着一般离开,该是最好的告别。
那一天中午,老妈好几通电话过来,说是外公状态不行了,因为周五,也不好无缘无故走掉。而直到他真的走了,我才在老妈电话告知后,匆匆请假,返回乡下,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半多了。
那一天,这边的天气预报是大雨转中雨,局部地区大到暴雨。当我快到外公家的时候,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即便雨刮开了三档,依旧看不清来路。天空为之哭泣,离别的伤痛莫过于此。
其实,对于外公的记忆,我一直就觉得挺平淡的。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瘦削老人,喜欢玩一种叫“车马炮”的牌。
这车马炮不知道是不是当地特有流行的,反正我在其他地方暂时没有看到过。他们是将象棋的所有棋子当做牌来玩。象棋一共是32个棋子,可以供4人来玩,每人分到八个棋子。由庄家盖着出牌,可以出单,比如单放一个帅。可以成双,比如两个车这样。也可以出三顺,比如车马炮,帅仕相,将士象之类的。也可以直接出4个兵或者卒。而如果某个人拿到了5个兵或者卒,那就可以直接翻出来,类似抄家。庄家放好之后,其他人跟着盖牌,出相同数量的,全部好了之后,再翻开比大小。如果庄家出三顺,你没有,只能随便凑数,那肯定是输掉的。一局只要有翻出两个牌,就是保本,第三个开始,基本就是稳赚。
大概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象棋的这个玩法,还挺新奇的。但年轻人,每次过年,更热衷于桥牌或者麻将,所以很少有人玩车马炮。虽然外公每次来做客都会带着,但几乎没人跟他玩。但凡有人跟他玩的时候,他就会很开心,笑得像个小孩子。
最早的时候,车马炮都是纸质的,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因为相对于象棋棋子的圆润,桥牌状的更容易掌控。后来,渐渐演变成了类似麻将的那种牌。我不曾想居然也有人特意去制作这样牌,看样子类似的玩法,似乎也不止于我外公他们那边流行。
对于外公的印象,我还有一件事情,是非常深刻的。在我们的村落,每年除夕夜,小孩子们都会手提灯笼,挨家挨户去拜年讨要糖果。而这个灯笼,基本都是外公外婆送来的。而这个印象,就是出自这盏灯笼。其实那个时候,电子灯笼早已开始流行,那是一种只要打开开关,就不需要自己去唱那些我早已忘记的拜年童谣。但那次外公拿来的,好像不是那种最新流行起来的电子灯笼,而是自己手工糊起来的,里面加入一根白蜡烛的那种非常传统的灯笼。小孩子都喜欢攀比,所以对于不一样的老旧灯笼,我感觉自己low爆了。但在父母好言劝说之下,我还是拿着这盏灯笼,点了蜡烛出门了,但是没走几步路,因为风大的原因,燃着的烛火直接烧着了灯笼外的那一层纸……然后我哭着回家了。
其实,我感觉自己有时候挺固执的,喜欢某样东西了,即便犹豫再三,也是很想要得到。所以现在,家里奇奇怪怪的东西有很多。老妈也经常说我,怎么每天都有我的快递……自那一次灯笼烧着之后,老爸好像就自己给我去买了一个电子的,这样我才跟上了小伙伴的节奏。
但这件事,是我姐的,还是我的,我好像记不大清了。但外公确实是送过一次灯笼。那时候交通不便,也没有电瓶车,他也不会骑自行车,所以是徒步走来的。他们家离我家,可能有一个多小时的脚程。确实挺辛苦的。
外公他们那一代,都会生很多的孩子。他们也不例外,我妈的兄弟姐妹,包括她自己,共有五个,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而这其中,除了两个姐妹只生了一个外,其他都是两个孩子,而这些孩子的孩子的孩子都已经出世了。所以外公最后的时光,已是五世同堂。
说起走路,其实我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是经常来我们家的,而且还会住上几天。
我们那边的村落,至今还有人在养蚕的,那是身为农民,为数不多的收入之一。但现在多数开了鱼塘什么的,人渐渐也少了起来。收入的增加,以及收入方式的增加,谁也不愿再去干那些苦活累活了。但在十几年前,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养蚕,因为这可能是一个家庭一年收入的大头。
我曾经问过老妈,为什么这么辛苦,你还要养蚕。她说这个来钱快,累死累活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养得好,万把块钱没问题。确实,乡下地方,一个月万把块钱的收入,还是额外的,即便再累,也要试一试。
蚕宝宝会吐丝,最后它们作茧自缚,然后我们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前摘茧子,再去茧站里面卖茧子换钱。那段时光是苦尽甘来的快乐,所以每一次去卖茧子我都很开心,可以买好吃的了。特别是夏天,还可以顺路抓抓萤火虫,再是惬意不过。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能吃的东西确实不多,所以我也吃得少。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挺喜欢吃零食的。只是碍于经济条件,没敢开口。曾经有一次为了一包花生,我哭了很久很久,因为老妈始终没舍得给我买。似乎是那时候起,我对于零食,也没有那么执念了。直到后来自己工作了,经济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候,我才吃起了零食,渐渐的体重也慢慢上去了。曾经的小竹竿,已经140+了。
我爸妈卖茧子的时候,其实都会把一些个头大的留下来。那些个头大的,是两个蚕宝宝做茧子的时候做到了一起。这一类的茧子,都会被刻意留下,为了就是过年前的那一段时光,等待外婆的到来。每次外婆来我们家,都会帮忙煮茧子,不过那味道,是超级臭的,我至今难忘。而剥出来的蚕蛹,我妈喜欢油炸着吃,我看到就会干呕……
煮过的茧子再入水后拉丝什么的,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就可以去做蚕丝被。即便是现在,这蚕丝被的价格也是只高不低。蚕丝被又暖又轻,非常舒服。但那时候,我们可没有那么奢侈。留下的茧子也不足以去做一床蚕丝被,所以这些蚕丝的量,我妈会选择给我做一条蚕丝棉袄,又轻又暖。
可惜,这些记忆已经开始模糊。因为在我六年级的时候,外婆因为一场大病离开了我们。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次出殡后,我跟表妹和侄子才去上学的,但那时候天刚蒙蒙亮,学校一个人都没有。外婆离开之后一周,我爷爷也是离开了我们。接连的打击对于一个似懂非懂的小孩子而言,影响可想而知。
自那以后,老一辈比较常走动的亲戚中,也只有外公一人了。
他最后的时光,子女都在,轮番照料,说不上该有多幸福,但至少一个没少。我在想,待我老去,躺在床上之后,就只生了一个孩子的话,又该是怎么样的一副光景。
一路走好,外公……
今天下午,大舅被车撞了,住院,晚上去探望了,看上去挺严重的,希望没事。
哎,庚子年,多事之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桑园
【总第471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养蚕记》
【来稿选粹】陈曦|​燃一支火把
第一丝厂吴门民族工业讲述者
丝绸沧桑五千年 中国开创丝绸文化先河
千丝万缕起头难,从乱到治说缫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