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鸡汤一道:你不看花花不在

一个朋友经常拿我一位前同事开涮:同事穿着交警服装,在街头体验管理交通。骑车人和路人对红绿灯视若无睹,川流不息。同事不停对人们摆手:“同志危险!同志,别这样!同志,请遵守交规!”

事过多年,朋友每次学着前同事扬起纤纤细手摇摆的样子,我都笑得“丧魂失魄”。

其实在这之前有个“序曲”:同事去采访群众投诉交警“执法不文明”的问题,“蔫儿坏”的朋友应她的要求,安排她上街“亲自”了一把。

前同事指挥交通出洋相这件事,不记得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她报道的倾向,但它确凿影响了我看待世界的立场,对几乎所有的人和事,我都努力还原情境和语境去理解,对那句“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的感受特别深。

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因为环境使然,都会形成自己思维和行为的习惯,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有哲学上的“合理性”,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则大都“隔行如隔山”。

比如医生,常常被认为铁石心肠。病人痛苦不堪,呻吟连天,家属急得跳脚,他们却慢条斯理,似乎不当一回事。这明显跟“医者父母心”有距离。

但要求医者所谓的“父母心”,真的就是做到跟父母待儿女一个样吗?但就算是父母也有虐待子女的呢。

一个医生说,在医院久了,这种事见多了。那些能大声呻吟的、哭喊的,一般都不是太危重,倒是自己已经出不了声的,需要特别关注。

还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两个摩的师傅为揽客打架,双方拳脚交加,一副你死我活的样子。一个警察站在旁边,一边看着两人抱在地上打滚,一边“点评”。

骑车经过的我急得发毛,责问警察还不赶紧拉架,打死人怎么办。他淡定地说,拳头打不死人的,打累了自然会停手。

后来想想,他并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是见惯不怪。不管什么事,司空见惯与“孤陋寡闻”,态度是不一样的,处理自然也不同。他大概是看到两人势均力敌,他们愿意出洋相就出吧。

但这样的事,如果被正义感爆棚的人看到,却可能闹出轩然大波。“医生见死不救”、“警察袖手旁观”,这样的标签一贴,谁听到都觉得是人神共愤,千夫所指。

而跟着而来的就是立案调查,是严肃处理。

但这结果合理吗?

看过一个电影,一位女白领因为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还恶劣地与其争吵,被正好在场的一个记者拍下来,传到网上,她变成了大家眼里的失德者,网民扒来扒去,还成了子虚乌有却百口莫辩的“小三”。

没有人知道,她当时不让座,是因为刚从医院体检出来,查出自己患了绝症,万念俱灰,神情恍惚。

世界都没了,连个座位都不能坐一会吗?

现实有两种,一种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是每个人的“心造”。王阳明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客观存在的东西,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有人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一棵花树长在山里,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说:你没有看见这花时,它跟你一样互相寂不可知,等于不存在;只有你看见了这花,才感知到它的鲜艳,可见因为你的心,这花才存在。

心里先有了花的概念和对花美丽的“定见”,见到花后才觉得其美丽。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经验或价值观出发,先入为主,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贴上标签,世界也正因为这样充斥着误会和荒谬。

这种状况自然无法改变。我思故“你”在。每个“存在”的客体,都是每个人想象的一种“相”。跟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一样,千人眼里千般相,于是有所谓的迷惘、困惑和厮逼纷扰。

王阳明教了一个方法:知行合一,按照内心的指引去认识和了解世界,就不会为“相”所惑。

能做到这样,自然我心光明。(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谈 癖
2017年新春寄语:怀一分感恩之心,存一分责任感;多一分理性,少一分戾气
我为白衣天使说句公道话
刘育华‖门卫(小小说)
三名警察轮流上阵2000余次心肺复苏 将溺水青年救活凤凰网湖北
轻松一刻:快来人呀!有人碰瓷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