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吃莫过沙虫 古人早有说法

赶海的妇女(李君光摄)

北海的海产品中有一种比较“另类”,样子有点像蚯蚓,但要短一些,粗一些,看起来有点“核突”(北方话叫“隔应”),味道却鲜美无比。

此物俗名“沙虫”,因为身上的方形网格状纹路,学名“方格星虫”。

沙虫有不少美称:海人参、海洋冬虫夏草、天然味精等。“人参”也好,“冬虫夏草”也好,都是突出其营养价值,有滋补作用;而叫“味精”则是极言其味道鲜美。

沙虫当然有营养,海产品的蛋白含量普遍较高。但人们说的营养有些“暧昧”,暗指某种特殊功能。

沙虫的特殊功能应该是没有的,一来缺乏实证,二来《本草纲目》未载。关于沙虫,我查到最早的记载是清朝康熙年间聂璜的《海错图》,书里把沙虫称为“龙肠”。

聂璜笔下的“龙肠”,是“无毛之蜾虫”,“生海涂中,长数寸,红黄色,如蚯蚓,缩泥中。”

这跟现在人们看到的沙虫一模一样。

聂璜还说沙虫“煮为羹,味清肉脆,晒干可以寄远”,这说明清朝初年沙虫就被加工成干货,用来送礼。

作为沙虫的主要产地,北海不乏关于沙虫的史料。

晚清曾在北海生活的梁鸿勋在编纂的《北海杂录》中,就提到沙虫——

“北海附近出有沙虫,长约三寸,身匿沙泥之内,遇水退时,取之者须识其孔窍,乃可搜取。”

见过赶海挖沙虫的人,会感觉这位梁先生是多么写实。梁鸿勋还提到了当时沙虫的价格:“鲜者每斤价约值铜钱五十文,晒干者每斤约值铜钱四五百文。”

我查了一下,同时期(1905年)北海木匠、泥水匠一天的工钱,约二十五到三十文铜钱,干十天活还买不起一斤干沙虫,沙虫算得上是一种名贵海产了。

天然味精沙虫干(彭鹏飞摄)

梁鸿勋也提到了沙虫汤:“以之作羹,其味颇鲜,土人称为上品。”

用沙虫煮汤特别鲜美,这源于它富含的多种氨基酸。沙虫干的氨基酸含量高达60%左右,其中体现鲜味的谷氨酸的含量约占干虫重量的15%-20%,妥妥的“天然味精”。

1933年出版的《广东建设月刊》,在介绍北海时,也专门提到了沙虫特产:

“沙虫栖息于海边之砂中,形似蚯蚓,水干时掘得之,以竹插入腹中,令其反转,取出泥砂洗涤后,暂时以温汤浸之,即可点酢食;或晒干之,制成沙虫,干食时于镬中煎之,其味颇美。”

北海的史料还提到了沙虫出口。晚清至民国期间的北海文人许瑞棠所著的《珠官脞录》记载:

“沙虫为廉州特产,多生于海滨,深蛰沙中,乘潮退而掘之,曝干为出口货之一,亦有生食者。”

有两种东西容易与沙虫相混淆。一种叫泥丁,学名“可口革囊星虫”,同样生活在近岸滩涂,比沙虫短小一些,身体呈灰褐色或浅黄褐色,福建人叫“土笋”。

另一种叫“海肠子”,产于北方沿海。其实海肠子与沙虫并不像,形状有些不雅。前面提到的聂璜在《海错图》中说,人们叫它“官人”,不知是什么意思(“曰官人,不知何所取意”)

挖沙虫(李君光摄)

我猜他是装的——广州话叫“诈懵食咸鱼”,“官人”还能是啥意思,就是人们形容趾高气扬的“屌样”。海肠子学名“单环刺螠”,圆筒状,紫红色,前端略细,后端钝圆,英文直接就叫“Penis Fish”(阴茎鱼)。

沙虫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和台湾沿海都有分布。近年来,北海沙虫的名声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加上若干年前人工育苗取得成功,方格星虫大有被“北海沙虫”代称的架势。

沙虫的吃法很多:清蒸、爆炒、生食、煮汤、熬粥、椒盐、油炸……都说中国人的“吃”是一种文化。讲食物的“古”也算文化工作吧,它有个好处,对一些人来说,吃的时候会别有滋味,感觉像咀嚼历史。(完)

其他北海讲古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滩香肠”北海沙虫
北海一男子非法捕捞沙虫被判刑,还挨赔生态环境修复费!
沙虫养殖技术
海鲜冷知识——沙虫
盘点中国特有食材(四):千奇百怪的广东食材
吃虫的广东,无奇不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