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既许一人以偏爱(中)

这是第85篇历史文化散文

上期推文

既许一人以偏爱(上)

6

在王羲之眼里,郗璿是最才的女,也是最贤的妻。

郗璿的才华,即便放在今天,也让人心生仰慕。受父亲郗鉴影响,她也精通书法,和王羲之可以切磋一二。

郗家也是书法世家。郗鉴尤善草书,卓绝古劲,代表作《灾祸帖》沉稳流畅,入选《淳化阁帖》,流传至今

郗鉴有二子一女,长子郗愔工于草书、隶书和正楷,次子郗昙长于草书和楷书,但他们都称姐姐郗璿为“女中仙笔”,即“女书法家中的神仙,可见郗璿的书法造诣非同一般。

不得不感叹,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

王羲之和郗璿的七个儿子,在书法上都有不凡成就,被人誉为“北斗七星”。

宋代书法家黄伯思在《东观馀论》中如此评价道:“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献之)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王凝之、王操之、王徽之、王涣之、王献之都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法则,但又各自风格不同:王凝之得到了韵味,王操之得到了字体,王徽之得到了笔势,王涣之得到了面貌,王献之得到了根源。

在众多儿子中,王羲之和郗璿认为幼子王献之最有天赋,对他寄予厚望。

王献之到底年纪小,赞美声听多了,难免有些骄傲起来,以为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已经不相上下了。

有一天,王羲之外出有事,临行前随意在墙上写了一些字,让王献之临摹。王献之只临摹了一会儿,就觉得差不多了,索性把父亲的字擦掉,只留下了自己写的字。

王羲之回来后,看到墙上的字,故意叹了口气,和郗璿说:“大概我写这些字时,醉得很厉害吧!不然怎么写得这么难看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很不服气。

几天后,王献之又模仿父亲的字 ,写了几行,送到父亲书房,心想这次父亲一定会夸奖他了。

谁知,王羲之看后只是顺手在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儿,变成“太”字,还给了王献之。

王献之弄不清父亲的意思,又不敢多问,只好拿着字去找母亲。

郗璿笑着看了一遍,指着字下面的一点,说:“子敬,几行字里,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写的。

王献之一副垂头丧气的神情,郗璿拉过王献之,语重心长道:”子敬,写字必须下苦功夫。你父亲为了练字,不管走路还是休息,一直用手在身上一横一竖地比划,默默揣摩字的笔画结构,日子长了,把衣服都划破了。

郗璿说这番话时,并没有板起脸来说教,而是用一个生活细节讲透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痴迷和热爱。

果然,听了母亲这番话,王献之终于明白了他和父亲的差距。从此,他埋头苦练,有了父子同写“鹅池”之佳话,和父亲一起被后人并称“二王”。

7

当代作家廖一梅说:“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王羲之无疑是幸运的,他遇见了郗璿,便遇见了所有。

郗璿爱他,懂他,尊重他。当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坚决辞官时,郗璿却什么都没说,笑着挽住他的手,和他一起迁居金庭,远离是非,过上了他们真正喜欢的生活。

或许,从一开始,王羲之就是不愿进入官场的。但身为王家子弟、郗家女婿,他没有理由不进入官场。

东晋的朝廷,局势动荡,风云谲诡。

323年1月,因“王敦之乱”,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忧愤而亡,由长子司马绍即位。

324年,司马绍平定“王敦之乱”,停止追究王敦党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导,倚重江东士族,稳定东晋局势。

可惜的是,325年10月,司马绍英年早逝,年仅27岁。长子司马衍即位,年仅5岁。

王羲之进入官场的时间,大约就在325年前后。当时,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联合举荐下,王羲之担任秘书郎。

秘书郎品级不高,事务不多,却很适合王羲之,因为他得以有大量时间可以勤习书法。而且,秘书省内藏有先朝及本朝书法名家钟繇、胡昭、张芝、索靖、韦诞等手迹,王羲之得以欣赏和临摹这些珍品,这对王羲之来说,比当官本身开心得多。

329年,苏峻之乱平定后,王羲之由秘书郎迁会稽王友。王友,是一种王府属官,相当于王爷的侍从、幕僚。与秘书郎品级一样,都是六品官。

当时的会稽王是谁呢?是司马昱。

司马昱出生于320年,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幼子。司马昱幼年聪慧,深得其父宠爱。

322年二月,司马睿下诏封司马昱为琅琊王,以会稽、宣城两地作为司马昱的食邑。 

326年,司马昱的母亲郑阿春去世。司马昱悲伤难忍,请求此时的皇帝、他的侄子司马衍让他为母亲服重丧。司马衍同意,328年,封司马昱为会稽王,定居会稽。

王羲之担任会稽王友后,主要在王府里陪着游宴和会见宾客,比较清闲。

之后,王羲之先后担任临川太守、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累迁右军将军。

8

平心而论,王羲之的仕途,大体比较顺利。

那么,王羲之为何会在355年春天坚决辞官?甚至为了表明辞官的决心,不惜在父母墓前立下重誓,宣布永远不再出仕?

我以为,这主要和王羲之的性格有关。

王羲之的才华,在艺术,不在政治。更何况在东晋那样一个各方势力暗流汹涌的时代,要在官场游刃有余,谈何容易?

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称帝时,就有赖于门阀大的拥戴,王、谢、庾、桓等门阀大族先后支配着东晋王朝政局。

东晋统治者从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也致力于在南方经营自己的家族势力。因此,东晋政权自317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偏安南方。中国经济重心,逐步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与此同时,中国北方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鲜卑等胡族军阀争杀的战场,各个胡族首领纷纷建立政权,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是否北伐,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极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王羲之就时政问题发表过一些意见,不能说不对,不过似乎不够深刻。

比如,348年,王羲之接受殷浩的邀请,出任护军将军。殷浩当时是扬州刺史,协助会稽王司马昱执掌朝政,被朝廷寄予厚望,意图与当时坐镇荆州的大将军桓温抗衡。

王羲之认为内和才能外安,劝殷浩和桓温不要产生矛盾。见殷浩不听,王羲之随即苦求外放宣城任职。问题是,朝廷起用殷浩,摆明了就是让他抗衡桓温。因此,殷浩自然不会接受王羲之的劝谏。

351年,原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因丁艰而去职。于是,朝廷诏令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352年,殷浩正积极准备北伐,王羲之先后两次写信劝阻殷浩。同时,还向司马昱上书,建议量力而行,不可北伐。结果可想而知,他的建议,如同石沉大海,没被殷浩和司马昱采纳。

其实,东晋朝廷也不愿北伐。但当时后赵大乱,桓温向朝廷提出,这是北伐的好时机,朝廷没有理由拒绝。但朝廷又不想让桓温出兵北伐,因为万一桓温北伐成功,无疑就会进一步增加威望,因此只能让殷浩出兵北伐。

说到底,殷浩只是东晋朝廷用来抗衡桓温的一颗棋子而已。

而这一切,王羲之似乎并没有看明白。(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吕瑜洁,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亲子书信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历史散文集《历史的背影和回眸》
即将出版百万字长篇历史小说《红豆生南国》、文化随笔《榴莲一样的红楼梦》、历史散文集《历史的背影和回眸》之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圣王羲之系列之二 ——宦海沉浮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转载]琅琊王氏的兴衰(下)
生活化的《十七帖》
背靠东晋王朝最大家族,为何王羲之未能成为中流砥柱?
魏晋人物谈|桓温之三:门阀与皇权联盟的挑战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