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97至2017:阅读改变了我

1

时间是一把雕刻刀。

我们怎样分配时间,时间就会把我们雕刻成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更是一把锋利无比的金刚钻。

据说,我国公民每年人均读书仅4.5本。全球最爱阅读的是犹太民族,每年人均读书68本。

2

今天,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25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久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为何选择4月23日这个日子?

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更巧的是,4月23日,也是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出生和去世的日子。

确实,再没有哪一天,比4月23日更适合成为“世界读书日”了。

3

一直以来,觉得最难回答的问题是: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

印象最深的是沈从文先生的回答。他说,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其实,世界上没有哪本书可以带给你好运,但它们累积在一起,可以让你悄悄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不能奢望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人生,但几十年坚持阅读,一定可以改变人生。

如果一定要从茫茫书海中找出几本改变人生的书,那么,以十年为单位,很凑巧的,我在1997年、2007年、2017年分别遇到了对我影响较大的三位作家。

4

1997年,17岁,正读高二。

当青春期的多愁善感和迷茫夹杂在一起,且遭遇巨大的学业压力时,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

每一天,都像一根绷紧了的弦,仿佛随时都要断裂。又像一艘迷失在汪洋大海中的夜航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台湾作家刘墉写的书。

那一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午后。我在校园操场上散步,刚好遇到从图书馆出来的语文老师梁伟民老师。

他手中捧着厚厚一摞书,最上面那本,是刘墉写的《萤窗小语》。

梁老师说:“这本书很好,我借给你看看,相信你会喜欢的。”于是,我将这本书带回了家。

当天晚上,在温暖的台灯下,我翻开《萤窗小语》,读第一篇文章——《人就这么一辈子》。“人就这么一辈子。说来容易,想来却很深沉。很幸运地拥有了它,不能白来这一遭。

那一刻,我有种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的感觉。对我这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夜航船来说,刘墉的文章,不就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吗?

从此,喜欢刘墉的文章,一发不可收拾。读完《萤窗小语》,又读了他写给在美国读高中的儿子刘轩的系列书信集——《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

如何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如何破茧成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刘墉用这些书给了我答案。

5

2007年,27岁。大女儿一周岁,小女儿尚未来到人间。

一个周末的午后,和许多个寻常周末一样,我徘徊在绍兴图书馆鳞次栉比的书架前,沉浸在古今中外的文字世界里。

忽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吸引了我。我从书架上抽出这本并不厚重的书。

封面上,是一个可爱的蹒跚学步的小男孩,走在一条铺满金黄色落叶的小路上。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窗户,洒在封面上。

我忽然有种满满的感动。毫不犹豫的,将这本书借回了家。

当我看到这本书中的《蝴蝶结》一文时,无端的,眼眶就湿润了。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2007年,已经是一个一切都追求效率、追求快捷的时代。田园牧歌般的“慢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

因此,当看到龙应台这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时,我原本一直只顾奔跑的心,忽然“咯噔”了一下。我们是否跑得太快,而忘了为何出发?

就这样,如获至宝地读完了《孩子你慢慢来》,且反反复复读了许多遍,直至大段大段文字都了然于心。然后,又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曾被誉为华语文学“龙卷风”的龙应台,在她的“人生三书”里,却用岁月沉淀了犀利和尖锐。字里行间,只剩下耐人寻味的款款深情。

如果我们读懂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或许,也就读懂了自己的人生。

6

2017年,37岁。

这一年,我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折腾着一个公众号“桑葚三味”。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忽然有了一点迷茫。

2017年3月2日,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我听说了《罗辑思维》,听说了传说中的罗胖——罗振宇。

仅凭他在2016年深圳卫视“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的一句金句,我就对他产生了好奇。他说:“时间正在成为新的战场,未来属于能与时间做朋友的人。

当头晚上,我百度了罗胖和《罗辑思维》,在“喜马拉雅”APP里下载了他的全部音频资料,买了他每年出版一本的演讲集。

每天上下班路上,听他的《罗辑思维》节目,成了我最近几个月的固定习惯。

我为什么成了罗胖的粉丝?因为,他给我的写作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用服务的心态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罗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008年,曾担任央视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的他,离开央视,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2012年,他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

短短半年时间,《罗辑思维》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做一个知识运营商。

他反复提醒读者,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知识,必须不断迭代。

他倡导一种“U盘化生存”的生存状态,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讲真,他的这些观点和理念,不断地刺激着我、鞭策着我。

我越来越明白,要想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就必须不断学习,让头脑中的知识不断迭代。

7

2027年,十年后。当我47岁时,不知我会遇到哪本改变我的书?

我相信,一定会有。只要我坚持阅读。

或许,“世界读书日”的初衷,就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字工作者们。

认真阅读,就是对人类文明最好的尊重和感谢。

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改变,在未来的每一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惠民大叔: 家长必读人生三书!比起孩子的学习,家长成长更重要。
2019年读过的书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老师,你慢慢来
三省吾身|八月:一直在路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