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赞赏的“中庸”之道

前段时间一直学习西方心理学、哲学相关知识,其实,我国的孔孟之道才是哲学的集大成者。今天我通过三个小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孔子赞赏的“中庸”之道。


01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深思。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人偷了别人的羊,这人的儿子就去官府告发,大家都认为这儿子大公无私,正直高尚。

孔子气愤地说:我们那里并不这样定义正直,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的含义就在其中。

针对孔子的这段论述,历来争议颇多,也多次出现在小时候的文言文阅读中,当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孔子以亲情破坏法制。但其实孔子的意见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问题,且听我细细分析。

孔子认为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是维护社会道德的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用西方哲学家孟德斯鸠的观点来说:“妻子怎么能告发丈夫呢?儿子怎么能告发父亲呢?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另一种更为罪恶的行为……为了保存法纪,而反人性,其实人性才是法纪的泉源。”

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何谓“大义”?什么样的大义足以大到超过维护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父子相隐”的道理,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你不能说孔子认可偷羊的行为但这和“大义”毕竟还有很远的距离。


02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鲁国有一项国策:如果有鲁国人在其他国家被迫沦为奴隶,其鲁国家的人可将其赎出来,赎金由政府买单。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从外国赎回了一些鲁国人,子贡是鲁国富豪,根本不在乎那些赎金,况且他也觉得计较那些赎金有损于自己的清誉,于是就不接受国家的补给。这本来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却遭到孔子的痛批。

为什么呢?

因为鲁国的大多数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样富有,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回亲人,拒绝政府的救济,他们会倍感为难,结果导致对家人沦为奴隶视而不见。

本来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因为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道德在于它能够维护公众的利益,如果脱离实际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本身视为目的,这样的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价值。


03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要求孔子和他们立下盟誓,答应离开蒲以后不去卫。

结果刚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弃盟约了吗?孔子淡然一笑: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上面讲的三个小故事,尽管性质不同,但都表现了孔子的一种思想特点,就是: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来看待世间的道德。

我对孔老先生的认识,前期大多停留在中学时代,近期才努力拜读《论语》,但我并没有迷恋的推崇孔子学说。我很喜欢他看待任何问题平和的态度和心态。我认为道德必须建立在正常的人性的基础之上。

——END——


作者:微语职场,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用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欢迎关注交流。文章原创确权,盗用必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赞赏的“中庸”
孔子:自掏腰包的不见得是好人,收贿赂的不见得是贪官(图)
从孔子训斥子贡,去思考什么是道德
孔子认为:“博施济众”还不够,还应该推己及人
中庸处世 圆融做人
你的美德不能高于大多数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