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引导学生建立联系 ——《乡土中国》阅读引导探微

部编版新教材必修上下两册分别选择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作为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的范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限定在这两部书上,而是以这两部书作为起点,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整本书阅读经验与方法,从而实现从“整本书阅读”到“一类书阅读”的拓展迁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虽然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概念,但作为一部社会学学术著作,篇幅较短,仅七万余字,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内在逻辑清晰、鞭辟入里,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也有着很强的教学应用价值,因而是引导学生建构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经验和方法的比较合适的入门级书目。

阅读一部学术性著作,与阅读一部小说、散文或是诗歌等文学类文本在目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我们更强调学生的鉴赏与感悟能力,鉴赏其中的形象和语言,感悟其中的思想和灵魂。而阅读一部学术性著作,我们固然也可以鉴赏其中的语言和思想,但笔者以为更重要的是筛选信息,明确逻辑,寻找真知。目的的不同也就决定了阅读方法的不同,温儒敏先生在《《乡土中国》导读》中也指出,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所要求我们的并不是带着专业问题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观点的专业阅读,而是以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为主的非专业阅读。虽然温儒敏先生已经把目标降得很低了,但我们还是从中读出了其对中学生的殷切期望,即激发中学生对学术类书籍的阅读兴趣,积累阅读经验,为将来阅读相关书籍做准备。

可即便带着这样的阅读目的,我们回过头来指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时依然发现无从开始。对学生而言,这样一部作品离他们太远了,书中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又缺乏唯美生动的语言,还充斥着大量难以理解的概念,更为关键的是,书中描绘的乡土社会是大部分学生们没有经历更无从了解的。基于对这一学情的了解,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时最应该做的不是查找资料帮助孩子理解书中的概念,而是建立联系,拉近书籍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这也是阅读学术类著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构建情境,建立书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在引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时,单纯阅读是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的,而费孝通写作这部书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让大家理解书中的概念,而是希望我们可以利用这本书去研究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因而我们需要构建情境,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入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入手来理解这本书。

虽然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这本书所描绘的乡土社会还有着很远的距离,但那个乡土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却一直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在阅读《乡土中国》中的部分篇章时,我们都可以从学生经历的很多生活场景入手,例如阅读《男女有别》时,可以从学生家庭中父亲、母亲的分工导入;阅读《血缘和地缘》时,可以从学生的“老乡”同学导入,并作深入探究,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找“老乡”;阅读《差序格局》时,可以从学生家庭关系的亲疏远近谈起等等。《乡土中国》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些空洞的概念,而是对我们生活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而这也是一部社会学著作留给我们的最大的财富。如果能够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而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也会回过头来丰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术类著作都能够像《乡土中国》一样这么容易让学生建立起与自己生活的联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与学生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的著作,会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更浓厚的印痕。

二、引入思考,建立书籍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乡土中国》所反映的乡土社会的很多特征以及广泛存在的很多问题在当今社会中都依然存在,这就给我们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来思考现实问题提供了很多契机。比如当今广泛存在的“读书无用论”和《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等章节里提到的乡土社会对文化传播需要的问题相联系,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城乡教育差别等社会热点话题的思考;《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提到的“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与“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区别,这可以与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公共场合熊孩子大吵大闹”“扶不扶”等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究竟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观念等等。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再引导学生回到书本,去寻找、认识这种种社会热点话题出现的内在社会学动因,看看是否可以明确这种种问题的源头。如果源头可溯,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迹可循了。而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思考、讨论本身就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展现。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开拓了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而这些终将回馈学生的语文学习,让他们学到在以前的语文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虽然高中学生每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但学生的关注点却不能困在教室。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报纸,观看《新闻周刊》、《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了解很多社会热点话题,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随时将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加入到课堂之中,这种迁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有益处的。而在阅读《乡土中国》这一类社会学著作时,我们用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热点话题来印证书中提出的理论概念,对于深入理解著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拓展迁移,建立书籍与阅读经验、影视经验的联系。

阅读书籍和观看影视作品是个人生命体验的延伸。在完成《乡土中国》的初步阅读之后,我们可以将学生阅读经验、影视经验中一些特定的场景和书中的特定章节联系起来,这样可以给予那些枯燥的理论概念以血肉,让他们变得真实可感,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加深我们对于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理解。

在解读《礼治秩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书中理论分析《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的成因,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书中的理论原型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理,在解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章节,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巴金的《家》中等级森严的家庭关系的形成;探究为什么高老太爷可以骂孙子,囚觉慧,斥媳妇,钳制别人的自由,干涉别人的幸福;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觉新和梅表姐的爱情悲剧以及觉慧的出走。同样,影视作品中的很多情节也可以引入到讨论之中,例如电影《秋菊打官司》中乡土社会秩序与现代社会法律之间的矛盾,秋菊家要建一个辣子楼,村长不让,因为上头文件在这里,这是现代秩序,是法律文明。但是村长因秋菊的男人骂了自己而踢了男人的下身,这又是乡土社会的典型作为了。这两套社会秩序在今天的农村社会中广泛存在。而秋菊的诉求通过原来的乡土秩序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只能通过现代秩序也就是法律程序来解决一个乡土内的问题。很显然,秋菊要的不是钱,而只是一个说法,但这是面子问题,恰恰也是乡土社会最为看重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将这些阅读经验、影视经验与《乡土中国》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对于书中的抽象概念也就会有更清晰的认知,并且是经过自己思考、探究得出的理性认知。

其实,构建书籍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阅读影视经验的联系,其目的绝不仅仅在于深入理解一本书,而是增加学生从“整本书阅读”到“群书阅读”的生命体验。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经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自身生活经历、社会体验、其他文学著作的理解,当然也可以成为阅读其他学术类著作的基础。当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撷取生活经验、社会热点、阅读经验相互印证时,学生也就自觉地构建起社会人生的独特生命体验。

当然,我们阅读书籍从来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过好生活,是为了生活为了人生而阅读。如果可以通过构建情境建立书籍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入思考建立书籍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通过拓展迁移建立书籍与阅读经验、影视经验的联系,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深入体会《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乡土社会乃至中国当代社会的思考,对于自己生活也就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当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阅读,学生不仅没有囿于书本,而是逐渐将自己的目光放远,开始用自己的思考深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并致力于改造社会时,学生阅读经验、生命体验和内在心灵的成长便如雨后春笋一般。

而这不也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说课(北京四中杜思聪)
从三个角度切入,带你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大单元教学与微专题突破: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
屈伟忠:读通《乡土中国》的三个层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