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茜:释《哈姆莱特》中的独白语言

释《哈姆莱特》中的独白语言

周茜

相较于小说,戏剧在人物内心描写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直接说明人物的内心感受。独白是戏剧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在舞台上的自言自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中经常出现独白,用以展现哈姆莱特的内心变化和成长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作品主题更加丰富,增进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互动。本文主要分析《哈姆莱特》中的独白语言,以此阐释独白手法的独特艺术效果。

一、揭示人物内心

《哈姆莱特》主要通过独白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展现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和复仇过程中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哈姆莱特背负复仇重任,却被残酷的现实磨灭了斗志,这导致他在行动时畏首畏尾,遇到困难就踟蹰不前、犹豫不决。他时常感到自己渺小而脆弱,并因此厌恶自己。他在接受复仇这个重要使命时感到迷茫,内心充满压力和挫败感,变得更加忧郁。独白内容常常出现在外部环境恶劣、主人公内心受到巨大冲击的关键时刻,展示了哈姆莱特周密的复仇计划、剧烈的思想变化和深沉的思索。这样的设计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对展现其性格、反映其心境、推动情节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哈姆莱特在剧中有六次重要独白,其中三次出现在全剧高潮——第三幕中,哈姆莱特的思想在这一幕发生了巨大转变。下面分别对六次独白展开具体分析。

一次独白发生在第一幕第二场,揭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叔父继承王位等一系列巨大变故对哈姆莱特带来的影响,展现了其内心的错愕与痛苦。他通过自言自语表现出自己难以接受现实、不甘屈从于命运的心声。他眼看着母亲在父亲尸骨未寒之时嫁给叔父,内心的伤痛与困惑无处倾诉,只得自言自语。这段独白展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血性,以及他对父亲真正死因的怀疑,为后文真相大白与哈姆莱特立志复仇埋下伏笔。

第二次独白发生在第一幕第五场,主要讲述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事情真相的过程,揭示了得知害死父亲的竟然是自己的叔父后,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愤怒与暂时无法复仇的无奈。作者通过一系列近乎疯狂的内心独白,充分展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和强忍愤怒的不甘。哈姆莱特此时内心充满矛盾,他已经想好了复仇计划,并嘱咐三位好友从旁协助,但他预感复仇之路将无比艰难且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第三次独白发生在第二幕第二场,哈姆莱特在听伶人吟唱英雄史诗之后,计上心头,决定用一场再现先王惨死过程的戏剧刺激叔父和母亲,让他们在看戏时原形毕露。同时,他不禁感慨一个普通的伶人都能生动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自己背负着血海深仇,却只能忍气吞声、装疯卖傻,隐藏自己的情感,对仇人曲意逢迎。复仇的精神压力与巨大牺牲让他难以承受,这段狂风暴雨般的独白充分体现了一个热血青年忍辱负重时的复杂情感。

第四次到第六次独白分别发生在第三幕的第一场、第二场和第三场,哈姆莱特在内心的愤怒和仇恨平静之后反省自己,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复仇计划的实施。这几段独白的篇幅很长,其中哈姆莱特自我批评和鞭策的独白达到五十多行。莎士比亚将哈姆莱特对自身的贬低与他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哈姆莱特越是在独白中自我批判,其心思缜密、重视责任的形象就越突出。莎士比亚还通过独白展现出哈姆莱特复仇时矛盾的心理和优柔寡断的性格,为读者揭示他内心的挣扎。哈姆莱特剧烈的心理变化导致其复仇过程断断续续,独白让情节发展更加自然。

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这六次独白,为我们展现出哈姆莱特聪明、勇敢、充满抗争意识和奋斗精神的特征,以及优柔寡断、郁郁寡欢、缺乏自信的内心活动,塑造了一个性格丰满的悲情英雄形象。作者以独白的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使情节发展波澜迭起而又合情合理。

二、推动情节发展

《哈姆莱特》中的独白都是剧情的关键转折点,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体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进而推动情节发展。第一段独白展现出全剧情节的第一个转折点:哈姆莱特由一个无忧无虑的王子,转变为一个经历家庭剧变,满心猜疑与愤懑的叛逆者。第二个转折点是哈姆莱特在意志消沉之时,得知父亲被叔父刺杀的真相,无比震惊,心中燃起复仇的火焰。第三个转折点是哈姆莱特正式开始复仇计划,后来他内心再次动摇,随后对自己展开批评,这展现出其内心的优柔寡断。独白让读者在充分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在欣赏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时真切体验到人物的感受,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代入感与真实感。

莎士比亚巧妙地运用独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体会作品的深层思想。运用内心独白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促进对作品主题的展示,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与作者、人物的情感交流。前后连贯、有条理的人物独白能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充分表现作品主题,让故事结构更趋完整,剧情发展更为合理。

《哈姆莱特》表面上只是一部为父报仇的传奇剧,却包含着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了莎士比亚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内心不能平息的斗争精神。《哈姆莱特》问世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英国社会混乱,上升的资本主义与顽固的封建势力相互角力,各方势力相互抗衡,底层群众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复杂。莎士比亚借这个故事批判了社会的黑暗面,剧中直抒胸臆的独白是其最尖锐的鞭挞之声。

以剧中最经典的一段独白为例,哈姆莱特发出感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段独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色彩,这个问题不仅是哈姆莱特所面对的,也是每个人在面临重大抉择时都会产生的困惑与思索:“生存”象征着苟且偷生、安于现状;“死亡”象征着奋力拼搏,牺牲眼前的利益,为未来而努力。这段独白反映出人类在面临困境时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消除内心困惑的过程,充满哲理色彩。

莎士比亚通过独白突破了戏剧中心理描写的局限性,将人物内心的想法、矛盾与复杂的情感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看到更加真实、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白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戏剧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凸显出浓厚的哲理与思辨色彩,展现出作者的历史视角与人文关怀。作者通过独白展现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戏剧的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哈姆雷特》考题集锦
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里人生】《哈姆莱特》广播剧片段排演全纪录(孙钟霓剧组)
豆瓣8.7,朱生豪译,莎翁的这本书绝了
戏剧常识及著名剧作家简介
外国文学史复习试题及答案(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