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单元】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单元学习任务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 梳理、分析学者、科学家的探索经历及思维方式
1.梳理本单元四位作者的信息,填写下表。
作者
国籍
身份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或作品
屠呦呦
加来道雄
梁思成
林庚
答案:
作者
国籍
身份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或作品
屠呦呦
中国
药学家
生物制药
发现青蒿素,造福全人类
加来道雄
日裔美国
物理学家
空间物理
著有《量子场论》《超弦导论》等
梁思成
中国
建筑学家
古代建筑
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在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上卓有成就
林庚
中国
诗人、学者
古代文学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李白》,在楚辞、唐诗研究上卓有建树
2.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与创新背后的思维方式,填写下表。
作者
发现与创新路径
发现与创新背后的思维方式
屠呦呦
加来道雄
梁思成
林庚
答案:
作者
发现与创新路径
发现与创新背
后的思维方式
屠呦呦
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发现青蒿素
求异
加来
道雄
幼年观察鲤鱼世界,引发无限遐想;少年接触爱因斯坦,展开科学实验
想象与实证
梁思成
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类比
林庚
从大量的文学现象概括事物特点,从材料的梳理中发现问题,进行考证
归纳
3.四位作者的成长经历、研究成果给了你哪些启示?成为一名学者或科学家需要哪些素质?
答案:对科学要有浓厚兴趣、强烈的好奇心,要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探索精神,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和实验考证精神;要深入浅出地介绍宣传,扩大影响,造福人类。
任务二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课文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进行比较。
[示例]
课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重要概念
“惯式法例”(“文法”)、“构建和因素”(“词汇”)、“可译性”等
“木叶”“树叶”“落木”“木”“暗示性”“颜色性”等
主要观点
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
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合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
写作思路
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概念”在这两篇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
语言特点
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之中的概念、原理,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注重考证,显得细致严谨,但是没有给读者繁复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代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名句的解读新颖别致,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期待的新鲜感,因此整篇文章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任务三 借助诗歌“暗示性”,探索意象意蕴
1.《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这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答案: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而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征。
启示:①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中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或整首诗来理解的。
②鉴赏诗歌,不但要理解表层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之意。
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2.林庚在研究“木叶”时,引述和分析大量诗歌资料来探讨现象背后的道理。这提示了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知识的方法。请利用下面提供的资料,探究一下古代诗歌中“空”字的意蕴,写一篇150字以上的短文。
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答案:“空”,一个非常朴素的字眼,但在诗歌中常有不同的意蕴。①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的慨叹。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阁之中的滕王李元婴现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见栏杆外的长江水波涛汹涌,不舍昼夜地永恒流淌。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社会人生是盛衰无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②寄寓着壮志未酬的愤懑。如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报国之志得不到伸张,空有一腔爱国热忱。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③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昔日的扬州繁华至极。而今却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萧条冷落。又如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诗人凭吊六朝古迹,怀古而伤今。
3.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②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③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④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⑤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答案:(1)品读:①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扮之后兴高采烈地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正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闺中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关键在于“忽见陌头杨柳色”。这里的杨柳,柔情百媚,春意盎然,勾起她许多感触与联想。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一个强烈的念头——悔。
②译文:晴和的春日,灞水岸边,一批又一批的离人折柳送别,柳丝轻拂下,他们相偎相依,亲昵难分。杨柳自己的飞絮尚且飘飞不定,怎么能用缠人的柳丝绊住过路客人呢?
赏析:灞桥折柳送人之俗,在唐朝尤盛。这里,作者借柳写人,暗指那些送别的女子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更是不可能留住远行的情郎的,只能是徒然地卖弄风情罢了。
③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赏析: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④译文:渡口空空荡荡只剩下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
赏析:堤边杨柳青青,枝叶茂盛繁多,千丝万缕,依依有情,它们与女子一起伫立于渡口,安静地凝望远方,暗示了女子黯然的离情。
⑤译文:正午的柳阴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赏析:以上写的是词人离开京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见了不止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
(2)探究:①出现在离别的场景中。“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没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
②出现在思念故乡的场景中。古人喜欢种柳,故园家乡都可以见到柳树。柳成了家乡的间接信息,见到他乡之柳也会想到故乡。思乡之情也最容易在杨柳拂人的春季发生,树茂景荣让人反思情感上的无可寄托,于是想起杨柳就醒悟到原本应该留在故土。
任务四 写一篇事理清晰的说明文
【文题呈现】
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审题立意】
1.题目提供了“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等四个思考的大方向,可以作为联想想象、立意构思的基础。在每一个方向上,均可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细致思考。比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既可以从宏观上写物种或种群的生活习性、生存规律等,也可以写某一种生物(包括人类)的某一种具体的生理或生存现象;“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既可以写人们的多种不同劳动方式,也可以写某一两种特征显著的劳动方式。其余两个方向可以此类推。在写作时,遵循“说得清,道得明”的原则,首先要对写作对象有一个较为准确、深入的认识,以防“说不清,道不明”;然后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继而确定说明顺序,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安排材料。
2.题目给出的话题,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常识”,二是“理”。对这两个要素,要统筹考虑,不可偏废。关于常识,题目给出了诸如自然现象、人类建筑文化、人生经验等方面的一些提示。选材构思可以参考题目给出的提示,当然也可以将题目提示的范围扩大进行思考,也可以在提示的范围之外寻找一些新的角度。选定写作对象后,要深入思考写作对象中是否包含着一定“事理”,要选定能够揭示事理的对象进行说明。体裁为说明文。
【写法点拨】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是一类阐述事物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说明文。与介绍事物相比,说明事理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要写出精彩的事理说明文,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1.深入认识,准确把握。
说明文都是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说明时不可以信口开河,一定要根据事物的科学性来揭示其本质。想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必须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思之愈深,说之愈明。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仔细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2.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说“木叶”》一文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归纳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则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其中的思路都值得我们效仿。因为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采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所以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几种逻辑顺序包括: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一般等。另外,揭示事物的事理时,需要一定的推理过程,这里的推理一定要严密,否则就失去了可信性。具体有以下表现形式: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的顺序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3.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4.合乎规律,方法适当。
根据事理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这就是抓住人们不易明白或不易信服的关键问题,尽量利用人们熟悉、知道、承认、能够明白或接受的东西来说明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或者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我们写作时应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浅显生动的目的。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所介绍的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既然是事理说明文,那么有些内容难免有些抽象以至于不容易理解,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进行说明非常重要。说明文的说明性、客观性、知识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质朴性、平实性、简洁性。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量少用术语,通过解释性的表达方法,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所以在事理说明文写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为了吸引读者,这种文章也可采用叙事式、散文式、童话式来表述,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焕发艺术性,让说明的事理更能让人接受。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还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所说明的内容。
【范文赏读】
范文示例
同步点评
有负面情绪怎么办
①我们是具有高贵灵魂的人。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挫折,免不了在某些时候出现负面情绪,如与家人发生争执、工作没做好挨领导批评、考试不及格受罚、身体不适无人照顾时,会出现烦闷、压抑、消极、懒惰、急躁、怨恨等情绪,不想做事、不想外出、不想与任何人交流等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呢?
②正视负面情绪的影响。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人也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当一个人劳累过度、付出太多、欢喜过头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度困乏、力不从心、身心疲惫等感受,甚至导致心梗、猝死等严重后果。因此,当自己或他人某个时辰或某个时期,出现异样的表现时,既要藐视,也要正视。藐视就是习以为常,抱无所谓的态度;正视就是重视它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想办法将负面情绪遏制到一定的限度,让正面情绪及时恢复常态,主导我们的正常生活。
③及时分析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各种负面情绪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如悲伤,可能是亲人遭到不幸,也可能是自己处于失恋的痛苦之中;闷闷不乐,可能是工作中的难题没得到解决,也可能是生活中的交往遇到了阻隔;愤怒,可能是因为上当受骗,也可能是因为被人诽谤、谩骂;逃避甚至轻生,可能是精神受挫。只有仔细查找原因,才能想出好办法减轻或消除负面情绪,达到满意的效果,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④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如果遇到亲人患重病或去世,就要抽出时间与其他亲人一起面对此事,尽自己的能力挽救亲人的生命,亲人去世了,就要把心里的悲痛及时哭诉出来。把此事处理好后,要及时回到工作岗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与同事及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如果是失恋,就要独自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感情,理智地认识到失恋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无论年龄如何,要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爱,属于我的爱总会来到我的身边。在情绪基本稳定的情形下,再与同龄人交流,从中获取一些男女交往的经验,使自己不再陷入失恋的痛苦中。如果是上当受骗或遭人非议的话,就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如果出现轻生的迹象,就不仅仅是自己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事情,有必要把自己的心里话告知家人、亲戚、朋友等,获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作为家人、亲戚、朋友或同事,应该关注他或她的情况,只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才能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如心理不健康的人随时可能出现自杀或伤害他人的现象,这就离不开家人、亲戚、朋友、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和救助)。
⑤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自己要及时调整好心态,重新审视自己,向现实和自我挑战。发现身边的亲人、朋友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伸出温暖的手,予以安慰、鼓励和扶助。只有把负面情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我们的正面情绪才会显露出来,保证家庭和睦、工作愉快、生活满意。
标题运用设问句,增强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①举例子、总领全文。首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引出说明的对象: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负面情绪。总领全文。
②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因此要正确对待。本段运用了分析因果的方法,有理有据。
③从源头出发,找出造成负面情绪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④通过列举遇到亲人患重病或去世,自己失恋、上当受骗或遭人非议等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具体说明了消除负面情绪的具体途径。结合事例来说理,将事理说得具体实用,令人很受启发。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因而作者写得详细具体。
⑤总结全文,简要概括说明对待负面情绪的正确做法。
[总评]本文说明的事理具体明确,就是如何对待负面情绪。文章的思路很清晰,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法。开头点出说明对象;中间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重点写了如何消除负面情绪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结尾总结全文。说明方法方面,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举了不良情绪的各种表现,造成不良情绪的各种原因,并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分析消除不良情绪的做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明文常识2
学习阅读说明文.
说明不仅应用在说明文体中,记叙文中的说明方法又有什么区别?
写作课:说明文文体
一张图小结说明文阅读理解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