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在上海开画廊——“静默”的只是城市,热情依然 | AMNUA人物访谈

编者按

去年年底,我与上海周围画廊的主理人明明有过一次对话,还未刊出,突然一场灾难席卷上海,上海按下了暂停键。六月,美术馆、艺术空间、画廊、艺博会的人群在逐渐缓慢地再次聚集……

回忆这几个月的遭遇,明明有些轻描淡写,但是平淡的言语间仿佛又将我们带回了困囿的现场。明明说:工作和艺术让我们回到了自己真正的状态和意义。

回想起去年底的那次对谈,主题是“工薪阶层如何收藏当代艺术”,我们想要给当代艺术爱好者一些关于收藏当代艺术的启示。

经历了几个月的“静默”,明明对艺术的热爱和经营画廊的热情并未退却。本刊特编发此文,让我们一窥一位上海画廊主对于当代艺术收藏的深思与远见。

你们的现状如何?
如大家所知,上海“静默”了这么久。我们从3/14日关闭至5/31日。我6/1日第一天上班,6/18开了我们的新展览。工作和艺术让我们回到了自己真正的状态和意义。

明明在朋友圈里写道:
纪念:2022.06.01 。画廊3/14日开始闭馆。我们整整两个月没有来画廊,今天的感受永生难忘


介绍一下你自己,是因为什么创办了周围画廊?
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之前一直从事设计工作,也参与过一些当代艺术家的画册设计。2006年十月,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找到了画廊的第一个空间。其实也不能说是“找到”,是邂逅更准确。在没有计划的状态下遇到了心中理想的空间。
2004年我曾经在欧洲游历了三个月。在柏林待了一周,当时的柏林是所有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天堂,无数“旧”空间被再利用,再改造,各种生态的人在一起共生,彼此并不熟悉,但是状态接近,节奏接近。
所以看到第一个空间的感觉,就是柏林的MITTE。上海市中心的三十年代老建筑,在之后六十多年的变迁中,不断变化,保留不同时代的痕迹和风格。
于是,有了空间,就有了AroundSpace Gallery.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事先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仅仅是对自己直觉的跟随和热爱。这也可能是AS至今未变的一点DNA.
 

画廊主要经营方向是哪些类型的作品?对于艺术家的选择有什么样的标准?你们和艺术家的合作方式一般有哪些形式?
我们首先是看作品是否会打动我们。其次我们会认真细致的接触艺术家,拜访工作室,通过了解作品背后的过程和人来决定我们是否会合作。大部分时候,绝大部分时候我们会自己先收藏,这有可能是我们和其他画廊的一点区别。藏家型画廊,首先关注自身收藏的建立,然后将自己的收藏推荐和分享给我们的客人和朋友。
除了艺术作品可以打动到我们,创作者本人作为职业艺术家必须具备两点特质:真诚和严肃。真诚是艺术家对待自己对待作品的态度,严肃是艺术家对待工作对待作品的态度。
合作形式会有很多种。取决于每一位艺术家的阶段和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
说到底,我们在商业上的特质一直以来就不是特别明显。
 

你对于经营一家画廊有什么样的期待?实际效果如何?
在不同的阶段,我有不同的愿景。2007年我第一次去苏黎世的H&W画廊拜访,和苏黎世的朋友一起去的,朋友和老板很熟悉。他们当时在考虑是否来参加九月的SH CONTEMPORARY,还问我上海的天气如何。当时是一个艺术家的个展,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但是空间以及布展和画廊里的各个细节就是我那时候在心里对自己的要求。
十五年来,画廊的每一个展览我们都是亲力亲为。大部分作品我都亲自搬动过,这里面包含了情感和理解。同时也历练了我对作品的判断和解读。
虽然我们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画廊,但是常常可以听到别人评价我们是一家有品质和水准的画廊。
 

画廊每天的日常是怎样的?你作为画廊老板,工作范围包含哪些不为外界所知的方面?
我们这个画廊所有的事情的原点就是对艺术的热爱和直觉。我想这是支撑我十五年走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我抵抗日常的繁琐和有时困境的压力的最强大动力。
我的工作会有极为琐碎的细节,例如我会为一张作品的装裱讨论很久,也会天马行空的发现大都会美术馆的一次特展中的一件作品与眼前的一件作品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的魅力无时不刻的会把每一个平庸的时刻变得神奇。
 

作为一个观众,我对你的印象是很亲切很健谈,不管我有没有买东西你的态度始终如一,这样的状态是一直如此吗?
当然。走进画廊的每一个人我都会感激。特别是喜欢我们的展览,喜欢我们的作品的人。无关乎于你会不会实际购买。我们画廊有好多位定期来看展览的观众。他们会经常和我感慨,你们这么认真准备的展览,还不收门票,真是太难得了。我听到这些,心里特别开心。
2012年我们画廊的空间变动,遇到一个很大的困境。我当时非常沮丧。我的一位好友对我说,当时瑞士领事馆的文化领事,明明,你们每一个展览都很精彩,都在“给予”,给每一个观众带来感受。这是做画廊非常大的意义。那一天,她的话鼓励我走到今天。
 

你觉得藏家、画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画廊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什么?
我一直强调是“一对一”的关系。不知道你是否理解我这句话的意思?
我觉得画廊做了那么多年,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很“特别”的人之间 的特别的关系。每一个藏家都有自己非常特别的个人感受和收藏标准,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非常特别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标准。画廊,就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工作找到这些人,让他们通过作品分享或者共享精神上不可言说的美妙。当然, 藏家有时还会有一些不可预期的经济上的回报。
我常常形容我们的画廊里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一座孤岛,在海平面上彼此也许会看到对方。或近或远,彼此独立。但是每座孤岛下面的大陆架是相连的,画廊就是这个大陆架。
很多年以来,我已经不再或者不满足于只看一件作品或者一个艺术家,而是看关系,看作品与作品的关系,看艺术家在我们这个体系里的位置。是一个宏观的小宇宙。
 

你觉得在上海开画廊有什么优势吗?从对艺术品的选择和对价格的接受度而言,上海有什么独特性?
上海开画廊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只是最近几年上海的艺术市场让大家恍惚觉得上海很适宜开画廊。相比过去的十多年,上海的空间租金是远远高于北京同等体量位置的空间的。
上海的独特性在于包容。这个市场里的确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是真诚的,严肃的。
 

听说你是从藏家开始做起的,经常想要和客人抢作品。说说你收藏的第一件作品,还有最难忘的一次收藏经历。
我和我先生共同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陈墙的一张布面作品。这张作品没有和别人抢,倒是艺术家当时很舍不得。但是他也很知道我们,这件作品2004年收藏至今,依然挂在我们家里。记得十年前左右,有一个傍晚,我躺在沙发上,从黄昏的光线里,看到了作品上笔触的阴影,我似乎看到了艺术家当时创作时的动作。这也许就是拥有一件作品的美妙之处,不是在展览光线里,而在完全私人的状态里交流。

 
现在很多人把艺术品当金融产品去投资或者炒作,对此你怎么看?
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我没有这样的客人。有不少这样的人来找我,甚至说我要买下家喜欢的作品。我的回答是你不要买艺术作品。


80、90后基本上都是看日本或者欧美动漫长大的,对于潮流玩具和卡通类艺术品的喜爱似乎是刻在基因里的,卡通类艺术品或者潮流玩具抢占市场,未来,你的画廊会有可能关注这类偏轻快、可爱的艺术品吗?
动漫的历史和影响在欧美和日本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经历那一代的藏家也没有一直只收藏潮玩卡通。所以我不认为这是80,90后身上的标签。我最近接触的95后藏家,都有着自己非常清晰的判断和选择。但是他们也不排斥穿一件多拉爱梦的T恤。还是那句话,在艺术的范畴里,个人,是一个最重要的命题。从众,追捧,只是一时的流行。
 

你对于工薪阶层收藏艺术品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觉得收藏艺术品有没有门槛?如果有,门槛设置在哪些地方?
我一直觉得所谓工薪阶层的收藏,其实还是观念上的,关键并不取决于收入的多少。我常常建议刚开始收藏的藏家,首先一定要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同时这件作品的价格一定是在一个让你不需要过多考虑和准备的范畴。哪怕一年收藏一件两件作品,三五年后,也是一批很可观的收藏。有意义有风格。
如果一定要说建议,那么还是多去看高质量的展览和原作。当旅行途中,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半天或者一天时间很重要,每一次的感受都会产生化学反应。日积月累,就会拥有自我很好的直觉和判断。其次打开自己认知世界的很多壁垒,对宏观世界的畅想,对微观世界的体察。感受到艺术无法言说的美和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1世纪文艺青年新型逛街:shopping in gallery
一年开两家画廊,90后Chris Shao只为让更多人知道收藏级设计
“买得起的艺术品”是什么样的艺术品?
2015年影响全球中国艺术品市场风云人物(下)
姚谦:我收藏的不是欲望,而是艺术给予的智慧
丽娟:中国画廊概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