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18)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五讲 仁和智

“仁者”和“智者”是两类人,但是孔子喜欢把这两类人放到一起来说。

仁者不一定有智,除非是真仁者;

智者不一定有仁,除非是大智者。

【崇德】【辨惑】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者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者勿惮改。”

“德”是行道而有得于心。崇德就是以德为崇,就是尊德、向德、求德。

“惑”是心有所昏昩不明。辨惑就是辨去其不明,看得清楚,想得明白。

子张问了这两个问题,孔子分别做了回答。

主忠信:忠信存于己心。以“忠厚”“诚信”为主要坚守和主要目的,而不是争身外之功名利禄。

徙义: 闻义, 徙己意以从之,犹云“迁善”。

徙,靠拢的意思,和克己复礼的“复”,和天下归仁的“归”,意思是相通的,可互换。

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进,此为崇德之方。

人之惑,主要从其心之好恶来。故求辨惑,尤贵于辨己心之好恶。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命百岁,恨一个人就希望他马上去死,但是他人的生死并不能以你的“希望”为转移。你爱他的时候,希望他长生;你不爱他了,又希望他速死。对这同一个人,你既爱又恨,这就是惑。

“明”是能够对外来信息进行正确的的分析、判断。而“辨惑”是对内心思路、想法的理清。

最后孔子还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诗的意思是:你离开我并不是因为她比我更富有,或者更优秀,只是你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罢了。孔子引用这一句大概是想说:你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怎么样而希望他长生或者速死,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而已。

【崇德】【修慝】【辨惑】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先事后得,先致力于做事,把收获放在一边。有任务先接了、做了再说报酬,有报酬固然好,多劳多得,没有报酬也无悔。我是为做事而生,多干多得,至于看的给干的提意见,那是领导需要考虑的事。

攻,批判、指责。

慝,te,4声,是“恶”的意思。

忿:愤怒、气愤。

樊迟跟随老师在舞雩台下散步,一口气求教三个问题:“请问老师什么是'崇德’'修慝’'辨惑’呢?”

老师鼓励他说:“问得好!问的问题好,提出问题这个行为好!”孔子心里说,我等这个教育你的机会很久了!

孔子教给樊迟的是要先事后得,先付出劳动,再考虑收获。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也不行,耕耘的目的就是收获,但是光盯着收获也未必就有好收获,还是先要把耕耘做好,把心态放平,不要急,一步一步来。

修慝,就是去恶。孔子教给樊迟要严以律己,宽以律人。多自我批评,少批评他人。眼睛要多向内看,不要光盯着别人的错误。

或者说,就事论事,不要搞人身攻击,勿妄下评论,勿擅自给别人戴帽。

因为一时的愤怒,失去理智,冲昏了头脑,随便发脾气,甚至施暴,不管不顾,不考虑后果,置自己于危险境地,置父母担心于不顾,这不就是'惑’吗?

这些明显是针对樊迟的缺点提出的批评。

【仁】【智】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科!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19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樊迟向老师请教“仁”的意思,孔子说:“仁就是爱人,既爱自己,也爱别人。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樊迟又向老师请教“智”的意思,孔子说:“智就是知人,既悦纳自己,又能理解和包容他人。”

知人,还是知仁?都是一个意思,知道人群里谁是仁人,谁堪担重任。

天也仁,爱众生。天也智,知众生,所以众生才不平等,是老天爷把众生分了个三六九等。

看樊迟没有领会,孔子接着解释:“提拔重用正直的人,能使邪恶的人改过自新。”

樊迟听了更糊涂了,但他没好意思再问老师。退下来以后,见到了子夏,他就把刚才的问答跟子夏说了,请子夏再给解释解释。

乡,通“向”,刚才的意思。

子夏说:“老师的话含义真是太丰富了!舜的时代,从群众中把皋陶(gao,1声;yao,2声)选了出来,不仁的人就避而远去了。汤的时代,从群众中把伊尹选了出来,不仁的人就避而远去了。”

知人善任,知人只是“知”,还停留在意识层面;善任则是“行”,到达了实践层面。知人善任,把能力高的人,把德行好的人发现出来,提拔上来,树立成榜样,没有能力或者德行不好的人就成不了气候,多少也会向好的方面转化。

风气好了,好人才能做好事。

风气不好,好人难当,好事难好。

【仁】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又一次问“仁”。

孔子讲了三条原则:在家恭恭敬敬,在岗兢兢业业,对人诚实不欺(对上要忠,对友讲信)。就算去了落后愚昧的夷狄之地,入乡随俗不假,但是这三点原则还是要必须遵守。

【善人】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君子”注重个人修养,“圣人”则需要一定的平台可以实践。

“善人”,是孔子对统治者道德素质划分的一个层次。高于“君子”,氏于“圣人”。

即戎,参军作战。

当时,训练军队很费时间,为使参训的人达到实战要求,孔子说要用七年。

【行】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行,行得通,招人待见。

蛮指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貊(mo,4声)指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蛮貊之邦泛指野蛮地区。

州里,是指开化地区。古代的国野制度,城郊是编为州里。

立,立于地,步行立于地。

在舆,指乘车而行。

参,参照。参与前,即好像有字书写在前面。

倚于衡,好像有字横于车轭(e,4声,辕前也,牛拉东西时 架在脖子上的短粗曲木)。

子张问怎么才能招人待见。孔子教给他两条:言忠信,说话要忠厚诚信;行笃敬,品行要质朴恭敬。做到这两点,哪里都去得。做不到这两点,趁早你也不要到处丢人了。要时时刻刻谨记这两条,站立时如同看见这六个字在眼前;坐车时也好像这六个字刻在车前的横木上。

子张马上落实,赶紧把这六个字记在了绅上。

绅是腰间大带下垂的部分。

【仁】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刚,刚强,无欲则刚。金刚的刚。

毅,坚毅,果敢,威武不能屈服,匹夫不可夺志也。

木,质朴,真情流露。木的反面是令色,令色就是装模作样。

讷,言语迟钝,拙于表达。和巧言相反,巧言就是花言巧语,能说会道,滔滔不绝。

刚、毅是褒义词,人们都喜欢。木、讷并不是褒义词,人多不喜欢,但是孔子喜欢。

孔子特别讨厌“巧言令色”,所以就喜欢“木讷”。“巧言令色”不好,但是“木讷”也并不见得就好吧?取其中庸怎么样?

“仁”是孔门的最高标准,标准细分,或者说标准的具体要求是刚、毅、木、讷。

【仁】【进退】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原宪,字子思。“原思”也是指他,是以字称。其人清静守节,贫而乐道。孔子相鲁,曾为其邑宰。孔子卒后,他隐居卫国。

原宪问了两个问题,一问耻,一问仁。

问仁,原宪问克服了“克、伐、怨、欲”四大毛病就可以叫仁了吗?孔子说能做到这种地步确实难能可贵,但还不能叫仁。

克是争强好胜,伐是自夸、自吹自擂,怨是牢骚、无怨无悔的怨、怨言的怨,欲是贪心,克服这四大毛病不容易,难,但还够不上仁。仁要主动去为善,而不仅仅是不为非。

仁人必须做到这一点,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称为仁。

【有德】【仁】【勇】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言:善言,有价值的言论,言之有物、有理、有种、有趣。

有道德的人,他自身就是善的教材,就是别人学习的榜样。有道德的人所信奉的,他所坚守的,他所传扬的,必定是有内容的。但是讲经布道、夸夸其谈的人很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不到行动中去。

“勇”是“仁”的题中之义,但是号称勇敢的人却不一定都能达到仁的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张是个什么样的人
安德义《论语解读·卫灵公第十五·6》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一起学《论语》15.6卫灵公篇——言忠信,行笃敬
#每日学论语#15.6【2017-8-2】
【第355期】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5章》孔子怎样论“通达”?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