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十讲》(第十讲 比较.6)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十讲 比较

此篇取名“比较”,而不是“比对”或者“比照”,因为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对象可“对”、可“照”。

我学《论语》已经有几年了,笔记是纯手工逐字录入。参考对象有纸质的整本的书,也有网络上对某一段的解释。

今年参考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简体字本),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16年重印。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我拿我的笔记和该书进行比较、推敲,很受启发,有很多收获,进行了多处修改、调整,但同时也还存有很多疑惑。

我一直坚持,对《论语》的注解没有标准答案。我不想迷从杨先生,也不想让疑惑一直是疑惑,所以将我在今年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拿不准的地方列于此篇,希望能和读者们一起讨论、共求进步。

【评外人事物】【人】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子桑伯子”是一个人,后一个“子”是尊称。子桑伯是古代的一位隐者,和接舆是一类人,行为散漫,思想类似后来的道家。

仲弓请教老师:“子桑伯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人还不错,极简主义者。

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行简:抓大放小,与民生息。

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无乃:岂不是。

大,同“太”。

仲弓是这样理解的:为人自尊自重,推行政事、治理百姓简而得当,难道还不可以吗?做人不依礼制,治事随心所欲,这岂不是太潦草了吗?”孔子表扬道:“你说得很对。”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他简单得好。’仲弓道:'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单了吗?’

【评弟子】【颜渊】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非常非常喜欢颜回,认为其他学生都比不上他。

孔子说:“颜回能一连几个月都守着'仁’,其他人顶多挺上十天半月

“三月”可能是实指,以三个月为期;也可能是泛言其多。

“守仁”也是锻炼定力的一种方法。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

【评弟子】【冉伯牛】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冉耕,字子牛,行辈为伯。孔门一期生,以德行著称。

冉耕和冉雍出自同一宗族。

牖,you,3声,窗户。

亡之,简本作“末之”,大概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意思。

伯牛患了重病,孔子前去探视。为什么从窗户拉着他的手?可能因为得的是麻风一类的病,被隔离了。孔子不惧传染,还拉起他的手,可见对伯牛的亲近和重视。

孔子说:“这都是命呀,没有办法了呀!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不洁的病呢!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不洁的病呢!

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是惑也。这时候的孔子还没有达到不惑的境界吗?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亡之”译为“难得活了”。

【评外人事物】【人】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鮀,鮀,tuo,2声,字子鱼,能说会道有口才,在外交上也敢于据理力陈。卫灵公的太祝。祝是当时的官名,管宗庙、国家祭祀。

宋朝,也叫宋子朝,是宋国的公子。公子是世袭的官名,所谓世家公子。据说长得很帅气,与南子私通。

南子,春秋时期的美女,宋平公的女儿。当时宋国畏惧强大的卫国,宋平公不得已把女儿南子嫁给卫国国君卫灵公。卫灵公年纪已经一大把,并且性取向可能还有问题,所以并不反对南子跟她的旧情人,也就是她的堂兄宋朝继续往来。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而犹与也。”

“祝鮀之佞”是巧言,“宋朝之美”是令色,都是孔子所厌恶的。但是,生逢那个时代,这样的人却吃得开,所以孔子才慨叹:“如果不会拍领导的马屁,长得也不讨上司喜欢,这样的人在当今这个世道是逃脱不了一个 '难’字的。”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评外人事物】【事】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何莫,何不,为什么不。

由,经过。

斯道,这条道。

孔子说:“有谁出屋能不走房门呢?为什么大家都不能顺正道而行

有门不走,为什么非要爬窗户?有正门不走,为什么非要走偏门,为什么非要走后门?肯定是利益呗,正门被堵住了,或者走正门所付出的多,走偏门收益更大,所以大家才会有动歪心思的动力呀。

如果说奖优惩后看的是能力,看的是卖不卖力,你让那些既不想卖力,又没有能力的人怎么办?总得给人家留一扇窗户嘛!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智】【仁】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务,从事、致力于。务民之义就是尽力去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换种说法就是为人民服务。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我不了解你,我也惹不起你,也没兴趣反对你和消灭你,所以我就离你远点。可信可不信,但绝不迷信。对那些牛鬼蛇神一样的人,也可以采取这种态度,惹不起,躲着你,犯不着跟你一般见识,以身犯险,以命兑命。

为人民服务,是智;敬鬼神,但是要远离它们,也是智。

如果把前两句话连起来理解,也可以这样解释:务必使老百姓的兴趣和精力从“鬼神”转向“义”,对“义”要生亲近之心。无论是对鬼还是对神,还是说对像鬼一样、像神一样的人,可以敬,但要离远点,不使近身,不沾,不惹,不沉迷,更不能依赖。

先难后获,是有困难先上,身先士卒,是仁;有收获时后得,先人后己,也是仁。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智】【仁】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智慧,说的是才能的一方面。才能就像水,水是流动的,象征着才能的增长,而这些都是让人喜悦和快乐的。

仁德,说的是品性的一方面。仁德就像山,山是安静的,象征着稳重和厚实,而这些可以使人长长久久。

“乐”和“寿”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二者还正相关。快乐的人一般都长寿,能看得开、放得下的人一般都能活大岁数,生命质量也高。

圣人既智且仁。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评弟子】【宰我】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

井里不会有“仁”,井里只会有“人”。不单单“仁者”掉进井里会产生要不要救的问题,任何一个人掉进井里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所以这里的“仁”只是“人”的借字。

井里不会有“仁”,但监牢里可能会有,仁人也有可能被冤枉而关进大牢。监牢里有“人”,那救不过来。但是监牢里有“仁”,那是需要救的。

宰我的问题是:“如果有人告诉仁者,监牢里被关进去一个仁者,他会不会也把自己也关进监牢去陪着他?”

逝,是“往”的意思。

陷,指诱之落井。

“欺”和“罔”都有欺骗的意思,但又不完全一样。孟子说“君子可欺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即你可以利用君的善良诱骗他,却无法用不合情理的事情“罔”他。君子只是善良,但他们并不傻。

宰予在这里的假设就是“罔”。孔子对这个假设很不满,说:“干吗非得把自己也关进去呀?仁者可以设法救人,但不一定非得把自己也折进去呀。仁者善良、心软、行事遵规守矩,这些特点被坏人利用而欺骗是有可能的,但是仁者他并不傻,是不可能被愚弄而不知的。

《孟子》: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宰予问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道:'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自评】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宋女,子姓,以南为氏,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个美女,与卫灵公男宠公子朝通奸,并且闹得人尽皆知,为时人所非。

孔子想见卫灵公,南子派人给孔子传话,说是想见卫君的人,都得先去拜见她。孔子便去见南子。

对于老师低三下四去见那样一个女人,子路很不高兴。孔子便给子路解释,说他去见南子是出于礼貌,不得已而为之。解释就解释呗,孔子还赌咒发誓,并且拿“老天”发誓,对孔子而言是很重的誓了。

矢,是发誓的意思。

否,不对,指不合礼制、不正当的事。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有非礼之举,就让老天抛弃我吧!就让老天抛弃我吧!

重要的话要说三遍,孔子还是少说了一遍。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予所否者”译为“我假若不对的话”。

【仁】【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人”和“民”是两个意思,人是指上流人士,民是指下层大众。

这一章能告诉我们孔子对于“圣”和“仁”区别的标准:能施加自己的积极影响到“人”这一层次,是“仁”;能施加自己的积极影响到“民”这一层次,是“圣”。“仁”可以纯靠自身的魅力,“圣”则必须要有一定的地位和平台,能为“民”办一些实事。

子贡问:“如果有人能把恩惠广泛地施予民众,周济他们的困难,这人做得怎么样?能不能称他为有仁德的人吗?”

“事”有“定位”的意思。所以“何事于仁”可以理解为“何止于仁”。

病:担忧。“尧、舜其犹病诸”是说尧和舜这样的圣君要想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一点,也是要费一番脑筋的。

孔子接着说: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就必须做到自己想完成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完成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要创造条件让别人也能飞黄腾达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己所欲先施于人,可以说是施行仁德的方法。

“立”是“三十而立”的“立”。

“达”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达”。

能近取譬:就近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是对前两句话的总结。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不强人所难。

脚踏实地、立足当下称不上“仁之方也”。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最后部分)译为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9年10月16日《论语·雍也第六·26》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6-26)
日课 | 《论语·雍也》26
论语6.26
论语日课146:不要去触碰一个人的底线
《论语》新解6;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