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拆迁日记

拆迁日记      文丨革命草






在一个熟悉的小镇,一个陌生的院子内,我和弟弟醒了坐、困了睡,差不多经过了40多个小时。我们在等待2021年12月20号这天上午8时的到来。

  
陌生院子内的主人很热情,所有的办公室全程开着空调、并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开水。

  
疫情防控也做得很好,戴口罩、测体温,查了健康码、又查行程码,再做入场登记。

  
我带着两条棉被,两块厚窗帘布,弟弟又出去花10元钱买来两只大纸版箱铺在地面上当铺垫,晚上睡觉用。碰到一个朋友什么也没带,我们给他一条棉被与我们拼铺,我和弟弟则同盖一条被,最后我们三人达成默契,晚间我们每人基本是少睡3个小时,坐着看守我们三个人的座位号子。

  
经过漫长的四十多个小时的等待,20日上午8点,终于等到了拆迁签约的时刻,我们签了约,公证处为我们公证了签约顺序号(也就是挑房顺序号),我和弟弟为1号、2号,朋友得3号。40多个小时的等待,身体虽然感到有点疲惫,心里却有点苦涩的喜悦。虽然祖传的老屋要败在我们的手里,但政府回馈的补偿也很有溢价,足以超额弥补被我们败坏的祖产。

  
早在19号上午,公证处就来人了,预审大家所带资枓齐全不齐全,同时提前办理了必须的委托手续,为20号的签约做准备。政府的苦心经营和人性化服务可见一斑。

  
众人聚在一起,虽乡音未改,但却互不认识。而当说到我上辈是谁家谁家的时候,便有许多往事浮现出来。

  
凌晨,很早醒来,老旧话题便如洪水开闸,滔滔不绝,更多的是对过去苦涩生活的回忆和对现时生活的感慨。

  
有人说起淘箩的旧事。

  
当时,许多人家粮食困难。有时在吃晚饭的当囗,便有小孩拎着淘箩一家一家地走过去,碰到在吃晚饭的家庭,小孩便会走进门去,一声叔叔:我娘要我来借点米去烧夜饭。碰到稍微有点米的家庭,主妇恻隐之心大发,进得门去,从米坛中舀出一杯米来,轻轻地倒在小孩的淘箩里,嘱咐道:ⅩX,快点回去,路上小心点。有自己也很困难的家庭,看着小孩瘦削的脸,不忍让小孩空手回去,便进屋去舀出小半杯米,同时带出1个番薯或几个罗卜,让小孩带去。也有人家心有不愿,小孩便会盯着人家的饭碗,久久地不愿离去。这样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无比心酸。

  
也有人感慨:晓得现在有格个补偿,要是当时多造几间房子就好了。话音刚落,便有人接话:晓得格?当时你有那个实力吗?当时你可能连一间茅坑舍也造不起,真要造间茅坑舍,也得硬撑着挺一挺腰。

  
众人又提到兜会,兜会类似于民间互助性质的借贷,在50、60年代比较常见,多是遇到农村造房子、娶媳妇或其他缺钱的情况,邻里亲戚之间互帮互助,救急用。也有人就为能够过个年,兜个小会。我记得我娘每年都参加一个每月二元钱的会,而且收会日期都是放在春节前,也就是为了那几角、几元钱的利息。收了会费,便有了买肉买鱼的零花钱了,也可以去百货商店买几尺布,母亲熬夜为我们兄妹每人做套新衣服。过年的鸡也是自己养的,母亲用罗卜,番薯掺着煮饭,把米磨碎加青菜煮米糊,青菜也是自己种的(我现在的种菜情节便是童年时结下的),用省下来的米或省下来的钱到农户家里兑点或买点糠养鸡,每逄割稻时节,便把鸡挑去放稻田,一边放鸡一边拣拾水稻收割后遗落的稻穗。

  
过年的时候,母亲照例要去买一条鲢鱼,把鲢鱼煎熟装成元宝的模样,俗称元宝鱼,意即年年有余。这碗鱼年三十煎好,每逢有客人来,就蒸一下端到桌上,吃饭时还假装客气地说:吃鱼、吃鱼。但尽管主人很客气,客人还是心照不宣地不会去动那碗鱼,这样端进端出,一直过了正月十五,客人也来完了,才能把那碗蒸过蒸转,出过白花的鱼蒸蒸吃掉。

  
写到这里,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过去这样困难的日子父母都带着我们熬过来了,现在,我们富贵不足,也算小康,可是,父亲早已走了,母亲已经连钞票都不认识了,有了钱,也不会去花了。





寒冬长夜,坐在排号子的橙子上,我又回想起1974年和1976年家里两次建房的困境。

  
1974年,父亲拆掉祖上分得的即将倒塌的半间旧宅,并从亲戚手中转让进原先住着的一间旧宅,东拼西凑造了2间房子。我1972年6月招工进城厢粮管所工作,父亲建房时我去城厢粮管所助金会借了200元钱,加上平时结存的200来元钱,投入父亲的旧房拆建当中。当时两间房子檐口外面就是一片白地。

  
1976年,我因西兴房子太小,考虑搭一间小屋作婚房。1974年父亲造两间房子还欠着债,我每月从工资中扣还助金会10元钱,1976年已经还清。当时食堂有红烧肉很想吃也舍不得吃,就是想把钱省下来再造一间小屋。

  
有一次我骑自行车经过浙江建材厂,看见围墙外有许多断砖,便从单位借一辆钢丝车,和弟弟两人去拣断砖。后来托粮管所基建员从东湘转瓦厂买来报废砖头和平瓦,又去物资交流会买来毛竹梢头做椽子。材料配齐了,我和弟弟做小工,又要大妹夫和我支农时的朋友帮忙来造了20来平方的小屋。        

  
其实,当时老房子周围空地也是有的。本来是可以多搭几个平方房子的,苦于没有钱,也只能不了了之,

  
又过了几年,经济条件好起来了,我又去买来砖头,修了围墙。

  
老屋老了,有多处漏雨,出租也不太好出租,最开始出租收入每月只有200元。

  
后来第一次翻修了老屋北面两个半间屋面,主要是修漏雨为主;第二次为了提高出租收入,进行了装修,改装了大门,铺了地砖,做了吊顶、又装修了两个卫生间,卫生间铺了墙砖,装了太阳能,天井铺了青石板,又搭了洗衣棚子等。装修以后,出租收入慢慢提高到每月2600元;后来又换了全部桁条;对南面两个半间老屋屋面钉板簧,翻修屋面。这次拆迁,1978年前后新建围墙围进的土地,在计算房屋容积率时也多得拆迁补偿款66万元。

         
早在十几年前,老家的房屋已经列入折迁规划。后来经过陆陆续续的局部拆迁,老屋所处地段的居住环境更加差了。当地那些土著居民老的老去,搬的搬走,后来几次我回老家,竟然很少甚至没有看到土著居民了。

  
有一次,听说老家又在搞局部拆迁了,我家老屋拆迁大概可得100多万元,我和弟弟商量决定也去拆迁掉算了。我们去了当地拆迁办,拆迁办回复这次拆迁结束了,等下次吧。想不到这一等,又是七、八年,却等来了一个比原来大很多的馅饼,实在是运气好,甭起早。

  
拆迁的过程,也是人性暴露的过程。有很多兄弟姐妹,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甘甜。拆迁带来的一大波财富,绝大部分人家是能妥然处理分配的。但因为老屋是祖产,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纠结在里面,当老屋不值钱时兄弟姐妹都很客气,而一旦老屋值钱而且是很大一笔财富时,有的人家就因此而弄得兄弟反目,姐妹成仇。更有的以不在拆迁协议书上签字为要挟,拖延好几个月都不能完成拆迁。

  
但也有很多人家处理得很好。

  
如有一户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两女儿当场表示退出,由三个儿子均分。有一户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娘临终前留下口头遗嘱,各得三分之一。另有一户三本房产证(面积相等)两儿各得一本,两女合得一本。

  
也有好人有好报的。与我同伴年纪的一个女人,母早亡,与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早年其父又不争气,常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后来,她的舅舅孤身一人,她便赡养她的舅舅并送归山上。舅舅在去世前把唯一的破屋过户给了她,这次拆迁至少有320多万的进账。排队取顺序号那天的下午,她说要回去祭祀一下舅舅,告诉他舅舅房屋要拆迁了,顺便烧几吊纸钱,以告慰舅舅。

  
我们的老房子拆迁前,也按民俗在老屋请了菩萨,做了羮饭,告诉菩萨和祖先,以后都到萧山我和我弟住的地方来,以求心安。

  
我们的分配方案是在十几年前母亲赠与我和弟弟房产办房产证时约定的:不管今后如何拆迁,所得款项各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3:3:2:2比例分配。当时考虑这点破房子也不值多少钱,谁知这次拆迁补偿标准蛮高,差距蛮大,因为这个分配比例是十几年前约定的,况且两个妹妹得到的补偿款也大大超出她们的预期,所以也没有什么意见

  
最近一次我回老家看看,发现老屋已经被推平,只剩一堆瓦砾,心中不由得有点难过。以后老家的旧址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前住在那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童年的记忆,苦涩的初恋、青春的岁月痕迹都将荡然无存,最终将尘归尘,土归土。

  
感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莫为财累,莫为情迷;心宽体胖,健康最好。


---------------------------------


萧山网络文学第一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顺利: 我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乡下房子
[黄石文坛]刘家云的随笔《老屋与老人》
田土
扶弟魔私卖男方老屋,凑足20万给弟弟结婚,丈母娘劝女婿以和为贵
清断家务事
一个人的“浦东老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