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6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扣住技巧
前备知识——小说文体特征
一、高考小说特点
年份
卷别
作者
篇名
文类
选文特点
2022
新高考Ⅰ卷
冯至
《江上》
历史/诗化小说
①就体裁看,以短篇小说为主,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
②就题材看,类型多样,趋向关注家国情怀,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全国甲卷
王愿坚
《支队政委(节选)》
红色小说
2021
新高考Ⅰ卷
卞之琳
《石门阵》
红色小说
新高考Ⅱ卷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散文化小说
全国乙卷
谈歌
《秦琼卖马》
文化小说
2020
新高考Ⅱ卷
双雪涛
《大师(节选)》
市井小说
全国Ⅰ卷
海明威
《越野滑雪》
外国小说
全国Ⅱ卷
葛亮
《书匠(节选)》
中篇小说节选
二、小说文体特征及其种类
(一)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写实,贵“我”,言说真诚而自由,以独特的方式表现“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而散文则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或描绘而成的。
1.小说四要素(一说三要素)关系图
2.小说常见主题
(二)文体种类
课时6 分析故事情节
——梳理文脉,扣住技巧
复习任务
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落的特点与作用。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0
全国Ⅰ卷
《越野滑雪》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①情节考点属于轮考点。
②考查角度有整体与局部两种。整体重点考情节安排与线索,局部重点放在结局上。
③无论考查哪种角度,都重在作用、效果分析。
浙江卷
《雪》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结构技巧
2017
全国Ⅰ卷
《天嚣》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线索作用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结尾作用
知识图要
前备知识——线索·结构·技巧·段落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一、情节线索
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二、情节结构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模式
解读
基本模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突转”式(“欧·亨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特殊小说模式
模式
解读
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延迟”式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意识流式
以心理时间结构小说。作者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序,让人物在主观心理时间里任意变化来结构作品。
蒙太奇式
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横断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三、情节技巧
1.情节波澜安排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
在小说中间或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情节严密安排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线索
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照应
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4)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四、情节段落作用
1.小说开头方式和作用
悬念式开头
开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或在情节发展中回答)。
写景式开头
开头写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直切式开头
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2.小说结尾方式和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戛然而止的结局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以景作结的结局
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
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
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活动一 借助教材,理解情节知识
(一)理解小说线索
《促织》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篇文言小说在线索设置上各有特色,请结合课文理解,填写下面的空缺内容。
课文
线索梳理
线索类型
(1)《促织》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答案 (1)线索梳理:抓 卜 得 失 化 斗 献 线索类型:物线/单线
(2)线索梳理:①买刀寻仇 ②雪夜复仇 ③火烧草料场 ④山神庙被杀 线索类型:事线/双线
(二)梳理故事情节
1.情节性较强的小说梳理
《祝福》(课文)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尾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石门阵》(2021年新高考Ⅰ卷小说)
序幕
由传统名著引出石门阵
开端
王木匠透露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发展
鬼子进村
高潮
石门阵让鬼子走进“迷魂阵”
结尾
鬼子落荒而逃
尾声
百姓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答案 结尾:祥林嫂寂然死去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点拨
(1)情节结构比较鲜明的,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进行梳理,也可以围绕小说线索概括,如《促织》的情节梳理。当然,小说情节发展过程有时会有变化,如《祝福》是倒叙,有时高潮与结尾会合在一起。(2)概括情节内容一般要求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叙述可以按照“何人何事”的格式。
2.情节性较淡的小说梳理
《变形记(节选)》(课文)
中心事件
人化虫
人物变化
格里高尔自身的反应
《越野滑雪》(2020年全国Ⅰ卷小说)
中心事件
滑雪
情节过程
两人正在滑雪
两人在酒馆谈滑雪
两人相约以后继续滑雪
答案 上司、父亲、母亲、妹妹的种种反应
点拨
对于那些情节较淡或情节不太明显的小说情节梳理,可以抓住中心事件,或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或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
(三)体会情节安排技巧
参照小说情节安排技巧,重温学过的课文,填出下表内容。
课文
主要运用的情节技巧
《祝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波折式、伏笔、双线索
《装在套子里的人》
夸张、戏剧化、对比
《变形记(节选)》
答案 《祝福》:悬念、衬托、对比、反复 《变形记(节选)》:意识流、魔幻(变形)
活动二 读懂练透,提升情节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珠光宝气
聂鑫森
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只可惜老伴五年前过世了。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找了个洋媳妇,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
他试着去美国探过亲。可他听不懂洋话,看不懂电视,真比坐牢还难受。他赶忙回到了这座江南的古城。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劝他就地解决找个老伴。
北阙云动心思了。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了。他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动向,很快就发现他住的这个社区,每天清早都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锻炼身体。他马上到街市去置办了各种设备,接着,就一头扎进这些团体,有滋有味儿地练起来。还没等到北阙云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就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还没等他说话,老太太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北阙云说:“不要紧,你坐。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
“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儿媚。
答话的时候,老太太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地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北阙云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你呢?”
“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
“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北阙云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老太太聊聊,但一时竟找不到。
突然,他看见老太太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了,每颗都很圆,珠色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且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流传下来的。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几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北阙云有好话题了,他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西门珠说:“什么叫胎柳呀?你说给我听听。”
“珍珠内有胎,这胎裂成两块有了一条缝,像柳条似的,就叫胎柳。有了胎柳,这珠子就不值钱了。”
“黄的可以变白吗?胎柳可以愈合吗?怪不得人家都说这串珠子不好看。”西门珠显得很委屈。
北阙云这一刻,也为西门珠委屈起来,小声说:“我可以修复它。不过,你不要对任何人说。”
西门珠说:“那我就交给你吧。”
“你放心?不怕我跑了?”
“我放心。我在……你跑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很含蓄,也很大胆,北阙云心都醉了。
北阙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他把穿珠子的丝光尼龙线小心地解开,用肥皂水把珠子泡了三天,洗净后,再用切碎的通草把珠子裹起来用手轻轻地揉。因为通草柔软,茎里含大量的白色髓,这样揉既不会伤珠皮,又能使珠子光泽发亮。每揉两个小时后,再歇两个小时,如此轮番下去,一共持续了三天,把北阙云的一双眼睛熬得通红。接下来,是愈合胎柳了。他去商店买来一块四川白蜡,又去集市买了一只纯白母鸡,杀了,取出一块稠酽的鸡油。他把白蜡、鸡油和用小刀拨划过表皮的大东珠,同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在灶上架起一口盛了水的铁锅,锅里放上笼屉,将碗放在盖上盖子的笼屉中,先用猛火把水煮沸,再改用温火慢慢熬煮,水少了,就添一勺半勺。一天一夜,北阙云没有离开灶边。他仿佛看见白蜡、鸡油慢慢地浸入珠体。那条胎柳正在慢慢消失。他要让西门珠见识一下他的本领,当她戴上这串焕然一新且价值重新变得昂贵的珍珠项链时,他是不是可以向她求婚了?
十天过去了。
在灿烂的晨曦中,北阙云把这串洁白无瑕的珍珠交给了西门珠。西门珠迫不及待地戴在脖子上后,头微微昂起。她感到有无数道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在这一刻,她高贵得让人嫉妒。
交谊舞的音乐响起来了。老头老太太们彼此相邀,步入水泥场地。
西门珠说:“老北,我要好好谢谢你,我请你跳舞!”
北阙云说:“好。”
北阙云看着西门珠雪白的脖颈上,珠串一晃一晃,并传出细脆的声音。太好听了。
……
第二天早晨,西门珠没有来。
第三天早晨,西门珠也没有来。
北阙云向别人打听她是住在哪个社区的,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西门珠像一缕云,像一丝风,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而去。
北阙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有一天夜里看电视。是一个直播现场拍卖珠宝翠玉的节目,北阙云突然看见西门珠的那串珍珠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把电视关了。(有删改)
下面是本文的情节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说明:梳理故事情节有四种方式:①主人公角度:主人公在……时……地,做了……事。②情节发展角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③线索角度:以……为线索,先写……再写……后写……。④场景角度:场景一……;场景二……。无论哪种方式,叙述要完整。“何人”“何事”是其核心。)
答案 ①北阙云没日没夜地用心修复胎柳 ②北阙云修复成功,受到感谢后发现西门珠突然消失了
一、分析线索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线是北阙云晚年欲找老伴被骗,暗线是西门珠骗北阙云为她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了。
(2)这样处理,一是使情节更为集中、复杂,能让小小说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二是使主题表达深刻、集中。社会生活既有和谐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险恶的一面,两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类题延读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Ⅰ卷《马兰花》第11(2)题]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线索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与叙事特征的主要思考方向。
二、分析情节作用
2.小说详细叙述北阙云修复胎柳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了北阙云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突出北阙云的人物形象。②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内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这与结尾被骗形成鲜明的反差。修复珍珠的过程展示了北阙云一时被西门珠吸引而陷入情痴状态,力图以高超的修复技术和全部心血赢得西门珠爱慕的心理本能,极写修复珍珠过程之繁复、之艰辛、之忘我,方显出结局之惨痛、之悲哀。④极写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更能表现出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
分析某处情节作用是常见题型之一,作答时要注意:
(1)注意该处情节在整个情节链中的哪一环,找出它与上下文情节的关联。
(2)分析其作用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①情节自身作用:看看它与上下文情节有怎样的关联,是否形成情节的发展、高潮、转折,与上下文形成照应、对比等。
②人物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③主题作用:深化主题,突出(暗示)主题。
④读者作用: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阅读效果、心理期待等。
三、分析情节段落
3.小说以北阙云意识到被骗作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小说以“戛然而止,悬而未决”的方式结尾,形成了一个整个人物与情节的巨大空白:北阙云会怎么想?他为何会被骗?西门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那颗大东珠究竟从何而来?那颗修复好的大东珠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到了电视台的拍卖现场?这些疑问可以调动读者自己的艺术想象,去“填补”这些巨大的“人物、情节空白”。再者,鲜明地体现了小小说结尾善于“留白”的特征。
类题延读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第6题)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结尾是考查热点和重点部位。因为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如何分析呢?
(1)见木知林的整体感知。题来自文,做题之前,须以文知题,不论时间多么紧,都必须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扣小说要素,扣记叙文体的六大要素,甚至就抓人物、事件两个主要因素,快速明晓小说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3)表达效果要综合思考。
①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或者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地点明主旨,揭示主题。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等。
④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⑤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⑥读者方面,是否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
四、分析整体情节构思特点
4.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突转。小说在最后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和前文形成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
②留白。小说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给读者一种自己在创造故事的感觉。
③明暗双线结构。以北阙云为明线,明写北阙云为找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心动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西门珠为暗线,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等北阙云修复好珍珠后就消失了。
类题延读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第5题)
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所谓情节安排(构思),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写小说,怎么布局小说的结构,它涉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这种多要素的整体鉴赏题,须从情节结构出发,综合思考推进情节、表现人物、表达主旨及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处。答好此题,有两个关键点:
(1)准确判断情节安排(构思)的技巧与特点。
①情节安排的中心。②结构特点(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③叙述角度(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线索特点(单线与复线、明线与暗线)。⑤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⑥安排技巧(对比、悬念、抑扬、衬托、突转等)。
(2)全面、具体地分析表达效果。
在准确判断后,就要结合情节的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突转”,应指出它原先的情节是什么,“突转”成什么情节。分析表达效果虽然要从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进行,但宜更多地考虑这种技巧自身带来的审美效果,且这种效果最好用术语表达出来,如悬念迭起,激发兴趣,增加神秘感,使情节简洁、曲折等。
对点练案
一、(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答案 D
解析 “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分析错误。《老人与海》是通过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斗争,表现“硬汉”精神。本文表现的是尼克和乔治不甘平庸,热爱冒险生活,并没有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2.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解析 (1)分析人物心理有两种:动态心理(心理变化)和静态心理(具体心态),该题属静态心理分析。(2)这段对话语句简短,语意重复。虽是两个人,但心理趋于一致;虽包括3次连续的一问一答,但情感基于相同。考生应横向分析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3)题干点明这一“心理”的背景是“喝完酒离开客栈前”“一再相约”,其实质是考查“离别相约”的“心理”,答题时须扣住“离别相约”这一中心。(4)“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写出了二人对将来再次滑雪的渴盼,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之情;“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表明二人想到以后很有可能没机会滑雪,内心不免颓丧、郁闷、惘然。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解析 本题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概念,“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则是概念的运用。(1)小说情节大致分为两部分:“越野滑雪”与“客栈逗留”。这两部分的情节共同构成“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2)借助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思考二人的习惯、性格、心理,也可以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其他生活状态,这是“没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七”。(3)注意在分述“情节安排”之后,要说明“效果”。“冰山”理论类似古人“计白当黑”的理论,其效果也可以用“留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来表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十字街口
初曰春
程庆龙又跟家里闹掰了。
父亲说要断绝父子关系,他愣了愣,默默挂断电话。回想起来,他跟家里一直闹着别扭。
程庆龙还在当兵的时候,父亲就让他赶紧退役回老家。他说才干了两年公安消防,兵还没当够,得再来上三年士官。那会儿,消防还是现役部队,归公安管。父亲说再等三年,黄花菜都凉了。父亲早就打好了谱,让他在部队锻炼两年,再接手家里的小企业。可惜这如意算盘打错了,程庆龙说什么也不肯让步。
眼巴巴地等了三年。2016年底,程庆龙还想继续干下去,父亲急眼了,当天深夜赶到了部队驻地,找领导诉苦,说家里边困难,就等着儿子回去帮衬一把。
程庆龙怎么也没想到,父亲会在部队领导面前撒谎,就差一把鼻涕一把泪了,活脱脱的戏精附身。最终的结果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部队。
父子两人随即爆发了一场“冷战”,好不容易熬过了春节,程庆龙拿出退伍安置费跟战友一起跑到乡下,合伙养起了鸭子。他想用这种方式向父亲抗议。
那段时间,程庆龙时常做梦,无论梦境多么稀奇古怪,梦中的他总是身穿制服在宽广的街道上齐步走。用战友的话讲,他睡觉的时候,都把身子紧绷成了立正姿势。
生活波澜不惊,转眼就是一年。
2018年春上,某天午后,迎着刺眼的阳光,他给鸭子喂食,看着眼前的那些小家伙,程庆龙做了个决定,他决定离开家乡,去繁华的城市寻个穿制服的工作,最好还能在公安队伍里。
是年5月20日,他去了离老家很近的南京,报考了市公安局交管局的辅警,成为机动大队铁骑中队的一员。
铁骑中队被誉为“金陵铁骑”,负责治理内环路拥堵“顽疾”,首要的一条就是得练好摩托车驾驶技术。不知怎么了,程庆龙愣是搞不定,他感觉自己笨得像之前养过的鸭子。得亏队长和同事们帮忙,教他技巧,陪他“加餐”,他才在考核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正式工作没多久,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生病了,让他火速赶回,还发来一张照片——父亲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病恹恹的样子。程庆龙请了假,火急火燎地赶回去,一进家门就傻眼了,父母跟姐姐正在打麻将,说回来得正好,三缺一。
程庆龙气得肺都炸了,母亲和姐姐轮番上阵,好话孬话说了一箩筐,他就是油盐不进。转念一想,他必须承认,家人说的不无道理,在外千好万好也不及一家人团圆好。但他在家里待了两天三宿,还是决定回南京。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几天,父母便认怂了,还专门让姐姐从老家寄来土特产,让程庆龙分给同事们。
时间如流水一般,一如既往地向前。算下来,程庆龙已经在南京两个年头了。直到这次父亲再次闹情绪,他才意识到,跟这支队伍乃至街上的市民有了感情。有时,看着陌生的人们,他会展开联想,想象对方或是赶赴家庭聚会,或是刚谈成了一单生意。
又是一天下班高峰期,程庆龙他们接到求助电话,说:“破胎了,启动紧急预案,护送对方去市妇幼医院。”程庆龙没听清,心想破了就补胎,去什么医院啊。
等知道人家是羊水破了的时候,他心里“咯噔”一下,根据以往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如果送诊不及时,会导致胎儿缺氧窒息……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在队长的调度下,程庆龙和其他五位同事一起,找到求助的那辆车,有两人到前方开辟绿色通道,其他四人滚动式护卫。
等程庆龙护卫完毕骑车回到固定岗位上,大老远的,就看到父母站在街口四处张望。他以为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等确认真是两位老人时,他心想敢情又要故伎重演,跟领导演苦情戏?
让程庆龙意外的是,父母听说他刚救了孕妇,说那可是一人两命,感动得稀里哗啦,当即交了实底儿,说只要他过得顺心,怎么着都好。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说傻小子,走到哪儿你也是我们的儿子,你爸想明白了,准备把家里的企业转出去,到南京开个小店,反正南京离老家也没多远。
话说开了,父子关系也就缓和了,爷儿俩时不时地通过微信互动。
在一家四口的微信群里,父亲常常发红包,程庆龙每次都第一个抢到。时间长了,他觉得有些蹊跷,因为在上班期间不能用手机,可下班后红包依旧在那里等着他。
后来,姐姐偷偷对他说,父亲故意那么干,就怕你缺钱花,苦了自己。程庆龙反驳说,我又不是“妈宝男”“啃老族”。但他心里却是热乎的,很想对父亲说声“谢谢”。
7月下旬的一天,往常酷热难耐的天气有些凉爽,程庆龙的心情不错。父亲在微信上转来一个链接,他一看是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的新闻,随手回复:我马上要去执勤,几个意思?
父亲答:警察节啊。你们的节日,你不关注吗?
程庆龙反问:在你眼里,我不就是个小辅警吗?
父亲发了个尴尬的小表情,说辅警也是警,全国有好几百万呢,我还看过一条新闻,年初公安部就给你们辅警出台了政策。
程庆龙没再回复,他得执勤去了。路上,他腰杆笔直,走路带风。他心里甭提多兴奋了,毕竟父亲真正理解了自己。站在十字街口,他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带劲儿。(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程庆龙眼里,父亲是个戏精。纵观全文,父亲的一系列表演折射出其渴望儿子回到自己身边的心理。
B.程庆龙时常做“总是身穿制服在宽广的街道上齐步走”的梦,这一情节体现了他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
C.“看着陌生的人们,他会展开联想”,借助心理描写,刻画出程庆龙善良美好、富有热情的性格特征。
D.“我又不是'妈宝男’'啃老族’”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程庆龙的怨恨,他感觉父亲并不理解自己。
答案 D
解析 原文中人物没有“怨恨”之意。
5.关于文中“程庆龙和同事救助孕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庆龙对求助电话的误解,既符合生活逻辑,也增添了情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救助孕妇的故事在文中叙述得相对完整,体现了程庆龙作为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C.小说设计这一情节,是为了感动程庆龙的父亲并促使其转变,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D.救助孕妇的故事,进一步表现了程庆龙的品行和他的人生愿望,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答案 C
解析 “是为了感动程庆龙的父亲并促使其转变”说法过于绝对。
6.小说以“程庆龙又跟家里闹掰了”为开端来展开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述情节发展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程庆龙又跟家里闹掰了”作为小说的开端,点出了当下他和父亲的紧张关系;然后回忆他当兵时与父亲的矛盾,退役后用“养鸭子”来对抗父亲,回到南京当辅警时与父亲的冲突;最后又写当下与父亲的冲突及紧张关系的缓解。小说由现实到回忆再回到现实,脉络清晰。
解析 该题要求简述情节发展脉络,也就是梳理故事情节。根据题干提示,程庆龙与家里的矛盾是小说的线索,可以循着他与父亲冲突的开始、发展、高潮与结局这个过程梳理。
7.小说结尾情节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意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的结尾段借助动作,形象地描写了程庆龙得到父亲理解后的喜悦之情;②表达了对自己工作的挚爱,坚定了个人的追求,升华了主题;③以一个圆满的结局结尾,照应开头,丰富了题目内涵,使小说结构完整,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解析 结尾段描写了程庆龙的动作:腰杆笔直,走路带风,站在十字街口。描写了他的心情:兴奋。理解了内容后,可以从人物、主题、结构和读者等角度分析其作用(妙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小说写作的20个问题,每一个回答都精辟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规范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知识整理
《小说的骨架》干货整理,没时间看整本的可以看这里(小说的骨架)书评
从凌鼎年作品浅析微型小说的创作艺术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