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3讲 课时29 河谷的演变
第3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V”形谷、峡谷;河流堆积作用、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凹岸、凸岸、曲流、牛轭湖。
[基本原理] 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课时29 河谷的演变
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中期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思考
影响流水侵蚀强弱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①径流量的大小。②水流速度(落差、坡度的大小)。③地面组成物质的抗侵蚀能力(如岩性较软或流经断层,易被侵蚀)。④植被覆盖度(植被一方面可以减少径流,降低流速;另一方面植被具有固土的功能,提高了地表组成物质的抗侵蚀能力)。⑤人类活动(如修建堤坝)。
1.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含义
向河流源头侵蚀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蚀
向河岸两侧侵蚀
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2.常见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地貌
形成
“V”形谷(峡谷)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曲流(河曲)
①地形:地势平坦,地表软硬适度,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地形开阔,河床较浅,能较自由地迂回摆动。
②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小,不易裁弯取直。
③植被:草原地表,有植物根系的固结,蛇曲易保持
曲峡
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3.侵蚀基准面
(1)概念
①(终极)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不再向下侵蚀,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最低基面,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但对于不入海,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②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
(2)影响侵蚀基准面的因素
①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河源距离原侵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加大,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壳下沉,侵蚀基准面则相对上升。
②气候变化:冰期时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终极)侵蚀基准面降低;间冰期时降水增加,入海径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侵蚀基准面上升。
(3)侵蚀基准面引起河流冲淤积变化
①如果侵蚀基准面上升,由于河流纵坡降的减小,将导致挟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积。
②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纵坡降将增大,从而导致挟沙能力的增强和河床的侵蚀。
4.河流袭夺
(1)概念: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条件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3)图示
5.河流阶地
(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注意: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2)成因
成因
形成过程
构造运动
①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平坦的河漫滩。
②地壳上升期间,河水下蚀加强,河床加深,平坦的河漫滩成为高出河水的阶地。
③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地壳每上升一次,就会形成一级阶地;多次地壳抬升就会形成多级阶地(有几级阶地,就至少有几次上升运动)
气候变化
①气候干冷期间,河流水量减少,流域内植被减少,坡面侵蚀加强,含沙量增加,河床堆积,形成河漫滩。
②气候湿热期间,河流径流量增加,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减少,导致河床下切侵蚀加强,形成阶地。
③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引起河水的堆积与侵蚀交替作用,形成一系列阶地
(3)河流阶地与人类活动
①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②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场所。
③阶地往往与河流沉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沉积富集形成矿床。
④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2022·广东地理)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关键信息点拨]
由河床纵剖面的概念可知,河床纵剖面可以表示河流的纵坡及落差的沿程分布。
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多发,在峡谷地带易形成堰塞湖。
“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说明该河段的河床纵剖面形态与湖泊发育存在一定
的相关性;从图中可以看出,现状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可推测可能是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
从图中可以看出,“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在第Ⅰ、Ⅱ 段的变化都比较均匀,可推知原
始河床地形差异不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
明从2007年起,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由于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结合材料“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可推知应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存在的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使第Ⅰ段河床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起,第Ⅱ段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
考向1 通过“黄土落水洞”考查“综合思维”
(2023·山东泰安模拟)在陕北黄土高原一道黄土墚靠近冲沟的边缘地区,平坦的墚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塌陷,颇似一个“大脚印天坑”,这个大坑并非天坑,而是一个黄土落水洞,一般分布在沟谷两岸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较快的部位。下图示意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上层为黄土层,下层深色岩层为隔水性好的砂岩层)。据此完成1~3题。
1.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2.黄土落水洞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断裂塌陷                                   B.断层发育
C.流水侵蚀                                    D.溯源侵蚀
3.黄土落水洞大都发育在黄土墚延伸向黄土沟的斜面上,主要是由于该处( )
A.汇水面积充足                            B.地势平坦开阔
C.黄土质地疏松                             D.裂隙发育较好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黄土的湿陷作用是落水洞发育的首要因素,该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由于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孔隙比较大等特征,流水作用造成黄土局部湿陷下蚀,形成洼地,是①状态;地表低洼,易造成流水汇集,水流沿垂直的裂缝下渗,流水带走细小的颗粒,裂缝增大,造成湿陷进一步加重,落水洞初步形成,是②状态;由于下面的砂岩层隔水性较好,水流到达黄土底部时向水平方向流动,使底部黄土受到浸泡变软,上部的黄土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落水洞进一步扩大,是④状态;随着相对高差进一步加大,流水侵蚀作用不断加强,落水洞再扩大,是③状态;故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①②④③,故选B。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黄土落水洞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故选C。第3题,水是落水洞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落水洞发育形成的各个阶段都必不可少。黄土落水洞大都发育在黄土墚延伸向黄土沟的斜面上,此处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是汇水较好的位置,由于该处汇水面积充足,流水侵蚀作用强,为落水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A正确;黄土墚延伸向黄土沟的斜面上,地势不是平坦开阔的,B错误;黄土质地疏松、裂隙发育较好是黄土普遍具有的特征,不是该处的优势条件,C、D错误。
考向2 通过“河流袭夺”考查“综合思维”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低位河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源头不断延长,与高位河相遇后夺取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呈现突然转弯的现象,称为袭夺湾,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瀑布跌落式的水流)。下图为“山东省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东周河与沂河之间历史上发生过袭夺现象。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图中河段河流流向描述正确的是( )
A.BC段由东北流向西南
B.CE段由东北流向西南
C.FG段由东北流向西南
D.CD段由西南流向东北
5.袭夺现象出现后,会导致( )
A.FG段河流流量增大,泥沙沉积增多
B.C处河流流向改变,C处形成跌水现象
C.东周河流域面积变小,水量季节变化变大
D.D处河谷变宽,流水沉积作用增强
6.有学者认为受溯源侵蚀作用,图中B、E两地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可能的移动方向是( )
A.B地向C的方向移动,E地向C的方向移动
B.B地向A的方向移动,E地向C的方向移动
C.B地向C的方向移动,E地向F的方向移动
D.B地向A的方向移动,E地向F的方向移动
答案 4.B 5.B 6.D
解析 第4题,结合材料“低位河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源头不断延长,与高位河相遇后夺取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并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东周河的水位低于沂河,所以东周河为袭夺河,沂河为被夺河。依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的规律可知,BC段河流流向为由西南流向东北,CD段河流流向为由东北流向西南,排除选项A、D;C处出现河流突然转弯,是袭夺湾,为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说明袭夺前沂河河流的流向为由B流向C流向E流向F流向G,袭夺现象出现后,因东周河水位低,CE段流向发生改变,由东北流向西南,B正确,C错误。故选B。第5题,袭夺现象出现后,FG段河流失去ABCE段河流的补给,流量变小,泥沙沉积减少,A错;C处为袭夺湾,河流流向改变,形成跌水现象,B对;东周河袭夺沂河后,流域面积变大,流量变大,但水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与袭夺现象关系不大,C错;D处河流流量增大,落差增大,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变深,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D错。故选B。第6题,B、E两地均为河流上游,由于落差大、流速快,溯源侵蚀作用强,所以两地均向河流的源头方向移动,D正确。
课时精练
(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嘉陵江干流及其两条支流(渠江和涪江)古地理时期就在合川汇集,构成“三水汇流”格局(图1),对嘉陵江干流合川以上河段曲流的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古地理环境变化导致现今河曲深切嵌入基岩之中。图2示意“嘉陵江某曲流河段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三水汇流”对嘉陵江合川以上河段曲流发育的影响主要是( )
A.水位增高,河床下切强度增大
B.下蚀增强,导致溯源侵蚀加剧
C.带来泥沙,淤积合川以上河道
D.侧蚀作用增强,促进河曲发育
2.推测古地理环境变化可能是( )
A.降水增多,流量增大
B.气温降低,冻融增强
C.地壳抬升,流速加快
D.植被减少,侵蚀增强
3.关于曲流河段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侧不会出现崩坍现象
B.乙侧沉积物粒径较大
C.此河段易演变为牛轭湖
D.两侧阶地沉积物相同
答案 1.D 2.C 3.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水汇流”将导致嘉陵江合川处水量增加,水位上升,合川以上河段水位落差减小,流速减缓,下切强度减弱,侧蚀作用增强,促进河曲发育,A错,D对;“三水汇流”不是位于河流的源头附近,对溯源侵蚀影响小,B错;“三水汇流”可能导致合川以上部分河段流速减缓,上游带来的泥沙沉积,但与曲流发育关系较小,C错。故选D。第2题,结合材料“古地理环境变化导致现今河曲深切嵌入基岩之中”,推测导致河曲深切嵌入基岩的古地理环境变化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抬升,地势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加快,下切作用不断增强,C正确;河流下切作用主要是由于地势落差导致的,降水增加,流量增大,下切作用不一定强烈,A错误;嘉陵江流经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相对较高,冻融作用小,B错误;植被减少,会使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河流下切作用减弱,D错误。第3题,读图2可知,嘉陵江河道甲侧较乙侧坡度更陡,易出现崩坍现象,A错;甲侧较乙侧水深,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水流速度较快,沉积物粒径大,B错;牛轭湖主要形成于地势起伏较小地区,此河段地势起伏大,不易演变为牛轭湖,C错;两侧阶地沉积物形成于同一时期,故沉积物相同,故选D。
下图为“金沙江某河段某地质时期内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段河谷的沉积物主要来自( )
①河流上游 ②风力作用 ③河流两岸 ④冰川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图示地质时期内,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是( )
A.下切—抬升—堆积—崩塌
B.崩塌—沉积—抬升—下切
C.下切—沉积—侧蚀—沉积
D.下切—侧蚀—沉积—下切
6.阶段3发育期间,若气候、地壳板块相对稳定,该河段( )
A.河流流速显著加快                     B.溯源侵蚀受抑制
C.河流水位明显下降                      D.河流含沙量增大
答案 4.B 5.D 6.B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该河段阶段3出现了堰塞湖相沉积,推测主要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致,且各阶段均有河流沉积,故该段河谷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上游和河流两岸,B项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河流早期以下切为主,后侧蚀加强,河床展宽;受堰塞影响,出现湖相沉积;后可能冲破堰塞体或达到相对均夷后,地壳抬升,河流重新下切,故选D项。第6题,阶段3出现堰塞,相当于局部侵蚀基准面抬高,河流流速将减慢,溯源侵蚀将受到抑制,河流水位将上升,河流含沙量可能减小。B项正确。
(2023·广西南宁模拟)壶穴是在流水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微观地貌,常形成于落差较大的急滩上,为形似壶形、内壁较光滑的基岩凹坑。某河谷崖壁上与洞穴内均分布有多处壶穴,崖壁上不同高度的壶穴内壁光滑度差异大,洞穴内的差异却很小。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剖面及壶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壶穴内壁较为光滑是因为长期受到( )
A.流水溶蚀                                   B.风化剥蚀
C.风力吹蚀                                    D.水砂磨蚀
8.崖壁低处壶穴内壁整体比高处的光滑,据此推测该河谷曾经历( )
A.河床下切                                   B.断裂下陷
C.崖壁崩塌                                    D.河流改道
9.洞穴内的壶穴内壁光滑度差异小,主要原因是洞穴内大气( )
A.密度、温度稳定                         B.湿度、气压稳定
C.温度、湿度稳定                         D.气压、密度稳定
答案 7.D 8.A 9.C
解析 第7题,由于水流中挟带的砾石对壶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壶穴壁光滑如镜,故选D。第8题,根据“崖壁低处壶穴内壁整体比高处的光滑”可知,崖壁低处的壶穴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强,导致崖壁低处壶穴内壁更加光滑,说明河床发生了下切作用,A正确;断裂下陷会导致地表径流下渗,壶穴遭受的侵蚀作用减弱,B错误;崖壁崩塌、河流改道不会导致壶穴遭受侵蚀出现差异,C、D错误。第9题,洞穴内大气的湿度、温度相对稳定,导致洞穴内壶穴遭受的侵蚀作用差异不大,壶穴内壁光滑度差异小;密度、气压对洞穴内壶穴的侵蚀作用影响较小,故选C。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据此完成10~12题。
10.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慢                         B.迎水坡,流速快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11.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12.该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
A.维持原地                                   B.往复摆动
C.向上游移动                                D.向下游移动
答案 10.A 11.D 12.C
解析 第10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流水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流水侵蚀;根据图中的水流方向和沙波的移动,可以看出①坡为迎水坡,以堆积作用为主,故流速较慢,选A。第1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流水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流水侵蚀,②④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作用为主,选D。第12题,水流上坡时泥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被侵蚀,侵蚀的沙粒被搬运到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上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波缓慢向上游移动。选C。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是长江下游右岸最长的一级支流,该河流的发育主要受夏季风强弱、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等因素影响。据研究,青弋江发育于约130万年前黄山北麓洪积扇,约90万年前,夏季风势力偏弱,黄山地区发生多次较大幅度隆起,青弋江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先后经历了暂时性辫状河发育、辫状河下切、青弋江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等4个阶段。在此期间,长江干流贯穿巫山,将三峡以上的水系直接并入长江水系,长江干流河床发生变化,加速了青弋江的发育。下图示意青弋江的位置。
(1)说明夏季风势力偏弱对青弋江快速发育的影响。(4分)
(2)说明黄山地区地壳多次隆起对青弋江河谷地貌的影响。(4分)
(3)分析长江贯通三峡对图中长江干流河床及青弋江发育的影响。(4分)
答案 (1)夏季风势力偏弱,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延长,该地区降水增加,河流流量增大;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河谷显著加深,(地下水补给稳定,)河流发育加快。
(2)黄山地区地壳隆起,河流落差加大,溯源侵蚀与下蚀增强,河谷延长、加深;地壳间歇性隆起,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3)贯通后,长江流域面积扩大,干流水量大增,侵蚀能力极大增强,图中长江干流河床海拔下降;(由于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河床下降,)青弋江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下切增强,发育加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专题透析|河流阶地
河流地貌的发育---侵蚀基准面 河流袭夺
地理知识 | 河流阶地及相应考题
溯源侵蚀
高中地理 | 河流阶地~教材中没有,高考多次考查的考点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