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太湖风韵(52)东山:《石桥》

古桥新辉

    石桥,位于东山的杨湾与陆巷两个古村间。我没具体测量过,约摸估量应是中间位置吧?如是大约摸张,却也并非毫无根据,看了本文下面的介绍并可知晓。

    石桥,路过多次,也去过几回。初以为是两个古村间的一个小村庄,杨陆古道中的一个节点。第一次走沿路古道时,就是那样不经意的路过的。

    但当你回过头来,慢慢地涉足,细细地探寻后,会发觉其内涵丰富,不容小觑。于是,就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寻访,以及不断累加的发现,便有了本篇专发的图文。


村口公路边的“石桥”门墙

新“石桥”

村口新象


    这个村庄,据我观察,居住者以原村民为主。何以见得?大凡问路,鲜有碰着外地人的。不仅免了打苏州官话饶舌的麻烦,还因本地话之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无隔阂感。且每有问询,辄热情指点,有的还亲自带路,将你引到目的地,令我感动。由此看来,这石桥,可谓民情纯朴,风物清嘉。殊不知,还是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乡呢?遗憾的是,他晚年曾经在此构筑的“壑舟园如今好像连遗址也找不到了。 

    除此之外,石桥还留存不少老宅,并拥有怀庆堂、承庆堂、蔼庆堂、贻庆堂、麟庆堂、滋徳堂、集庆堂、永庆堂等八个宅院,乃历史名人、军事家孙武八世至十三世后裔所建,其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桥棚下地名标识,下方嵌于墙之石碑为《重铺坪磐官路记》

石桥北堍,左侧为历史名人、军事家孙武后裔所建之“怀庆堂”,前方即“官路”

石桥南堍,前方为“坪磐广场”,两侧为店铺

    石桥,村名的由来,源于一座叫做“震泽底定桥”的石桥。其位于石桥村浜场敬德里前,始建于南宋绍定五年间(1228—1233),系里人朱安宗所建。桥取大禹治理太湖水患“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意,寓于桥名。桥为平梁石桥,跨度不大,上有简陋之桥亭。

 

为群杂货店

桥北之 坪磐广场 

   《重铺坪磐官路记》中记载:“底定桥及义井坪磐,始於南宋绍定年间朱安宗所建,至成化乙巳许二百五十三年。山水陡发,桥石坪磐俱被冲坏,安宗后裔济民同各姓修筑立石,迄今乾隆丁末历二百八十五年,岁久就圯,雨后难行,里人皆欲重铺,故商之亲友并弟侄辈,捐钱若干,芳名列左。既铺坪磐,又铺官路,南至方里,北至牌楼,计用砖料之数另载於后,奈捐项无多,不能远铺,惟望同志者接铺是幸。


古碑《重建震泽底定桥记》 

古碑 《重铺坪磐官路记》 

古井“义井”

    又据《重建震泽底定桥记》中记载:“震泽底定桥建于是之碧螺峰下,人亦皆曰石桥。始祖朱安宗建于绍定间,桥之南地丈许,凿义井以利居民日汲,桥之北地一方,用砖砌曰坪,以便乡之吉凶迎送。至我圣朝成化壬寅,天雨骤,溪水浸,石栅砖泛,今后裔朱济民谐万石长叶以元等各施已资,买地营料,命工落成,故立石镌注出银高尚芳名,以传于后,庶不负前人创制之盛事云。”


桥西跨涧房屋,类似“响水涧”所见

溪流从碧螺峰而来

溪边老宅

    这两篇碑记,真实地记载了石桥、坪磐、官道的建造和不断修复的历史,反映了桥的创建者朱安宗及其后裔,王鏊后裔王晚壑带头捐资,并发动乡人村民募捐出力,修缮石桥,铺设坪磐,又铺官路的情形,彰显了高尚的功德之心。


“中区小菜场”前小石桥

“中区小菜场”

“中区小菜场”前方小拱桥,亦可谓“双桥”景观
    

    我站在高挑的桥棚之下,环顾四周,细细打量。桥南堍东侧,墙上方钉着“石桥”的铭牌,右下嵌有一块《重铺坪磐官路记》的古碑,碑体残损破裂,字迹漫漶不清。边有义井一口,似为新作。桥北堍西侧,墙上嵌有《重建震泽底定桥记》古碑一块,碑体虽好但字迹难辨。这两块珍贵的古碑,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文字尽管无法完整展现,但好在有原始的真实记载,仍可让今人查阅。


溪涧在此转了个弯

老屋1

老屋2

    站在桥面上,就像是处在一个十字街头。南面,则是我刚刚循古道(官路)过来的小巷;北面,那广场就是坪磐,东西两侧为店铺;西边,山涧溪水顺流而下,下穿民居而过;东边,泉流从碧螺峰山间沿街贴屋而来,轰然作响。自东而西,亦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响水涧”哦。


老屋3

高高在上

石桥之东“火腿潭”,因潭形似火腿而谓之

    我朝东溯流而上,看见不远处有一个“火腿潭”。水体清澈,有居民正在潭边洗涮。复回返西下,居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村口新建宅院

新建宅院照壁

又一新建宅院,外观好看,待洗铅华

    我老远就看到一个带有拱门的民国建筑。走近之,门楣上刻着“中区小菜场”的字样。看来我之前对石桥这个位置预估没错吧,“中区”,不就意味着其介乎于杨湾与陆巷中段吗?在近百年前,在东山后山这样一个僻远之所,居然有如此一个洋气的菜场,实在是让人未曾料想的。

“德庆堂”西立面

“德庆堂”及“贻庆堂”南立面 

岔道口嵌在外墙上的“辟邪”石碑


    听当地人讲,石桥应是当时杨湾和陆巷的中心。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里人徐学巽、叶长福创办东、西山间义渡,其码头就设于此。后渐成集市,街长五十米,有店铺十余家,持续了三十余年。民国时期曾是石桥乡乡公所所在地,并有了“中区小菜场”,还有一家“麦加(读音)洋行”,开在原来的“承志堂”,亦即现在的“金碧山庄”内。

已经翻新的“贻庆堂”门口

已经翻新的“惠德堂”门口 

“惠德堂”内院,笃底左侧砖雕门楼犹在 


    中区小菜场,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面积不大,约一百六十余平方米。现已修缮完毕,但因大门紧闭,无法入内观看。青砖扁砌的门楼,顶部雕塑精美的花纹。门楼前跨于溪涧,有一平一拱两顶小桥,构成标准的小双桥景观。拱桥桥头的一间房屋内,总是有人在那里搓麻将,旁有观者,皆各有所乐,休闲得可以。

老屋宽大的晒台

金碧山庄(承志堂)

劈山为路

    于石桥与张巷交界的那条柏油大路,一直朝东向山坞里走去,就是鼎鼎大名的灵源寺了。

    据称,此寺建于梁代天监元年(502年),因寺有灵泉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原寺院规模宏大,占地百亩,僧舍千间,位居东山诸古寺之首。其与杭州灵隐寺还是姐妹寺,闻名江浙沪。

    然大则大矣,却命途多舛。元末被毁,明代重修,清朝倾圮,后又经太平天国、文革摧毁,寺院建筑物已荡然无存。

    本世纪初,灵源寺就批准列入重建计划。可能规模宏大,耗资巨大,以致进度缓慢,不知何日竣工?至今十余年过去了,我在现场仍只见到恢复了两座殿宇,后续的任务十分艰巨。

苏州灵源古寺

前殿

后殿

    灵源寺,依我的看法来说,则是:寺得重建,善哉善哉;杳无终日,阿弥陀佛。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12月1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山灵源小区
老树老屋老石碾,古老的石桥上老人们说着过去的故事
利见桥记忆:老屋 古桥
暖暖亲子行(六)——福山、福水、福州城
于克南:徐州的老石桥
荻港苕溪石桥 渔村芦花观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