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族里的文化人

 家族里的文化人

                                       文/刘述涛

       一生大字不识一个,扁担倒了都不知是个“一”字,恰饱了没文化的哑巴亏的爷爷,一口气把大伯,我爹,还有三叔都送进了私塾,让谭润之先生开蒙。哪知没过一个月,谭先生就对我爷爷说,万坎公,不是我驳你面子,令长子和二子真的不是读书的料,你领回家去,唯有三子,才是孺子可教也。

      接下来,大伯跟随爷爷挑脚,成为了一名走乡串圩的脚夫,我爹拜师欧阳铁,成为了一名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而三叔,先是读私塾,后又读师范,师范刚读完,就在省城遇上了解放军,三叔家也不回了,就一头扎向了解放军,跟着解放军向海陆丰进军,成为了部队的一位文化教员。海陆丰一解放,又跟随部队到了鸭绿江,军服的胸口上刚缝好“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标识,就传来板门店谈判成功的消息,板门店签定了停战协议,三叔不用入朝了,他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三叔先是在泉江小学教书,后来又去了盘珠,又从盘珠到了底下的村小。别人是越教越接近县城,三叔是越教越在远离县城的盘珠乡打转转,有人说,这同三叔的性格有关,他性格太硬,宁折不弯,领导不喜欢。

      好在,三叔也不计较这些,他总认为,到哪里都是教书育人,只要人行得正坐得端,又何须屈尊畏谗言?

      这是文化人的性格,也是三叔的性格。

      那些年,家族中有任何需要文字的地方,都会想到三叔,把三叔找来,听听三叔的意见,或是由三叔来执笔,写下令人信服的文字。有些不是我们家族中的人,也很认可三叔的文笔,也会把三叔找来执笔。

      记得有一年,四里街上的一伙当家人都坐在我家老屋的大厅里面,让三叔帮忙写上访信,申诉我们四里街原来是吃商品粮的,可由于一位领导要出成绩,要在“下放”的人数上放卫星,超过别的县,就硬是自作主张把四里街一街的人改变成为了定销粮,变成为蔬菜大队的一名社员。定销粮一毛四分七,商品粮一毛三分八,一斤粮食相差九厘钱的差价。九厘钱的差价伤透了四里街一街人的心,更难受的是从此县里招工,再也不会向四里街吃定销粮的人伸出橄榄枝了。

      三叔在信上写道:“多少四里街上的孩子因为定销粮而害了一生,他们在大街小巷子里游游荡荡,神出鬼没,有些走上了歧途,跌落了深渊……”

       那些孩子真的走上了歧途的家长,听着三叔念出的上访信,不由得流下了眼泪说,定销粮害死人啦,招工都冇人要,我们土地又少,自己都不够种,让我们的孩子去干什么?一边说,一边擦眼泪。

       那些年,三叔到底写了多少封这样的上访信,没有人统计。同样,三叔给多少家族里的人写了多少信,也没有人统计。

       其实,到了七八十年代,家里读书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也懂得了一些文字上的处理,但家族里的那些老人,还是选择三叔,他们认为三叔才懂得人情事故,懂得高低上下,懂得文字的力量与温度。尤其是在一个人老了,需要祭文时,更是会想到三叔。三叔笔下的祭文,更具有人情味,更能够写出那些在世人内心深处的哀思与真情。

     现在仍然记得,我奶奶的葬礼上,没有请“礼生”,而是同三叔的同学,也是我们大家族中的那群文化人之一,他们站在奶奶的灵前,用声情并茂的哭腔念出的祭文,更直达人心。他们一唱一应,从嘴里喊出:“鸣炮三声,鸣金三点,吹大乐一曲……”更让人觉得温暖。 

       “鸣呼我母,驾鹤归真……谆谆教诲,耳畔犹闻;音容宛在,笑貌永存。母亲恩德,山高水长;乌鸦返哺,羊羔跪吮。生离死别,忧心如焚;不孝儿女,刻骨铭心。已失天颜,无处觅寻;呼天不语,唤地无音。顿足捶胸,回天无门;纸灰飞扬,地暗天昏……呜呼!尚飨!……”是他们作为人子,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才能够引发共情共悲。

     泪涕俱下几时休,何家没有痛心人?

     好在,在这样的日子里有三叔这样的文化人,让深陷悲伤的人看到这人世间别样的温情。三叔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家族中的各类红白喜事上,他们总是用最慰籍的语言来安慰那些有些不知所措的人们,告诉他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三叔他们还是一个家族中的礼道维护者,他们在一场红白好事中,身体力行,告诉自己的晚辈或是同辈,要有敬畏之心,要有上下高低,要知天知地知道醋打哪酸,盐打哪咸。

      当三叔走了,我的一位堂哥又站了出来,他读过中专,他深通人情冷暖,他愿意躬下身子为这个家族服务,为家族凝聚人心,让温暖伴着同行。

      记得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说过,一个家里,兄弟姐妹再多,总有一个人站出来抵门风的,这个家就不怕,不会散。

       的确,当我这位堂哥也离开人世后,我的四哥又站了出来,他也是老师,也读过师范,在他的骨子里,也有古代文化人的情怀,他知道,一个家族中要有人站出来,不是他,就是别人,那还不如是他!

       也不知道是哪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就没文化。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

       而我更想说,那些行走在这个世上的文化人身上,他们真正具有的不是知识,而是大爱、仁义、和谐、勤人俭质朴、哲理法则、东方君子精神、圣人思想等光明正大的能量,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真正属于人性的光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禦街行-再祭文兄
湖口县农村定销粮供应卡
《祭古冢文》赏读
姑母去世的祭文
父亲的临终遗言(2014年祭文)
张海红|我为孝子松斋公祖堂写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