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住富春街——老富阳的回忆!

家住富春街

老富阳的回忆

何小红

家住富春街,富春街有上街头、下街头 ,两头各有一小学,分别是一小和二小。我从小就住上街头(城西街),城西街以农民居多 ,工厂也多,棉房厂、哺房 、油厂、酒厂、豆腐厂、竹器厂、粮食加工厂、酱油厂每家厂各设门市部,路不长,但机声隆隆,各种油香、酒香、酱香五味杂陈,记得工人们每天穿着各式工作服三班子上班 ,早中晚屡见他们谈笑风生地拿着碗筷去食堂吃饭 ,那时他们是我们农民最羡慕的人了 ,不用面朝土地背朝天,吃着公粮,拿着工资,还有肉票、布票、粮食发 。而我们农民既要生产队劳动,还要回家喂猪羊,种菜地,风里来雨里去,每年也没多少结余,那时我还小 ,读书也轻松,八、九岁就挑着担帮父母卖菜 ,放鹅鸭 ,能帮很多家务活了,累并快乐着 。可能是从恩波桥为界,下街头以副食品店、布店、肉店、水产店、饮食店、食品厂、电影院、剧院和赫赫有名的郁达夫故居。由于货源紧张,很多东西凭票供应,当时谁要是到春江饭店吃碗肉丝面或吃一餐饭拌上油渣沃豆腐 ,再看场电影,那是最奢侈不过了,能心中荡漾,回味无穷。事过境迁,淳朴而有韵味的富春街原貌己不复存在,幸存恩波桥 ,但富春街的故事很多,与我有共鸣的人也很多,惋惜之余,我要把小时候的点滴回忆一一展现出来,让新人们更多的来了解历史悠久的富阳。

家住富春街,有人问我哺房是干什么的,土话哺房即孵房,是食品公司用来孵鸡鸭的地方,那时农村家家户户养鸡鸭鹅,小鸡除了母鸡孵,农民还要把养大的鸡鸭拿到富春街上来卖掉换些小鸡鸭回去养,收获可以䃼贴家用的。孵房里还有火腿房,那时的火腿可是土猪肉做的,真可谓精工细做 ,一丝不苟,每年冬至前,老师傅亲自挑选火腿腌制,期间把腌好的火腿架空,再一层层压上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把血水慢慢挤出来,直到压干了,再由师傅一批批抬进抬出地到恩波桥上晒起来,渐渐地 ,在晴朗的天空下 ,一只只红彤彤、亮晶晶、香喷喷的火腿,在来来往往的恩波桥上晃来晃去,让人垂涎三尺呢!孵房的不远处,是富春街的街头,也是我的学校一富阳第二小学,那时的学校操场好像是煤渣垫的,零星也看到些小草,具体什么也在记忆里消失了 ,不过操场很大,五脏六腑俱全,在这里,有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唱歌、我们跑步、我们跳绳,我们玩的很开心,很多事自已看,自已想,自己做,无忧无虑地学习、生活,渐渐地 ,我们也长大了,富春街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可我还在记忆中…

家住富春街,如今再去学校看看,校周边有着琳琅满目的美食和文具用品,与我们读书时的处境大相径庭了。话说小时候,各种物资匮乏,家里赚得钱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大人给钱很吝啬,不管我们死缠烂磨,也只给一点点钱,于是拿到钱的我们会兴高采烈地去上学 ,一放学约三五好友一起蹦蹦跳跳地到西堤路富春街口,在几位阿姨篮里挑几段或一分、二分、五分钱一段的甘蔗,大家分享着、甜甜蜜蜜地啃着,或者赶到印刷厂那边去买一分钱一个的香团(它比柚子大一点,只有肉,没有皮,据说皮药用),香团肉一瓣一瓣挖开大家也分着吃,唉,相当酸 !现在想起来口水也直往口里咽 ,跟望梅止渴差不多的感觉。伴随着边吃边嘻笑打闹声中,大家不约而同地从西堤路二小门口朝富春街往东走下坡,北边是富阳棉织厂宿舍和食堂,在门口有个传达室,里面住着好多人,我有几个同学住在里面的,经常去她们家里玩 ,看到每个宿舍都很紧凑,屋子虽小,但可以住上好几口人 ,福利也好些,这在当时条件算好的类。南边是水产经营部,卖的是带鱼、昌边鱼、油筒鱼,价格在2、3角钱一斤,一般是批发给供销社兼另售的,听人说,那时小伙子在水产部门口逛的很多,还经常朝里面东张西望的,他们有时会各自打趣,原来水产部里有五位营业员,个个亭亭玉立,貌美如花,可称之为“五朵金花”,想起来也真是,我和她们都很熟,那时我还小,什么也不懂,后来才知小伙们都想跟“五朵金花”找对象,谈恋爱,不过,现在我想那时找她们的肯定是居民小伙,我们农民小伙对她们只能是奢望罢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水产部早已不见了踪影,也不知这几位大姐姐现在在何方,三十多年没看到她们了,很想再见见她们,想必她们一定很幸福,子孙满堂吧…

家住富春街,外公家的房子就在上街头的哺坊对面,房子是木头结构,木板墙、木门在街边是比较显眼的。听舅舅讲 ,这个地方是有故事的,解放前是金华会馆旧址,后被日本鬼子烧掉的,但它地下有许多水泥点和宽约60公分、长约1.5米平平整整大约5、60平方标准的青石板,这也许是外公选在这造房的原因吧!当然这些好东西也就成了外公家的地板了,既清爽又有特色,房子的抬梁是老房子拆过来的(很早外公家就是拆迁户了),柱子都是上下齐大的松木,除了客厅是青石板 ,其余房间都是要抬高一档,用木地板、木板铺设而成的,还有老式床等,木头房子也源于外公以前做过木头生意,所以现在想起来,这房子的确别具一格。房子后面有个小院子,院中间有个小花坛,花坛高高突起,上面种了一棵红牡丹,一棵白芍药,由外公精心呵护,“牡丹花是小姐,芍药是丫头,牡丹姐姐要嫁人”这是舅妈脱口而出讲的,我很好奇,为什么?特别娇贵呀!哦,原来如此!听妈妈也经常自豪地讲过,院的两边是百草园,各色花都有,常吸引很多人来欣赏。因为住在哺坊对面,经常看到大老远起早摸黑从农村赶来买小鸡小鸭的人,连口水都没地方喝 ,外公和舅舅他们就会多烧些水,让素不相识的人,来家里歇歇脚、解解渴,外公的善举为我们小辈们做了榜样,以德育人是他的心愿!遗憾的是没等到我们挣钱外公就走了;遗憾的是因城市需求外公家的房子也拆迁了 …我还记得那时在外公家旁边有一个村里的机米厂,全村的稻谷都拿到这里来加工,每逢过节,人挺多,但没人争抢先后 ,大家和和气气地排队等待加工米和麦粉。再过来旁边是牛栏屋了,它也在街边,只是稍微靠里面了点,牛栏屋有大队里的几头牛,因为它们是农耕的宝,没有它怎么耕田?牛是有人看护喂草的,每当夏天牛身边的牛蝇像蚊子一样叮吸它的血,也有人会帮它拍打,我们小孩见了牛蝇也避而远之。开心的是牛栏边还有一棵梨树,估计是肥料好的缘故,梨很甜,又离外公家近,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我们也就有了口福。还有外公家的隔壁邻居,虽住在街边,几乎每家都不关门,每天放学,我们小孩会欢快地像小狗,从每家每户串进串出,遇到客气的人家,还会从锅子里拿出几个蕃薯给我们吃,甜甜的,香香的,至今都记忆忧新,那时的人朴实、纯真,有安全感,现在这样的场景可能只有在偏远地区可见了。时光荏苒,原先富春街的事事物物己一去不复返了,外公家的影子只能留在我脑海里浮现了…

家住富春街,“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象牙浦路以前是富春江的一条小支流,早先象牙浦两边绿树成荫,有人家有炊烟,有菜地有蔬果,可这是我小时光的景象,总有一种回不去的惆怅,但足以生动浮现 。记得还上小学时,一放学放下书包,我跟小伙伴们拎着篮子到象牙浦边的杂草棵里割猪草,放鹅鸭。割草时,有时我们会各自割一把草堆在一起,以投割子的方式比赛,谁投最远草归谁,赢的满载而归,输的各自想办法,有的篮子里要么填木棒要么松松草,看上去满篮子,回家匆匆把草倒在猪栏里,算是交差,否则会挨骂的;放鹅时,小伙伴们会带一根竹竿,竿子上扎只小的硬的塑料袋(也是稀缺物),到浦边的大树上抓蝉儿,套金龟子,抓到后用细线系住,放长线让它们飞来飞去,大家也跟着转来转去的,童趣无限,对我们来说,既便趣事己残缺零散,但也能回味无穷。因为象牙浦的水来自于富春江,所以浦里的鱼虾也不少的,有一天,妈妈去生产队喂猪,后又马上折返回家跟爸爸说:好像有一只大甲鱼在猪草坑里。话音刚落,爸爸三步并做二步跑去把大甲鱼抓了回来,有4斤重,家里人都很兴奋,让我到恩波桥上卖,2元一斤想卖8元钱,要是卖掉的话是我家一笔可观的收入,可卖了一天,无人问津,遗憾地成了我们的盘中餐,这甲鱼光是甲鱼蛋就一大碗,那时没有什么调味品,也让我们美美了一顿,现在想起来,庆幸那时没人买,让全家补了一回。(那时猪是集体派专人负责养的,生产队在浦边挖了一个大坑,放春天割来的草籽,以供猪备一年的粮食用)。有一年洪水很大,水几乎淹进我家,等洪水一退,来不及游走的鱼也很多,大家就在家门口抓鱼,这些只有我们浦边人家能感受得到的;因为离富春江与象牙浦近,放马沙一带地多肥沃,水源充足,家家户户除了有自留地,集体还成立了蔬菜队,种出来的蔬菜瓜果既新鲜又价廉物美,直接供应绐街上居民,这对大家来说是双贏的,用现代的话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吧!象牙浦在时光的流年里,编织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随着人口的增多,在不知不觉中,象牙浦越来越窄,水也混浊不清,好像变得“微不足道”了,渐渐地周围人期盼的事也实现了,象牙浦成路了,人依然越住越多,房子也越造越高,而曾经的我们 ,只能在记忆里框出过去那暗香浮动的象牙浦风景,其余的已荡然无存,这就是象牙浦路。

家住富春街,富春街上街头有几条弄,分别是陈家弄、丁婆弄、戴家弄、屠家弄,我家就住丁婆弄往里走一点,象牙浦边,富阳酒厂旁,离富阳棉纺织厂的织布车间仅一米之隔,厂里的机器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咔嗒咔嗒地转动,偶尔也会传出姑娘小伙们的嘻闹追逐声和叽叽喳喳地吵闹声,这种嘈音要是现在的话,整个厂早搬走了,可那时我们哪有环保意识?长年累月,织布机的声音,白天让我们把它当成交响乐了;晚上让我们把它当成催眠曲了;还有那窗里飘出的棉絮让我们把它当成调味品了,难怪我们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读书不行,些许有点是嘈音环境因素在作祟,可惜啊!意识的薄弱让我们成了受害者,幸亏改革开放,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家前面有象牙浦 ,象牙浦的水从富春江里来,也往富春江里去,水很清澈,所以象牙浦边多处有踏步有青石板,大家除了吃喝的水到富春江里用水桶挑回来倒水缸,用来做饭烧开水,其余淘米洗衣都在象牙浦里完成,每当饭前饭后,左邻右舍的阿婆、阿姨们一手提着淘米箩,一手拎着菜篮或者一桶衣服,来到象牙浦踏步边,大家有说有笑,有吵有闹,或淘米、或洗菜、或用榔头啪啪啪起劲地在青石板上敲打着衣物,随着水溅声,淘米水、泥土水、肥皂水迅速地消失地无影无踪,东西被洗得干干净净,别看那时的衣服补了又补,大都还是清清爽爽的,可见大人们有多勤劳!依稀记得我家离李家桥(象牙浦上的一座小小桥)也很近,桥两边都有树木花草,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有些草木掩盖了部分水面,于是显得下面的水很神秘,每当闲暇时,大人小孩都会在那水边转悠,看看找找有什么新发现,当然,收获总是有的,有甲鱼、螃蟹和鱼,可每当洪水过后,总有水蛇出没,弄得我们小孩怕怕的,但也有花开花落 和蜻蜓点水时,我们就会悄悄抓只蜻蜓玩或摘几个月季头,皮撕了吃,嫩嫩的,有点甜,感觉好好的,这些都是我们儿时往事 ,苦中带乐,别有一番滋味呢!如今,棉纺厂没了,酒厂没了,象牙浦没了,只有我们对它们的深深惋惜了…

家住富春街,酒香不怕巷子深,诱人的酒香,杯杯开怀 ,品过、尝过,曾经不知醉了几度人,也让人品尝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于是很多人依赖于它,酒便是必不可少的了!富阳酒厂就座落在富春街边,厂很大,厂子中间地底下是象牙浦通往富春江的水路,两边住着几户人家,凭着天时地利人和,酒厂的生意门庭若市,酒的品种繁多,有黄酒,有白酒,黄酒由米做的;白酒有蕃薯做的酒(每逢蕃薯收成时,十里八乡的农民,起个早 ,推着装满几麻袋蕃薯的独轮车,带着干粮,排队卖蕃薯给酒厂,人多时,队伍排到富春街好几百米远,接着又排队买蕃薯酒槽水,远的几乎要摸黑到家,因为酒糟水是上好的猪饲料,能长膘 ,可谓一举两得);有金钢刺做的酒(那是山里人跋山涉水挖来的,外形像小型芋艿,带刺又坚硬,脚踏着有点痛,可做的酒很受欢迎);有麻栗果做的酒(麻栗果有圆的,有长的);有蜜枣做的酒;还有一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可都是真材实料,酒香四溢,药用价值高,口感非常好,少喝对身体更好!所以大家买酒都买富阳酒厂的,当时酒是批发给供销社和街上国营商店的, 酒是装在坛子里的,打酒是用提子从坛子里提出来的,1 两2两半斤都可买,黄酒3角3,白酒5、6角一斤不等,都会用玻璃瓶来打酒的,因为生活拮据 ,一般人都舍不得喝多的,有的甚至以闻酒识酒过酒瘾。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里,除了有好酒,酒厂也是附近小孩的娱乐场所,它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酒厂有个仓库 ,一边用蒸汽吊酒,一边堆放着做酒用的粮食、麻栗果和蜜枣,每天晚上,借着灯光 ,周围的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会合在这里,有的拿着家里的几个土鸡蛋,把它捂在热乎乎的酒槽里,等熟了再吃,据说可治头痛病;有的在十来米高的谷堆里卫兵抓强盗、捉迷藏;有的在黑暗中找麻栗果,捡回家用炭火煨,有点涩苦又有点香,也算是好东西了;更重要的是大家偷偷摸摸在大麻袋口子里挖蜜枣,很甜很甜,好吃极了。酒厂有锅炉,还做了个浴室,远近闻名,每当过年前,十里之外的人也纷纷赶来排队洗澡,回家舒舒服服过大年;因为有锅炉,固然就有焦炭,每天放学后,我就会拎着篮子去捡焦炭,只要一车焦炭出来,不管烫不烫,气味重不重,大家一拥而上抢焦炭,为的是给家里省点柴火钱。因为住在酒厂旁,每天叮叮咚咚的䃼坛声和哗哗地洗坛声不绝于耳,工人们以娴熟麻利地动作,把一个个空坛子错落有致地排列整齐,堆积如山,不远处来来往往的车辆穿梭在各个酒车间,都满载而归,它们也承载着工人们的高超技艺。后来酒厂拆了,师傅也没了,也许有的好酒的技术己失传了,可惜啊!我想,不是酒不好,洽到好处就是好!酒能麻醉尘世间的迷茫,也让人清醒地领悟真正的自己。酒厂不在了,酒还是有的…

家住富春街,我很庆幸从小就住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富春街,如果时光能倒转,那眼前的情景历历在目。每当夏初,是油菜籽成熟的季节,各地的农民纷纷或挑或背上菜籽来街边油厂(富阳棉纺织厂对面)按序排队换油,饱满圆润的菜籽换的比例高点,瘪的次之,再付加工费,在厂里这边人来人往,那边榨油机己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了,随着机器的运转,亮晶晶的油缓缓地流岀来,飘出了菜籽油的醇香,也在空气中萦绕着,刺激着每个人的味蕾,似云似雾又似风,至今还回味着麦塔饼点上菜籽油的味道,美味、香!小时候的年味很足,但物质很匮乏,每逢过年,我们农民除了在生产队分些年货回来,其余都得自产自销(消化),于是每家每户都会提着毛豆来街上豆制品厂换豆制品,天很冷,有的人前一天就来街上寄宿在亲戚朋友家,先去店铺前摆个篮子或小凳什么的做个数,等第二天再起个早去排队,有的人干脆街头就地排队露宿,等天亮开门,队伍很长,大家有说有笑,秩序很好,开门后同样打折付钱,一边有人换了走了,又有人来换了,陆陆续续地一批又一批;另一边则是居民用豆制品票在排队买豆制品,大家都为的是过年能烧出好菜来,比如油豆腐烧肉、八宝菜等,味道好极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像现如今,在网上、在超市、在农贸市场应有尽有,随便就能买到,就连面粉、面条都要用小麦到面粉厂来换的,换回去的面粉巧妇们就能做各种好吃的面食,麦塔饼、烧饼、麦疙瘩各尽所能,好像一般人家从不做包子的,能吃上面食已是有口福了!相比于现在琳琅满目的工艺品,那么以前富春街的竹制品厂编织的竹篮、篾席以及各类竹器,也毫无逊色,好师傅有着高超的手工技艺,要求之高是现代人有过之而不及之势,他们所编织的产品经久耐用,图案美仑美奂,这些好东西,因年久老化,也随之消失了。时光抹去了我们那一代人的是是非非,如今静静地想想,从眼前走过、路过的故事,是苦是甜都尝过,愿今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家住富春街,儿时的富春街包罗万象,宜商宜居宜办厂,可谓集产销、驻足交流一条街。记得每当粮食收成时,爸爸就将装满稻谷的麻袋装上双轮车,让我帮忙推着车到富春街边粮油收购部,排队缴任务粮、加价粮,这里的工作人员则马不停蹄地在认真核查各家的粮食情况,他们用一根半米多长略凹的竹签,插进谷袋子中间,取点谷子出来,凭着经验看成色、干燥度、饱满度,还要求用大风车把谷子再风扇一边,缴的任务粮价很低,不过国家会补贴粮票 、化肥之类的生产资料,加价粮价要高些,没补偿的,虽然很折腾,但内心却是喜悦的,那是粮食缴完后,有了点现钱,爸爸总让我帮他去买包烟,当然也少不了我的劳务费喽!走出粮食收购部的这仓库那仓库,沿街边走,两边是居民房,有一家开理发店,有两家开裁缝店,也有住户门口坐有闲聊的老人们,各是自家各施期用,每逢过年前,要数老裁缝最忙碌了,几乎家家户户要请裁缝师傅到家里给一家老小做点新衣服,这是要排队做的,轮流到哪家哪家就供饭做衣,师傅则力所能及的既要节约用布料,又要做的合身漂亮,这样的师傅最招人喜欢。裁缝店旁边的粮油门市部是要用凭粮票买米的,对面就是酱油厂,不见其名,只闻味道就知到了哪了,大厂房内一大缸一大缸的豆子、麦子被盖着竹编,有发酵的,不发酵的,经过时间的沉淀,不时发出阵阵酱香味,再经过车间的加工处理,成了醇厚浓郁的酱油,酱油厂还加工各种腐乳、酱瓜、罗卜干之类的酱制品,口味极佳,更是下饭的好菜呢!这些产品都会在旁边的酱油厂门市部卖,每每来买酱油,看到营业员娴熟的把酱油用竹提子,一提一提精准到位、滴水不漏地倒入小口子的盐水瓶里,真是佩服…不远处传来阵阵叫好声,那不是恩波茶室的说书人正有声有色、手舞足蹈地讲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吗?茶室不大,坐无虚席,有人泡茶续茶,也许这是娱乐中老年人的最佳场所 了 ,它旁边有一家小小副食品店,店虽小,东西却不少,什么西湖、利群、大前门的香烟都得凭票供应,白糖、盐也是,我们小孩只要有几分钱,就会来这里买1分钱两颗糖或两颗橄榄,5分钱一只糖雪并或一筒合桃酥,美美哒吃到嘴里,能甜蜜好一阵子呢!虽然那时条件有些苦,但大人小孩也能安逸的生活,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 ⋯

家住富春街,“卖菜喽,卖菜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伴随着喧闹声,那个吆喝的人也许就是小时候的我,在恩波桥上,时而坐在桥墩上 ;时而跟着大人们讨价还价;时而麻利地称着小菜…。而在恩波桥下,一艘艘小渔船,在碧波荡漾里,悠哉悠哉地从富春江驶进苋浦码头,船上活蹦乱跳的江鲜,将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再看恩波桥两边的石缝中,垂挂着长满红彤彤枸杞的枝条,随风飘逸着,让人爱不释手。这恩波桥可是由青石板组成的拱形桥,青石做的柱子坚而不摧,青石板铺成的桥面光而亮,桥中央有一块正方形的石板,据讲有一个传说,依稀记得如果你是吉星高照的人,大石板上站一站,将会给你带来好运!不知是真是假,每次去恩波桥,我都会走一走!这古老而有独具风韵的恩波桥,既经历过它的沧桑,又品味着它的繁盛,而我更惊叹它的坚如磐石,它正守候着我们满满的回忆,当欣赏它的人变了又变,它还是它 ,依旧是往昔的恩波桥!

十一

家住富春街,我记忆忆中恩波桥西南面的龙王滩,是个船埠头,有传说中的龙王庙,庙没见过,就是有间房子,能让渔民、船工们祈福的地方,更是人们聚会、喝茶、洽谈生意的好地方 ,看起来甚是热闹!因为那时交通太不发达,运货以水路为主,富春江是上下游运输的重要交通要道,每天有各类船只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富春江上运货。龙王滩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各种渔船、商船挡风遮雨的港湾,天天都有来来往往、大大小小的船只数无胜数 ,用竹尖头当锚,只要把它直插到水底,就可以靠岸停泊,凭借着地理优势,这里就是装货、卸货的调杆码头了,船上的粮食、沙石、农副产品等物资都用调机从船上调上调下,辛苦的劳动者整天忙忙碌碌地沿着斜坡把一车车地物资运上来,运下去,很多物资也从上游通过这里往大运河运向杭城、上海,甚至更远。很多渔民也通过这里把鲜活的富春江鱼虾从船上捞上来,拿到市场上卖,以渔为生。龙王滩的中间有座农丰桥,顾名思义吧!它坐落在象牙浦通往富春江差几十米的口子上,是青石板与青石条铺成的,可惜因拆迁桥己荡然无存。听大人讲龙王滩的另一边,有户远近闻名的沈姓家庭,曾在这里以打船蓬为生,是用竹、粽子力壳打起来了,大小船只都要用船蓬遮雨防晒,因手艺好,生意兴隆,后因国家需要合并为航运公司了。从我记事起,就知道龙王滩船埠头人特别多,船上的人以船解决吃、住、行的问题,这里离街近,生活起居也方便 ,空闲时间女人们上岸上街买柴米油盐、生活用品;男人们上岸听个书看个电影或修理船上的零件;有的小孩会在岸边抓鱼,水清澈见底,时不时地看到石缝中肥而大的沙土鱼,旁若无人似地一顿一顿,不一会就有一大碗可抓,还有的小孩则到修船厂里捡丢弃的铁钉,捡来后换糖吃,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码头上的繁忙景象随着陆路交通的方便,渐渐消失了,人们也在记忆中淡忘了曾经的…

作者介绍:

何小红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富阳人,喝着富春江的水在富春老街长大,酷爱写作。《家住富春街》是她对富春老街的回忆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散原创 • 梅雨墨香】浦仲诚作品 | 万春山与大山寺
诗洲歌水富春江
从国画里走出的小县城 古村老街去1w次都不腻|富阳竹纸|富春山居图|富阳
行走丨七里泷
常熟记忆之一百:谁解其中意?黄大痴,不痴可不行
艺术大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