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卷首信《致奶奶》 ——重读《郁达夫全集》书信卷札记(2)

卷首信《致奶奶》

重读《郁达夫全集》书信卷札记(2)

蒋增福

将《致奶奶》的信编排在“书信卷”的卷首是有道理的。她是郁家的健在长辈,老太君;黎元洪褒奖婆媳守节匾额的落款,奶奶则居首;较之严厉的母亲,孙辈们更倾向慈祥的祖母等。郁达夫留学日本时,思念最多的便是这位老祖母。但奶奶不识字,给她写信要靠别人读给她听,想要写封回信也得靠别人代笔。所以《致奶奶》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几乎全是富阳的“土话”:

奶奶:长久勿见面了。想想看,实在是想归来。因为夏天路上勿好走,并且回来了之后,又要到日本来!恐怕到了那时候,奶奶又要心酸,所以不回来了。奶奶无钱使用,我也知道,但是我在日本,寄钱又寄不来,并且我也没有多少钱好寄与奶奶。

我虽为奶奶伤心,然而也不能为奶奶出力。

今年大哥似乎要想回家,到了大哥将要回家的时候,我教大哥私下交付五十块钱与奶奶就是了。奶奶顶好勿要管母亲的事体,随她去说长也好,说短也好,总教装聋装哑,勿去听她就是。

信后有《注》:此信选自《郁达夫风雨说》,信并不完整,写信年月不详,故编入一九一四年作为卷头函。

30多年前,笔者最初读到的“郁信”,便是天民兄“风雨说”中的这封《致奶奶》。并且受此影响和启发,开始了对纸质书信的保存和积累。1993年编注出版的《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中,也把此信引进了写祖母的《吾生唯盼子孙贤》一文里。2016年8月,我将郁氏后裔数十年间写给我的书信,结集于《郁风及其家人书信》。此举则让我又有了新发现,即她的母亲陈碧岑,将达夫寄自日本的九封家书保存40多年后捐给了北京图书馆。馆方则翻拍了一套照片回赠作为留念。直到去世前几个月才交给了郁风。这些信让她得出郁达夫的文学生涯“以诗开始、以诗告终”的结论;这九封信写于她三叔十八岁至二十四岁,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的气质、爱好、才华,以及对家乡祖国的思念、烦闷、苦恼、思想矛盾……这又让我觉得纸质书信的 价值,并于2017年又续做了《见字如晤》文坛师友书信集。

岁月易人。当年采写老祖母的文章也非易事,我和郁嘉玲去过她的娘家许多次,幸好她的侄儿戴福年,虽然年事已高,但因在创造社做过小伙计,思维敏捷,记性特好,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史料。

戴氏的出生地距富阳县城以东10余公里的鸡笼山(又名华盖山、赤松山,相传是仙人赤松子升天的地方)。这里山水俱佳,元代大画家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大岭山图》均取材于这一带,距黄公望隐居地筲箕泉、庙山垆仅一条山垅之隔。

当时村里老人大多对这位“街上姑婆”知之甚少,唯戴福年讲得头头是道。其中有三件事印象尤为深刻。

一是民国初年,黎元洪任临时大总统,因郁門婆媳戴氏和陆氏两代守寡奖掖子孙而亲笔题辞赐以匾额。这匾一式两块,一块订挂在富阳鹳山松筠别墅;另一块则由达夫大哥郁华(曼陀)亲自护送,抬到祠堂,挂在中厅第三根梁柱上,这小山村曾为此举行仪式,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热闹过一番。以后成为戴氏宗祠的荣耀。

二是郁老夫人戴氏谢世,是郁达夫坐着风凉轿子(亦叫兜子)亲自到戴家发讣闻的(富阳人称报丧,也叫报死讯)。时在农历端午前后,达夫在戴家祠堂前下轿,身着长衫,腰系丝带,脚穿布鞋;当时达夫一到,村里人都围拢来,互相传闻说是“街上姑婆发财了”!

三是说这位郁老夫人归葬在城东北十多里的黄梅庵(今高桥谢墓村),那里是北宋文坛的谢涛父子的墓地。戴福年曾去扫过墓。这坟冢直到“文革”才被毁掉,凿成金钱眼的许多青石板被挖去修了水库。

戴氏初到郁家时,境况还是相当好的,家有祖产,丈夫郁圣山是县城有名的中医师,收入较丰。然而好景不长,郁圣山早故,戴氏31岁就守了寡。她自怨命苦,开始吃斋念佛,把6岁的儿子拉扯大,又读书成婚,历尽了忍让的大半生。

老祖母向无嗜好,但有洁癖。她的布衣布裙,为她洗净了还得自己重来;每次去庵堂庙宇唸佛,一身上下即使有了补丁的衣裙,也要干干净净,裙褶挺显,而且每次必须用两面镜子,照了又照才出门。在她嘴里从来不讲脏了牙齿的话。一次达夫与大哥从日本回来,陪侍在祖母床头,坐谈到了深夜。第二天早晨,老祖母双颊绯红地悄悄告诉孙媳妇孙荃:“昨夜孙子坐得介长久,害得我内急实在急煞,差点儿憋不住了!”把孙媳妇笑得个前仰后合。

郁达夫除了用纯白话给奶奶写信,也常思念母亲。但母亲识字不多,不会亲笔写信,竟想出了要见到母亲亲笔写信的绝妙办法,按1914年与达夫一道考入“帝大”的钱潮回忆:

身在异国他乡。我们都很想念家人。特别是达夫,三天两头就给母亲或长兄写信。有一次我发现他母亲的来信是用英文写的,十分诧异!达夫对我说,他母亲根本不认识英文,中文也识得很少,为能经常通信,我教她用英文字母拼成富阳话,因为英文仅二十六个字母,比较容易和记住,这是一个出人意外的好办法。我大为惊叹,达夫的聪明,由此可见一斑。

而郁母的聪明,更令人称赞。

作者介绍

蒋增福,1934年生,浙江富阳人,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工作,任富阳县文教科(局)科员,主要从事城乡扫盲工作,后参与《富阳县志》编撰,又为县委党校秘书,80年代初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后迁任政协常委兼秘书长,又迁任文联主席,1995年退休,任富阳市文联名誉主席、郁达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80年代后从事乡邑文史调查和郁达夫研究,曾参与采写编撰《富阳风貌》《富阳文史资料》《100个富阳人》等系列丛书,并倡办地方文艺刊物《富春江》和《郁达夫研究通讯》。30余年笔耕不缀,出版专著《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鹳山魂》《富春闻见录》《走近三国》《富春文集》等;主编或参与编撰《郁达夫手迹》《众说郁达夫》《抗战中的郁达夫》《历代诗人咏富阳》《富春江今古散文选》《富春江畔话三国》《见字如晤——文坛师友书信集》等,多次获杭州市优秀作家奖,“五个一工程奖”,郁达夫文艺奖。

【冬令营】景宁畲族山区变形计冬令营,磨砺中成长自己!
文学院春季写作 |数学 | 编程 | 演讲与口才招生简章
抢报 || 超凡教育寒假/春季初高中精品小班及VIP课程
(点击标题查看详情)

排版|盛玉峰156581129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郁达夫故居随想
富春江畔郁达夫故居
推介中国名著《沉沦》
沈守祥│郁达夫与王映霞的离合悲欢
在《东南日报》寻找郁达夫
郁达夫游记散文的江南情韵(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