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喻国斌 || 一双草鞋,亲近大地和泥土

一双草鞋,亲近大地和泥土

A pair of straw shoes, close to the earth and soil

喻国斌

一些物件总是喜欢在传说里款款而来,草鞋也不例外。相传在遥远的远古时候,有一个穷老汉,一年四季靠砍柴维持生计,由于他每日赤脚上山,双脚总是被扎得鲜血淋淋的,于是,他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采集山上嫩毛竹的壳(富阳人叫笠壳)做鞋。开始的时候,他用整张笋壳来包脚,但这样很容易磨散折断,走起路来还很不方便。后来通过慢慢改进,最终把笠壳撕成一条一条的,编织成有底有帮有面的鞋子。之后,另外有人采取一样的方法,用稻草编织成了鞋子。

就这样,“草鞋”便广泛流传开了,成了穷苦人家或出行或劳作的必备物资。

如今,大凡有点上年纪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山区的老人,都能回忆起年轻时“晴天上山喇松毛,落雨屋里编草鞋”的流年岁月。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富阳山区的村民,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大多会穿着家里人自己动手编织的草鞋砍柴、干农活,既经济又实用。

然而,和许多民间的传统手艺一样,由于需求的缺乏,我们这里草鞋的编织手艺已经不见了踪影。对此,双溪山里庄家村80多岁的庄庆娣老人发出了感慨:难道这门手艺真的要就此失传了?

请听庄庆娣老人的讲述——

我们这里把草鞋叫“cā”,做草鞋的木架子叫“cā床”

你今天算是找对人了,这里附近上下三村,朱家门、兆吉、庄家坞,草鞋床几乎看不见了,要么烂掉了,要么当柴烧掉了,要么搬新屋时抛掉了,因为早就没人穿草鞋了。

我家的草鞋床之所以还在,也是无意中瞎打瞎撞留下的,虽然我已随儿子搬到了新家,但我家的老台门还在,还能够堆放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草鞋床就这样保管了下来。

当然,这东西早就不用它了,但今天我可以装装样子,告诉你草鞋是怎样做的。

尽管我们这里几百年前的老辈就在做草鞋了,但谁也不知道草鞋床为什么叫“床”而不像织布机什么的叫“机”。你看到了,这所谓的草鞋床大约一米长、半米宽、半来米高,结构很简单,木料制作,四根木头组成一个框,中间是空的,好像一张小方桌少了桌面,人坐在里面就可以编织草鞋了。当然,这东西还有几个主要的配件,在“床头”的地方,中间两个特别长,三寸多高,我们叫“耳朵”,两边各三个大概只有两寸高。搬动草鞋床是很方便的,人站在中间,双手一提,床就能随意移动,好像船在水中游一样。

我们年轻的时候,碰到下雨天或生产队没有派活,就在家里编草鞋,人在草鞋床中间一坐,用稻草绳一头绑在自己腰上,一头套在“耳朵”上,就开始了。

编草鞋是手上功夫,嘴里很空,我们台门屋里有好几户人家,几个“老娘们”就家长里短说个不停,“三个女人一台戏”啊,有时说着说着,庄家嫂程家婶就不知不觉吵了起来,旁人劝都劝不住。不过,第二天大家再次聚在一起编草鞋时,她们又和好如初了,旁人就说她们是“狗脸亲家公”。

那时候,编草鞋的场所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很多小孩子总喜欢用稻草或笠壳编一条绳子,在一旁跳着,玩着,追着。

还有,我们这里把草鞋叫做cā(嚓),这个木架子叫cā床,也就是“草鞋床”,又简单又好听吧。

编草鞋的过程很轻松,像上台唱戏一样

编草鞋的工具包括草鞋床、草鞋腰,原材料包括笋壳、稻草,在编织之前,还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浸笋壳和选稻草。

笋壳必须在水里浸一下,这样它才会有韧性不会折断,而选稻草更是有讲究的,听老人说,晚稻的稻草比早稻的稻草好,又长又结实,最适合编草鞋,而早稻的稻草偏嫩,易断不牢固。所以,我一向认为我们这里的草鞋是最好的,笋壳和晚稻草夹杂在一起,牢靠。

还有,收割好的稻草,不能马上用于编草鞋,还要进行下一道工序,捶稻草。就是将稻草捆成枕头的模样,放在水里浸透,再找一块平整的大石块,将浸透的稻草放在上面,用洗衣服的“狼头”(木锤子)敲打,敲打时讲究力道均匀,要拿捏到位。不然,生的地方生,熟的地方熟。草不打透,草绳难搓,草鞋难打,就算编出来的草鞋也不柔软结实。在从前,有些人把稻草铺在床上,睡上一段时间,稻草自然就变得平整、绵软有韧性了,而笋壳的韧性本来就很好,所以我们这里的草鞋原料要么全部是笋壳,要么相互参杂。

原材料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编织了,我现在做个样子给你看看。我坐在草鞋床上,腰上和草鞋床之间,要连着一根绳子,搭成“编织架”,然后抽出几根笋壳丝,先开始编“草鞋鼻”,就是鞋子的头部,成形后抽出笋壳丝,一根接一根地编织着。

要把草鞋编织得整齐漂亮,关键是腰间的这个绳子,一定要一直拉紧,否则编出来的草鞋容易松散不整齐。你看看,草鞋的雏形是不是渐渐显现出来了?

总之,编草鞋的过程很轻松,像上台唱戏一样。

那时做草鞋主要是给家里男劳力上山穿的,不会打滑

那时节因为农村条件不好,买不起鞋,所以家家户户只好编草鞋了,当时我们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编草鞋,有的人家还几十双几十双地存放着,以便随时拿来用,草鞋床更是随处可见。

我十多岁就跟着家里人学习草鞋的编织手艺了,虽然当时好像是玩玩的样子。我母亲曾告诉过我,这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是传家的手艺,不能丢。其实,现在想想,老祖宗还是没想到啊,如今的日子会这么好,根本不用穿草鞋了。

至于编草鞋的手艺有多久的历史,母亲没有告诉过我,但我有时猜想,从草鞋诞生的时候,我们这里就有了吧。

我那时编的草鞋,主要是给家里的男劳力上山穿的,它有一个长处比现在的胶鞋好多了,就是不会打滑,我建议你们年轻人爬山锻炼身体时,不妨弄双草鞋穿穿。

当然,那时我做的草鞋也会卖给村里人,一分两分的价钱,或者是一捆柴。

现在,谁还要呢?

相关链接——

草鞋以稻草编就,是稻作文化的产物(当然,盛产毛竹的山区用笋壳编织),草鞋的制作很简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脚头用草绳扭结,脚跟连底兜起后用草绳套住打结即成。此鞋价廉物美、走路轻快,上山下地日常劳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弃之,故又名"不惜"、"不借",一日一双,日日更新。据传,草鞋始于夏朝,至春秋战国,王公贵族也时兴穿此鞋。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草鞋去见魏王。东汉后,王孙贵族不再穿用,草鞋沦为粗俗之物,为老百姓专用。在上世纪中后期的农村,农民上山砍柴、下地干活,草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在山坡上、泥田里具有防滑、护脚、御寒的作用。而今,即使在偏远的山区,草鞋也鲜少看见,在城镇,更难觅其踪迹。

“穿草鞋的脚,亲近大地和泥土,是人与自然最后告别时,温暖的一握。”——这应该是一位诗人的感慨吧。

那么,我们难道忍心让草鞋远离我们的视线么?


近期文章

青  石 || 全部——感谢母亲

蔡乐群 || 大源老街琐忆

喻国斌 || 汪根凤的戏曲人生

原创文章赞赏将归于原作者

撰文|喻国斌

编辑|如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乡悠悠稻草香
草鞋?时尚鞋!
乡村记忆︱打草鞋
平原上的稻草
女兵故事~草鞋
草上光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