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万山讲伤寒论16-17讲

16

我们把这9条原文,每一条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我们写在这里的,咽、淋、 疮、衄、血、汗、寒,剩下的两 条,我们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尺脉迟和尺脉微。这里所说的,是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这里所说的是淋家不可发汗,是疮家,是衄家,这里说的是亡血家,是汗家,自汗或者盗汗的人,这里所说的是胃中寒,中阳不足,这里所说的 尺脉迟提示了阴血不足,而尺脉微提示了阳气不足。

9条原文提示了从正气的角度来说,是阴、阳、气、血俱不足,从邪气的角度来讲,或者是湿热,或者是毒热,或者是阴虚而热盛,虚热内盛的都应该慎用严格的说是禁用麻黄汤慎用或者禁用辛温发汗。因为辛味的药耗散人体的津液。温性的药都容易助里热,另外辛温发汗以后,汗出伤阳损液,容易损害人体的正气,所以有这两大类的情况,都应当禁用或者慎用辛温发汗。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是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证候。这个证候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因为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邪入阳明经表之后,很容易循经入里化热,出现阳明热证,出现阳明实证

伤寒兼证:

第一个方证,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的药物组成,它有葛根,有麻黄,有桂枝,接着往下看怎么没有杏仁啊,麻黄汤有杏仁啊,它却有生姜、甘草,更有意思的是它有芍药,还有大枣,这不是桂枝汤为底方吗?又加了一味葛根,是桂枝加葛根汤,但毕竟是寒邪在表,所以必须用麻黄。它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所组成的,而不是麻黄汤加葛根。这样就使我们深入思考这样的一个病证,仲景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而用桂枝汤加葛根,再加麻黄呢?这是因为凡是经脉痉挛的证候,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因此是在治疗这类病证的时候,在用药上一定要防止它伤津液,而麻黄汤是一张纯辛温的容易耗散阴液的一张方子,所以仲景不用它作底方,而用了养正力大,发汗力弱,又有养血护营功能的桂枝汤作底方。

葛根这个药,是一个疏通经脉很好的药。

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我们讲麻黄汤的时候,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已经把太阳和阳明合病是怎么回事讲清楚了,所以这一条我们一看就知道,太阳与阳明 合病,太阳病是太阳风寒表证,阳明病是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的阳明经表证,二阳的经表同时受寒,现在出现了必自下利,必自下利是怎么回事?是寒邪直入胃肠吗 ?如果是寒邪直入胃肠,我们就应当用理中汤这类的温中散寒止泻的药来治疗了,实际上这不是寒邪直入胃肠,而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的表现。对这种里气失常,我们遇到了多次。前面我们遇到的桂枝汤适应证的干呕,麻黄汤适应证的呕逆,还有不大便,头痛有热,如果小便清长的,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有不大便,里气升降失常的表现,可以有干呕,可以有呕逆,可以有不大便,可以有下利。所以这个必自下利这个阳明病,显然不是阳明里实,这个时候怎么办?自下利是阳明里气升降失调的表现,它提示了什么问题呢,提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于表,占据了优势,因此也就提示了阳明表证,阳明经表证偏重。这段话大家再琢磨琢磨,太阳阳明合病兼有喘而胸满的,肺气不利,提示了太阳表邪偏重。太阳阳明合病,合并有自下利的,提示了胃肠里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经表邪气偏重,所以这时候不再用麻黄汤,而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这个药,本身就是一个走阳明经的药,用葛根汤来治疗。

33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这个但呕里气升降失调,里气上逆的就是呕,里气下降的就是利,或者利或者呕,病机都是一样的,都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这时候用葛根汤解二阳经表之邪,加半夏,兼以和胃降逆止呕。为 什么下利的不加药,有呕吐的要加一个半夏?当然原方里还有一个生姜。这是因为葛根也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二阳经表受邪,里气升降紊乱出现自下利的,直接用葛根汤,不用加药。不下利,但呕者,那是胃气的上逆比较明显,方子里原有生姜,再加半夏,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

要注意几个方证之间的雷同。

首先是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之间的相似的地方,都有项背强几几,都有恶风寒,只不过一个是有汗的,我们用桂枝加葛根汤;一个是无汗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疗。这是注意这两个方子的鉴别。第二个要注意的是,葛根汤治疗二阳合病和麻黄汤治疗二阳合病之间的区别。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用麻黄汤;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用葛根汤。所以我们不能把葛根汤看作是麻黄汤的加减方,我们只能说是伤寒兼证。伤寒兼证的第一个方证,是葛根汤证和葛根加半夏汤证。

 

第二个方证,大青龙汤证。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这里的厥逆就是指手足厥冷,《伤寒论》中的厥逆,作为一种症状,就是指手脚发凉,手足厥冷。这里的筋惕肉瞤,惕是动的意思,瞤也是动的意思,筋惕肉瞤,全身肌肉的不自主的跳动 此为逆也,逆者,错也,误也。你看这条有两个逆,前面的厥逆是手脚发凉,后面的此为逆也,逆是错的意思,误的意思。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我们为什么把这两条联合起来看呢,就是这两条的开头,太阳中风, 脉浮紧,中风应当浮缓吗,它却是脉浮紧,39 条原文的开头,伤寒脉浮缓伤寒应当脉浮紧,它却是脉浮缓。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刘老师是这么说的,说第 38 条太阳中风,你把这中风看成是伤寒的互词。中风是伤寒,伤寒是中风,这就是互词,你就把它看成是伤寒就行了,重点是看它的症状表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所以它就是伤寒。下面一个最关键的症状,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是寒邪闭表的特征,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所以不汗出而烦躁的,因为不汗出才导致了阳气内郁,阳郁的结果,郁而化热,郁热扰心,才出现了烦躁。所以,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汗出而烦躁 这个热在什么地方?如果热在胃的话会出现口渴,现在它没有提口渴的事情, 热不在胃;热在肺的话它会出现喘,现在没有出现咳喘,所以热不在肺。应该说热弥散在体内,还没有固定到一个脏器。如果说影响了脏器的话,主要是郁热扰心,所以热弥散在体内。所以不汗出而烦躁,阳气郁在体内化热,热邪弥散周身,所以治疗这种热只能是发汗,用大青龙汤来治疗。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麻黄用了六两,是麻黄汤中麻黄剂量的一倍。因为这个证候,寒邪闭郁比较严重,不重用麻黄就不足以开表发汗,所以要重用麻黄。可是在里已经有了里热,所以要加石膏。这个方子的特点就是重用麻黄,启闭发汗;轻用石膏,兼清里热,这是它的特点,治疗不汗出而烦躁。

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本证,是阳郁化热,郁热扰心,因烦而躁。因为他心烦才肢体躁动,而这种情况是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人体出现的这种躁动不宁而不自知。问他为什么这么躁动,他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心烦,就是一种躁动。所以后人说,阴盛则躁,阳胜则烦,这里的阴和阳都是指的邪气,阳盛,阳热盛就烦。大青龙汤就是这样,阳热内盛,郁热扰心 ,因烦而躁。阴盛则躁是阳气衰亡了,阴寒邪气盛了,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时候,出现了这种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必须鉴别清楚。大青龙汤适应证这条就提示了鉴别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 量最强的一张方子,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一定要得汗后止服,如果说出了一次汗,发现烧退了一点,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呢,又出现了发热、烦躁,即使这样,你也不要再用。如果再用,就会有不良的后果。

17

38 条的后半条,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脉微,微我们已经提到了,微者,薄也。因为阳气虚,鼓动无力,脉搏搏动的幅度很弱,幅度很小,所以摸起来脉非常薄,就是我们上次提到的,轻轻摸的时候摸不到,稍稍的用力一按,把血管摁瘪了,它没有力量搏动,还是摸不着,所以这种微脉,在浮和沉之间仔细去琢磨,能够微微的摸到一点搏动。古人说微者,薄也。脉既微且弱,是真阳虚衰。汗出是阳不摄阴,阳气不能摄阴,恶风、怕冷,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这样的一组证候,为什么还要和大青龙汤的适应证的不汗出而烦躁相区别,那不是有天壤之别吗?怎么会误用大青龙汤呢? 问题是,肾阳虚衰的证候,阴寒必内胜,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会有躁烦,这叫阳虚则躁烦,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人,很容易和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不汗出而烦躁的证候相混淆。我们上次说过,真阳虚衰,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但是争而不胜,在这种情 况下,他就表现了肢体躁动不宁,不是因为心烦而躁动,而是机体的一种阳气和阴寒争而不胜的病理反应,这种躁动和阳盛的烦躁,在临床表面现象上相类似,所以在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条文里头,要和阳虚的躁动不宁的证候相鉴别,这两个证候可是完全不一样,尽管一个有烦躁, 一个有躁动,如果一个肾阳虚衰的躁动不宁的证候误用了大青龙汤,你想想会是什么结果,就会出汗太多,伤阳耗液,阴阳两伤,肌肉失温失养,那就出现了筋惕肉瞤,出现了四肢厥逆,肌肉跳动。四肢厥逆是真阳进一步虚衰造成的,肌肉跳动是肌肉失去了阴液的濡润,失去了阳气的温养所造成的,此为逆也,这就是非常错误的治疗,这就是38条所要讲的内容。对于39条来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伤寒脉浮是邪在表,脉缓主湿邪,这个缓是中风的那个缓呢还是湿盛的那个缓呢,从后再的症状来看,身不疼,但重,是湿邪重的一种表现。这是湿郁肌表,为什么身重偶尔有轻的时候,这是湿邪欲向里的一种倾向,湿欲向里,体表没有湿了,身重可以减轻,但是湿邪没有持续入里,仍然在肌表,这是一个湿郁肌表的证候。湿郁肌表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发汗为什么要用大青龙汤? 那一定是湿郁肌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有烦躁。不过这个条文里面,没有直接把烦躁点出来,但是他又说了什么呢?无少阴证者,让你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要和少阴病相鉴别,我们刚才说了少阴病有躁烦,少阴真阳虚衰,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可以有躁烦。少阴病有躁烦,这里讲的有湿郁肌表,要和它鉴别的话,言外之意它的适应证应当是有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是湿郁肌表造成的,烦躁是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所造成的。

 

第三个方证,小青龙汤证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是这一条病机所在。伤寒表不解是指的有寒邪闭表,心下有水气是指心下胃脘部平素就有水饮邪气内留。这一条开头两句话,就是基本病机所在,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底下有三个主证,干呕、发热而渴,最后或喘,这是三个主证。干呕是水邪犯胃,胃气上逆所造成的,这是它的第一个主证,里有水邪犯胃,胃气上逆;发热是外有表邪所造成的,这是第二个主证;渴,或喘,是小青龙汤适应证中的最最主要的主证,其病机,是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内外合邪这种话是注家经常说的话,就是内里的邪气和外来的邪气相合,内里是水邪,外来的是寒邪,合起来就是水寒,水寒射肺都是用的传统的注家的语言,水寒射肺就导致肺失宣降而出现了咳喘,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咳喘的病人,怎么判断这个咳喘是水寒射肺、痰热阻肺、邪热壅肺、风寒闭肺?我们常常以观察痰来判断,水寒射肺的咳喘常常是咳、吐大量的白色泡沫痰,吐到痰盂里以后全化成了水,落盂成水,痰吐,落到痰盂里几乎全是水,所以不论是在病房,还是在家里,医生都要观察痰,看他的痰是黄痰还是白痰,如果看到的是半桶水样物,上面有泡沫,看到这样的痰,就可以判断是寒饮射肺,水寒射肺的一种现象。这是从观察痰来说符合这样特征的是水寒射肺,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大量的白色泡沫痰呢?秋燥的咳嗽有时候也吐白色泡沫痰,但秋燥的咳嗽吐的那个白色泡沫痰,量特别少,甚至就是嘴里有点儿白色泡沫,吐不出来,即使能够吐出来,落地就蒸发,吐到痰盂里,一看没了,挥发得很快,那是燥痰,那就是清燥救肺。而吐大量白色泡沫痰,落到痰盂里成了大量水的,这是水寒射肺、寒饮犯肺的一种表现,从望诊的角度来说,这种病人常常可以面部庞肿,特别是眼睑浮肿,脸上虚庞,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水气。老年人咳嗽喘,一遇寒冷就发作,吐大量的白色泡沫痰,一进屋坐下,眼睛肿得就剩下一条缝了,脸上是庞肿的状态,这是水气盛的一种表现。有的病人面色黧黑,就是黑黄黑黄的一种颜色,这属于水色,在五行中颜色是分属于五行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当我们看到这种颜色的时候,提示了这个人体内水邪盛,水气盛,有的人可以看到面部色素增多,脸上一块一块的都是色素,或者叫做色素沉着,我们可以叫做水斑。碰到上述情况的任何一种,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水饮内盛的望诊依据之一。而这种病,遇到寒冷,遇到感冒就发作,我们就可以基本断定这是一个寒饮射肺的病变

这是它的三个主证。由于水饮邪气是变动不居的,水是流的,所以体内有水邪,就随着人体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因此小青龙汤的适应证里除了干呕,发热而喘这三个主证之外,常常因为水邪所到的地方而出现许多或见证。或见证就是有的人可能见到这个症状,有的人可能见到那个症状。或渴这是因为水饮内停,津液不化,不能把水液正常的代谢为津液,所以就津液不足,就有口渴。或利,这是水寒邪气浸渍肠道,就会出现下利。或噎这是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噎是病人的一个自觉症状,感到胸部滞塞不利的一种表现,这是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所致。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这是水邪下流膀胱,导致膀胱气化的失司,膀胱气化的不利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出现了少腹满。这样的一个证候,归纳它的病机就是开关那两句话,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治疗用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散水饮。

小青龙汤这张方子在药物组成上,我们要特别注意,有三个药的联合应用,这三个药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个药联合应用,细辛是散的,五味子是收的,干姜是温化胸中寒饮的。对于肺家有寒饮的咳喘,仲景经常用到它。我们用小青龙汤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药的联合应用,肺本来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宣发是一种散的运动,肃降是一种收和降的运动,肃就是收,和宣是相对应的,在用药上用散的细辛,用收的五味子是为了调整肺的功能,再加上用干姜,温化太阴的寒饮来治本,所以仲景对凡是肺家寒饮的这种咳喘都特别注意用这三个药,这是我们在学经方的时候,应当注意的。小青龙汤这张方子,麻黄、细辛、干姜、 桂枝、半夏同用,应当说辛温燥烈有余,虽然用了芍药、五味子可以敛肺、护营,但是这个方子,不能够常吃,为什么?常吃容易伤阴,容易动血,所以只有在寒饮射肺,咳喘急性发作的时候,才用上2付、3付或者5付,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再用了。但是体内的寒饮之邪不是用了三、四付药以后就没了,咳喘的急性发作缓解了,这种寒饮应当继续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呢,应当继续用苓桂剂来善后,苓桂剂就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要药物的一类方剂,像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这类的方剂。所以在临床上对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作,小青龙汤不能用得太多,不能一开就给病人开14 付。我们临床上有的人,不太注意这个问题,病人吃了,咳喘是好多了,结果出现了鼻衄,这个鼻衄就不是衄解的问题,而是辛温燥烈的药物用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伤阴动血的问题,这是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

太阳病篇一共讲了五个发汗的方子,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五个发汗的方子都有发汗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治法,同中有异。

1、       麻黄汤在发表之中兼有宣肺平喘的功效;

2、       桂枝汤在发汗解表之中兼有养阴敛营的作用;

3、       葛根汤在发表之中兼有升津舒经的效果;

4、       大青龙汤在发表之中兼有清热除烦的作用;适应证是外有表寒,里有郁热,也就是外有寒,里有火;

5、       小青龙汤在发表之中兼有温化水饮的功效。适应证是外有表寒,里有水饮,也就是说,外有寒,里有水。

另外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都以青龙来命名。水和火是相对的,所以大小青龙都以青龙来命名,大青龙汤治疗外有寒里有火,小青龙汤治疗外有寒里有水,水火是相对的。但是用大青龙汤病人必须有寒邪闭表,或者湿郁闭表,必须有表闭,用大青龙汤主要的目的是发汗,没有表闭就不能用大青龙汤;而小青龙汤就不同了,小青龙汤的主要作用是化饮,没有表证也可以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4 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学习摘要
《倪注:伤寒论》
《伤寒论》学习笔记42
倪海厦伤寒论精简版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解读《伤寒论》太阳病篇喘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