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境·画境·意境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人对于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环外之象、韵外之致等的探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共同的精神底蕴和审美价值取向。下引古人对诗境、画境的论述,既关乎艺术意境的本质问题,也可借以加深我们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

 

一、诗境

唐代王昌龄《诗格》把诗之“境”归结为三重,其云: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清代蔡小石《拜石山房词·序》则云:

 

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倾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坂,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

 

二、画境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把绘画也分为三层境界,其云:

 

画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三曰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然又有意有所忽处,如写一树一石,必有草草点染取态处写长景必有意到笔不到,为神气所吞处,是非有心于忽,盖不得不忽也其于佛法相宗所云极迥色极略色之谓也


清代方士庶《天慵庵随笔》则云: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境、画境、禅境——赏画家张林荣江山秋色图的意境
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沽得春光入玉壶,换得道心澄澈 ——张耀明画境寻绎
菖蒲微盆景
中国诗歌意境与生命的安顿及超越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