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学》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  食指;心经与小肠经  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  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  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  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 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 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  六经皮部名称  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    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  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   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 远道作用 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络名称
联络的脏腑
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
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
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入缺盆,上膈
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入缺盆,下至气街中,下膈
起于鼻,入上齿,还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上膈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下膈
夹咽,连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脑络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循喉咙,夹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下膈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下膈,入缺盆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入缺盆,出气街
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夹胃,注肺,上贯膈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脉名
循行分布概况
功能
任脉
腹、胸、颏下正中
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
腰、背、头面正中
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
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阴维脉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 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类别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三阴经
手太阴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经
心病
手三阳经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足三阳经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足太阴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经
肝病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寸
量法
说明
头  面 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而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肋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相当于14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中(zhōng)府(fǔ)
肺之募穴
在胸前臂的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尺(chǐ)泽(zé)
合穴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孔(kǒng)最(zuì)
郄穴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列(liè)缺(quē)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向上斜刺0.5-0.8寸
经渠
经穴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咽喉肿痛;③手腕痛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tài)渊(yuān)
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鱼(yú)际(jì)
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少(shǎo)商(shāng)
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表2  手阳明大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商(shāng)阳(yáng)
井穴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间
荥穴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    ②热病
直刺0.2~0.3寸
三间
输穴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①     咽喉肿痛、齿痛、目痛;
②     热病
③     手背肿痛
直刺0.5~0.8寸
合(hé)谷(gǔ)
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阳溪
经穴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直刺0.5~0.8寸
偏(piān)历(lì)
络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①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胀满;④水肿
直刺或斜刺0.5-0.8寸
温溜
郄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②肠鸣腹痛  ③肩背酸痛
直刺0.5~1.0寸
手三里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 ②腹痛、腹泻 ③齿痛颊肿
直刺0.8~1.2寸
曲(qǔ)池(chí)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隐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直刺0.5-1寸
臂臑
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①肩臂麻痛、瘰疬
②目疾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jiān)髃(yú)
在肩部,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隐疹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迎(yíng)香(xiāng)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3  足阳明胃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承(chéng)泣(qì)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①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四白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①目赤肿痛②面痛口呙③头痛眩晕
直刺0.3-0.5寸;或沿头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地(dì)仓(cāng)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颊(jiá)车(chē)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处,按之凹陷处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下(xià)关(guān)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头(tóu)维(wéi)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平刺0.5-1寸
梁(liáng)门(mén)
在上腹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天(tiān)枢(shū)
大肠之墓穴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直刺1-1.5寸
归来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腹痛、疝气 ②闭经、月经不调
直刺1-1.5寸
伏兔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底上6寸
①腰膝冷痛,下肢痿痹 ②疝气
直刺1.0-2.0寸
梁(liáng)丘(qiū)
郄穴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①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②乳痈、乳痛等乳疾
直刺1-1.2寸
犊(dú)鼻(bí)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向后内斜刺0.5-1寸
足(zú)三(sān)里(lǐ)
合穴
胃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上(shàng)巨(jù)虚(xū)
大肠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
直刺1-2寸
条(tiáo)口(kǒu)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直刺1-1.5寸
下巨虚
小肠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①小腹痛,腰脊痛②泄泻,痢疾    ③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丰(fēng)隆(lóng)
络穴
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处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直刺1-1.5寸
解(jiě)溪(xī)
经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①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②头痛,眩晕;③癫狂;④腹胀,便秘
直刺0.5-1寸
冲阳
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①胃痛,腹胀 ②口呙,面肿,齿痛③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陷谷
输穴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①目赤肿痛 ②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直刺0.3~0.5寸
内(nèi)庭(tíng)
荥穴
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厉(lì)兑(duì)
井穴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①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②热病;③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浅刺0.1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4  足太阴脾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隐(yǐn)白(bái)
井穴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满,暴泻
浅刺0.1寸
大都
荥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腹胀、胃痛、便秘、泄泻 ②热病无汗
直刺0.3-0.5寸
太(tài)白(bái)
输穴;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②体重节痛
直刺0.5-0.8寸
公(gōng)孙(sū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直刺0.6-1.2寸
商丘
经穴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疾 ②足踝肿痛、舌本强痛
直刺0.3-0.5寸
三(sān)阴(yīn)交(jiāo)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地(dì)机(jī)
郄穴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直刺1-1.5寸
阴(yīn)陵(líng)泉(quán)
合穴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直刺1-2寸
血(xuè)海(hǎi)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月经病;②隐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直刺1-1.5寸
大横
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泄泻、便秘、腹痛
直刺1-1.5寸
大(dà)包(bāo)
脾之大络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①气喘;②胸胁痛;③全身疼痛;④岔气;⑤四肢无力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5  手少阴心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极泉
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①心痛、心悸   ②胸闷气短、胁肋疼痛    ③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0.5-0.8寸
少(shǎo)海(hǎi)
合穴
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①心痛、癔症等心病、神志病;②肘臂挛痛,臂麻手颤;③头项痛,腋胁部痛;④瘰疬
直刺0.5-1寸
灵道
经穴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①     心痛、心悸
②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直刺0.3-0.5寸
通(tōng)里(lǐ)
络穴
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阴(yīn)郄(xì)
郄穴
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①心痛、惊悸等心病;②骨蒸盗汗;③吐血,衄血
神(shén)门(mén)
输穴;原穴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直刺0.3-0.5寸
少(shǎo)府(fǔ)
荥穴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①心悸、胸痛等心胸病;②阴痒,阴痛;③痈疡;④小指挛痛
直刺0.3-0.5寸
少(shǎo)冲(chōng)
井穴
在手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及神志病证;②热病;③胸胁痛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表6  手太阳小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少(shǎo)泽(zé)
井穴
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乳痈、乳汁少等乳疾;②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
前谷
荥穴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①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热病    ②乳少
直刺0.2-0.3寸
后(hòu)溪(xī)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病;④疟疾
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腕骨
原穴
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①头项强痛、耳鸣、目翳②黄疸、消渴、热病、疟疾③指挛腕痛
直刺0.3-0.5寸
阳谷
经穴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①头痛、目眩、耳鸣、耳聋 ②热病③腕臂痛
直刺0.3-0.5寸
养(yǎng)老(lǎo)
郄穴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①目视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
支正
络穴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①头痛、目眩  ②热病  ③项强、腕臂痛
直刺0.5-0.8寸
小(xiǎo)海(hǎi)
合穴
微屈肘,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①肘臂疼痛,麻木;②癫痫
直刺0.3-0.5寸
肩贞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①肩背疼痛、手指麻痹  ②耳鸣
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
天(tiān)宗(zōng)
在肩胛部,当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取穴
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颧(quán)髎(liáo)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病证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听(tīng)宫(gōng)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张口姿势
经络腧穴各论—表7  足太阳膀胱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睛(jīng)明(míng)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目内眦旁0.1寸
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③心悸、怔忡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禁灸
攒竹(cuanzhú)
在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约在目内眦直上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天(tiān)柱(zhù)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③癫狂痫;④热病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风(fēng)门(mén)
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证;②项强,胸背痛
斜刺0.5-0.8寸
肺(fèi)俞(shu)
肺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斜刺0.5-0.8寸
心(xīn)俞(shu)
心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②咳嗽、吐血;③盗汗,遗精
斜刺0.5-0.8寸
膈(gé)俞(shu)
八会穴血会
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隐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⑤血瘀诸证
斜刺0.5-0.8寸
肝(gān)俞(shu)
肝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斜刺0.5-0.8寸
胆(dǎn)俞(shu)
胆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②肺痨,潮热
斜刺0.5-0.8寸
脾(pí)俞(shu)
脾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背痛
斜刺0.5-0.8寸
胃(wèi)俞(shu)
胃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斜刺0.5-0.8寸
肾(shèn)俞(shu)
肾之背俞穴
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直刺0.5-1寸
大(dà)肠(cháng)俞(shu)
大肠背俞穴
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直刺0.8-1.2寸
膀(páng)胱(guāng)俞(shu)
膀胱背俞穴
在腰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①小便不利、遗尿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证;②腰骶痛;③腹泻、便秘
直刺或斜刺0.8-1.2寸
次(cì)髎(liáo)
在骶部,约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委阳
三焦下合穴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肌腱的内侧
①腹满、水肿、小便不利 ②腰脊强痛、下肢挛痛
直刺1-1.5寸
委(wěi)中(zhōng)
合穴
膀胱下合穴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膏肓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①咳嗽、气喘、盗汗②健忘、遗精③虚劳
直刺0.5-0.8寸
志(zhì)室(shì)
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①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斜刺0.5-0.8寸
秩(zhì)边(biān)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直刺1.5-2寸
承(chéng)山(shān)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飞(fēi)扬(yáng)
络穴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①头痛,目眩;②腰腿疼痛;③痔疾
直刺1-1.5寸
跗阳
阳蹻郄穴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①头痛、头重 ②腰腿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直刺0.8-1.2寸
昆(kūn)仑(lún)
经穴
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申(shēn)脉(mài)
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金门
郄穴
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之下,榾骨下缘处
①头痛,小儿惊风 ②腰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直刺0.3-0.5寸
京骨
原穴
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目翳 ②腰腿痛
直刺0.3-0.5寸
束骨
输穴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目眩  ②腰腿痛
直刺0.2-0.5寸
足通骨
荥穴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 ②目眩 ③癫狂
直刺0.2-0.3寸
至(zhì)阴(yīn)
井穴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8  足少阴肾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涌(yǒng)泉(quán)
井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②头痛、目眩、失眠;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⑥足心热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然谷
荥穴
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②消渴、泄泻 ③咽喉肿痛、咳血
直刺0.5-1.0寸
太(tài)溪(xī)
输穴;原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关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直刺0.5-0.8寸
大钟
络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①癃闭、遗尿、便秘 ②咳血、气喘③痴呆 ④足跟痛
直刺0.3-0.5寸
水泉
郄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寸,根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①月经不调、痛经 ②小便不利
直刺0.3-0.5寸
照(zhào)海(hǎi)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直刺0.5-0.8寸
复(fù)溜(liū)
经穴
在小腿内侧,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①水肿、汗证(无汗或多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疾患;②腹胀、腹泻等胃肠疾患;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
交信
阴蹻郄穴
在小腿内侧,太溪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①月经不调、崩漏 ②泄泻、便秘
直刺1-1.5寸
筑宾
阴维郄穴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①癫狂、呕吐 ②疝气 ③小腿疼痛
直刺1-1.5寸
阴谷
合穴
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①阳痿、疝气、崩漏 ②癫狂 ③膝股痛
直刺1-1.5寸
横骨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①少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 ②遗精、疝气
直刺1-1.5寸
肓(huāng)俞(shu)
仰卧。在中腹部,当脐中旁开0.5寸
①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③疝气
直刺1-1.5寸
俞府
在胸部,当锁骨下,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咳嗽、气喘、胸痛 ②呕吐
斜刺或平刺0.5-0.8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9  手厥阴心包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天池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①     咳嗽、气喘 ②乳少、乳痈 ③胸闷 、胁肋胀痛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曲(qǔ)泽(zé)
合穴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①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疾;③暑热病;④肘臂挛痛
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郄(xì)门(mén)
郄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①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疾;②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证;③疔疮;④癫痫
直刺0.5-1寸
间(jiān)使(shǐ)
经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①心痛、心悸等心疾;②胃痛、呕吐等热性胃病;③热病,疟疾;④癫狂痫
直刺0.5-1寸
内(nèi)关(guā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大(dà)陵(líng)
输穴;原穴
在腕横纹中央,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直刺0.3-0.5寸
劳(láo)宫(gōng)
荥穴
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②心痛、烦闷、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③口疮,口臭;④鹅掌风
直刺0.3-0.5寸
中(zhōng)冲(chōng)
井穴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表10  手少阳三焦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关(guān)冲(chōng)
井穴
在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病证;②热病、中暑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液门
荥穴
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①热病头痛、目赤、耳鸣、耳聋;    ②疟疾
直刺0.3-0.5寸
中(zhōng)渚(zhǔ)
输穴
在手背,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之间凹陷处
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病证;②热病;③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直刺0.3-0.5寸
阳池
原穴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①耳聋、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②疟疾、消渴  ③腕痛
直刺0.3-0.5寸
外(wài)关(guā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直刺0.5-1寸
支(zhī)沟(gōu)
经穴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直刺0.5-1寸
会宗
郄穴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①耳鸣、耳聋 ②癫痫 ③上肢痹痛
直刺0.5-1寸
天井
合穴
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①耳聋、偏头痛 ②肘臂痛
直刺0.5-1寸
肩(jiān)髎(liáo)
在肩部,肩髃后方,当上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臂挛痛不遂
直刺1-1.5寸
翳(yì)风(fēng)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③瘰疬
直刺0.5-1寸
角(jiǎo)孙(sūn)
在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①头痛、项强;②目赤肿痛,目翳;③齿痛,颊肿
平刺0.3-0.5寸
耳门
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地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  ②齿痛
微张口,直刺0.5-1寸
丝(sī)竹(zhú)空(kōng)
在面部,当眉梢的凹陷处
①癫痫;②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等头目病证;③齿痛
平刺0.3-0.5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11  足少阳胆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瞳(tóng)子(zǐ)髎(liáo)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外侧缘处
①头痛;②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内障、目翳等目疾
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听会
在面部,当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 ②齿痛、面痛
张口,直刺0.5-1.0寸
上关
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  ②偏头痛、齿痛、面痛
直刺0.5-1.0寸
曲鬓
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①偏头痛  ②目赤肿痛
平刺0.5-0.8寸
率(shuai)谷(gǔ)
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①头痛,眩晕;②小儿急、慢惊风
平刺0.5-0.8寸
完骨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①头痛、颈项强痛、失眠 ②齿痛口噤不开 ③癫痫、疟疾
直刺0.5-0.8寸
本神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②癫痫、小儿惊风
平刺0.3-0.5寸
阳白
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①头痛、眩晕 ②视物模糊、目痛、面瘫
平刺0.3-0.5寸
头(tóu)临(lín)泣(qì)
在头部,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
①头痛;②目痛、目眩、流泪、目翳等目疾;③鼻塞,鼻渊;④小儿惊痫
平刺0.5-0.8寸
风(fēng)池(chí)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①中风、癫痫、眩晕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头病,耳鸣,耳聋;④颈项强痛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肩(jiān)井(jǐng)
在肩上,前直乳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日(rì)月(yuè)
胆之募穴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①黄疸、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②呕吐、吐酸、呃逆等肝胆犯胃病证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京门
肾募穴
在侧腰部,掌门后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①小便不利、水肿 ②腹胀、泄泻、肠鸣、呕吐 ③腰痛、胁痛
直刺0.5-1.0寸
带脉
在侧腹部,掌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处
①带下、月经不调、经闭、小腹痛  ②腰痛、胁痛
直刺0.8-1.0寸
环(huán)跳(tiào)
侧卧屈股,在股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直刺2-3寸
风(fēng)市(shì)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垂手直立时,中指尖处
①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下肢疾患;②遍身瘙痒
直刺1-1.5寸
阳(yáng)陵(líng)泉(quán)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吐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直刺1-1.5寸
阳交
阳维脉郄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后缘
①胸胁胀痛 ②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外丘
郄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①胸胁胀痛 ②颈项强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光(guāng)明(míng)
络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①目痛、夜盲、近视、目花等目疾;②胸乳胀痛;③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阳辅
经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①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②腋下肿痛、胸胁胀痛③下肢痿痹
直刺0.8-1.2寸
悬(xuán)钟(zhōng)
(绝骨)
八会穴之髓会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丘(qiū)墟(xū)
原穴
在足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①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②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等痛证;③足内翻,足下垂
直刺0.5-0.8寸
足(zú)临(lín)泣(qì)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在足背外侧,当足第4跖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①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疼痛等痛证;②月经不调,乳痈;③瘰疬
直刺0.5-0.8寸
侠(xiá)溪(xī)
荥穴
在足背外侧,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①惊悸;②头痛、眩晕、颊肿、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③胁肋疼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等痛证;④乳痈;⑤热病
直刺0.3-0.5寸
足(zú)窍(qiào)阴(yīn)
井穴
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①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实热病证;②胸胁痛,足跗肿痛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表12  足厥阴肝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大(dà)敦(dūn)
井穴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①疝气,少腹痛;②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统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④癫痫,善寐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行(xing)间(jiān)
荥穴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纹头处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直刺0.5-0.8寸
太(tài)冲(chōng)
输穴;原穴
在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中
①中风、癫狂病、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直刺0.5-0.8寸
中封
经穴
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①疝气、腹痛、小便不利  ②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蠡(li)沟(gōu)
络穴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疝气,睾丸肿痛
平刺0.5-0.8寸
中都
郄穴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①疝气、崩漏  ②腹痛、泄泻  ③胁痛、下肢痿痹
平刺0.5-0.8寸
曲(qu)泉(quán)
合穴
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踝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病证;②遗精,阳痿,疝气;③小便不利;④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章(zhāng)门(mén)
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①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②胁痛、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
直刺0.8-1寸
期(qī)门(mén)
肝之募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①胸胁胀痛、呕吐、吐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经络腧穴各论—表13  督脉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腰(yāo)阳(yáng)关(guān)
在腰部,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命(mìng)门(mén)
在腰部,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温阳要穴。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至(zhì)阳(yáng)
在背部,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②咳嗽、气喘;③腰背疼痛,脊强
向上斜刺0.5-1寸
大(dà)椎(zhuī)
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向上斜刺0.5-1寸
哑(yǎ)门(mén)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①暴喑,舌缓不语;②癫狂痫、癔症等神志病证;③头痛,颈项强痛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风(fēng)府(fǔ)
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祛风要穴。①中风、癫狂痫、癔症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病证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百(bǎi)会(huì)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症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③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上星
在头部,当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①目痛、头痛、眩晕 ②热病、疟疾
平刺0.5-0.8寸
神(shén)庭(tíng)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
平刺0.5-0.8寸
素髎
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①鼻塞、目痛 ②惊厥、昏迷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水(shuǐ)沟(gōu)
(人中)
在面部,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病证;④闪挫腰痛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经络腧穴各论—表14  任脉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中(zhōng)极(jí)
膀胱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关(guān)元(yuán)
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保健要穴。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石门
三焦募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①小便不利、阳痿 ②腹胀、腹痛、泄泻
直刺1-2寸。孕妇慎用
气(qì)海(hǎi)
肓之原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保健要穴。①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神(shén)阙(què)
在腹中部,脐窝中央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因消毒不便,所以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下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①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直刺1-2寸
中(zhōng)脘(wǎn)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③癫狂,脏躁
直刺1-1.5寸
膻(dan)中(zhōng)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平刺0.3-0.5寸
巨阙
心募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①胃痛、吐酸、呕吐 ②胸痛、心悸
直刺0.3-0.6寸
鸠尾
络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①胸闷、心痛、心悸  ②呕吐、腹胀③癫狂病
直刺0.3-0.6寸
膻中
心包募穴,气会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①胸闷、气短、心悸、兄台、咳嗽、气喘 ②乳汁少 ③呕吐、呕逆
直刺0.3-0.5寸,或平刺
天(tiān)突(tū)
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①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等肺系病证;②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
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
廉(lián)泉(quán)
仰靠坐位。微仰头,在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中风失语、暴喑、吞咽苦难、舌缓流涎、舌下肿痛、口舌生疮、喉痹等咽喉口舌病证
向舌根斜刺0.5-0.8寸
承浆
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①唇紧、齿龈肿痛、面痛、口舍生疮②消渴、癫痫
斜刺0.3-0.5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15  下列常用奇穴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部位
腧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头颈部
四(sì)神(shén)聪(cōng)
正坐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平刺0.5-0.8寸
印(yìn)堂(táng)
在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太(tài)阳(yáng)
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中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背部
定(dìng)喘(chuǎn)
侧伏或卧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直刺0.5-0.8寸
夹(jiá)脊(jǐ)
华佗夹脊
侧伏或伏卧位,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直刺0.3-0.5,或用梅花针叩刺
胃(wèi)脘(wǎn)下(xià)俞(shu)
俯卧或伏卧位,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胃痛,腹痛,胸胁痛;②消渴
斜刺0.3-0.5寸
腰(yāo)眼(yǎn)
伏卧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①腰痛;②月经不调,带下;③虚劳
直刺1-1.5寸
上肢
十(shí)宣(xuān)
仰掌,十指微屈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八(bā)邪(xié)
微握拳,在手背侧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①手背肿痛,手指麻木;②烦热,目痛;③毒蛇咬伤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外(wài)劳(láo)宫(gōng)
伏掌,左手背侧,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①落枕,手臂肿痛;②脐风
直刺0.5-0.8寸
下肢
膝(xī)眼(yǎn)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即犊鼻穴)
①膝痛,腿痛;②脚气
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
胆(dǎn)囊(náng)穴(xué)
在正坐或侧卧位,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①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病证;②下肢痿痹
直刺1-2寸
阑(lán)尾(wěi)穴(xué)
在正坐或侧卧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①急慢性阑尾炎;②消化不良;③下肢痿痹
直刺1.5-2寸
刺法灸法总结
2       针法起源于东方(山东),灸法起源于北方。最初的针:砭石。拔罐法,古称“角法”,原始罐具为兽角
2       进针:单手:指压进针=插入法、捻入法;双手:指切、夹持(长针)、舒张、提捏。
角度:直90、斜45、平15。方向:平行经脉循行方向,针尖对向病痛部。哑门、风府向下颌;风池向鼻尖
2       行针: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 调整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用的操作方法。
2       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医者两方面的感觉)
2       补泻:原则:“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E.g.补法:捻转拇指快出,重插轻提,徐进疾退,随经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补泻),与气机反,出针后按针孔。
2       灸法的特点:善治虚寒病症预防保健,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
2       艾=蕲艾的特点:淡黄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烧,热力温和,烧毁不易散落。以陈久为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       九针: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九针
九刺
十二刺
五刺
刺法
作用
选穴
适应症
三棱针
锋针
络刺
赞刺
豹纹刺
点刺放血;刺络(泻血);散刺(向内螺旋);刺络拔罐
通经活络
开窍泄热
消肿止痛
以痛为腧,脏腑器官病变对应背俞穴,对应脊神经分布
实、热、瘀、痛
皮肤针
鑱针
毛刺
扬刺
半刺
弱刺激(红而不痛);强刺激(痛而出血);中等刺激(痛不出血)
浅刺皮肤(梅花七星罗汉)
点:穴位叩刺
线:循经叩刺
面:局部叩刺
-
火针
大针
焠刺
白亮;通红;微红
古称燔针
芒针
长针
夹持进针,捻转手法
2       皮内针
针具
针身长
针柄
刺法
揿钉型
2~2.5mm
与针身垂直
直刺
颗粒型(麦粒型)
5~10mm
与针身在同一平面
平刺
2       电针: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波形:连续、疏密、断续
注意事项:用前检查仪器,仔细调节电流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过饥过饱过劳不宜,温针后表面氧化不易导电。
2       穴位注射:水针,不可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避开神经干。
2       耳针:采用短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耳穴,一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篇】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四)
每天三分钟学针灸 第十二天
【中篇】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五)
针灸技能 80个常用穴位
中医执业实践技能考试常用针灸穴位-80个
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针灸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