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鏖战白虎山隧道零伤亡

杨副排长真是棒,安全施工放心上,施工进度创新高,应该推荐做榜样!

今天给大家讲一段铁道兵在成昆线上施工的真实故事。这篇文章是作者杨德新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真历史!

作者:杨德新 铁一师一团

1964年8月至1965年10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以上等兵和下士副班长、中士班长、中士副排长身份在禄丰县一平浪至渔坝村区间,与当时所在一团七连战友一起完成了为成昆线白虎山隧道出口修建施工便道、开挖浇筑洞口右侧基坑墩台、导坑掘进(往成都方向)800米(上下导坑合计 1600 米)左右等战斗任务。

当初的编制为每连三个排,导坑作业按每排为一个工班,实行“三班倒”昼夜轮班作业。1965年3月,扩编成每连四个排后,即改成“四班倒”昼夜轮班作业。当时,隧道导坑掘进的硬指标,是每天每工班拿下一个循环(上下导坑各打完一盘炮眼、放完一盘炮、出完一盘炮碴,并做完立排架、铺轻便运碴车道等相关工作)。

在没有排长的情况下,我这个副排长就是白虎山隧道出口、上下导坑全盘工作和全排五十来名战友的直接指挥员,也是风枪手、安全员、出碴工等多工种全能替补队员。我的主要岗位是在下导坑掌子面前六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在这小片地方,没有也不可能有排架防护,因为会被掌子面上的排炮炸垮。我明白,在这里工作不出事便罢,一出事就是大事。但是我们是过河的卒子,没有退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由于任务重、工期紧、条件差,参战人员绝大多数从未打过隧道。当时,我这个排仅1961年入伍的三班长一人打过隧道,因而当年沿线工点各种伤亡事故发生率比较高。我知道,在本师管内与白虎山隧道出口相邻两三公里的渔坝村隧道群的四个隧道中,就出现过因洞口上方坍方而牺牲副连长张弟裕等十八名战友的惨剧;白虎山隧道进口那面,一位战友在执行爆破任务时牺牲;在离白虎山隧道出口五六公里外的蜜蜂箐二号隧道大箐沟山上,因连降暴雨夜半山洪泥石流暴发,一次就前赴后继地牺牲46 名指战员。

我所在的排,也发生过四次险情。一次,我正在打风枪,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惊叫。回头一看,是一个弯腰出碴战友的安全帽被顶坂上突然落下的石块砸落在地。顿时,身后众战友停下手中工作,一起回头看着我,一动也不动。我知道战友们受惊了。我弄清没伤着人后,便镇定地放下风枪,回头拿起一把铁锹和安全员共同检查清理了一遍顶坂。然后,我横下一条心走到最里面,背靠掌子面伸出双手,向战友们招了招手,从喉咙深处发出一声低沉短促而又威严的号令“上"!瞬间,掌子面前立刻奏响了风枪、十字镐、铁锹、钉耙、板锄、条锄、桃形锄交响奏鸣曲,还越响越激烈越响越坚定有力。

没过多久因为掌子面顶坂突然落石又接连发生了两次类似警情:头天砸掉了一位弯腰出碴战友的安全帽,第二天把刚直起腰来的一位出碴战友背上擦刮出了一长溜血痕。

后来,我自己也遭遇了一次“警情”:随着隧道掘进不断向前延伸,我们打干风枪连接空气压缩机和风枪的高压风管越来越长,而高压风管之间,靠20厘米左右长的钢制管接头连接,我发现一处风管与管接头脱落,及时派人关闭送风闸后,我及时蹲下来处置。没想到还没处置好,高压风就送来了,从我手中挣脱的高压风管像暴怒的大蟒蛇狂舞起来,胶皮管头猛一下打在我的左大臂上。同时,风管胶皮管头缠着的铁丝头顺势扎进皮肉里,我也因猝不及防被打倒在地上。我赶忙大叫“关闸”!幸好,铁丝头没扎着血管,没扎着眼珠,算是又上演了一场虚惊。闻讯赶来的连队卫生员,不由分说地帮我挤了挤血,抹了点酒精、碘酒,说是防破伤风。我照样坚持上现场,但左臂一时抬不起来了,当了几天“独臂将军”后就没事了。

事后,我严以律己从自身查起,和全排战友认真分析认真吸取教训。我觉得:四场事故苗头虽然赶巧都是虚惊,但三块大冬瓜大小的顶坂落石,稍偏几厘米,前两块就能把脑袋砸成烂西瓜,后一块落下时人如果没有直起腰来,也将出现大事故,如果风管管接头直接打在脑袋上,很可能就打破脑袋。但是,不可能事事都能赶巧!虽然“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也不能不管不顾地蛮干。我暗暗下定了决心:在完成好各项任务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战友。

我联系几个月的实战和小时候耳闻目睹“土墙倒前有报信土”的经验,从这四次虚惊中,总结出了一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保进度、保安全的导坑掘进办法。以掌握坍方、顶坂落大石前的预兆为中心,建立起一套以安全员为主、人人主动预防、群防群治的“双保”好办法。

从此,我带着我这个排群策群力,严格依照规程操作,安全措施步步为营。我们坚持做到排架、轻便轨道与掌子面保持安全距离;排架上方及左右两侧,用填塞木填紧填实;随时检查维护三管(高压风管、通风管、水管)、两路(36伏低压照明电路、斗车专用轻便轨道线路)畅通无阻,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每当刚放完炮冲进掌子面开干前,都坚持认真清理一遍顶坂,确保顶坂无危石、无下垂、无异常。中途发现顶坂有“报信土”或顶坂变形等异常情况,就及时处置。

白虎山隧道出口导坑因为出口端地势比进口端低,运碴工运碴出洞,轻轻一推就可站上斗车架飞车溜出洞去弃碴,省时又省力。但因斗车本身没有刹车装置,最初出现过运碴下坡出洞越溜越快失控冲下山谷、运碴工及时跳车才免遭伤亡的警情。我和运碴工反复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双保险土办法:一是就地取材,从填塞木中选取一根一米多长的杂木棒,用8号铁丝捆扎在车架上,木棒下端紧靠斗车后轮,上端由站上车架的运碴工用手掌控制当“刹车";二是适度抬高弃碴处轻便轨道头的高度,并捆扎上一根小木枕为防溜装置。从此,再也没有发生斗车失控的事故。

在本团一平浪15.5公里管段共牺牲94名战友(含66年秋赶来参加突击战的三团46名、四团18名)的情况下,我们排在白虎山隧道出口掘进一年多,既没人受过伤,也没人流过血,更没人丧生,还顺利完成了战备训练、实弹射击、政治学习、党团活动、站岗放哨、带岗查岗、公差勤务等各项任务。我们还在1965年内,创造了单口月成洞150米两次、205.26米一次的优异成绩,把1964年8月成昆线复工前,全国铁路隧道月均成洞仅20米的记录,远远甩到了身后。

杨德新,1941年生,云南保山人,1963年1月从昆明工学院在读生应征入伍,1965年9月提干,参加过羊场、成昆、襄渝、充石等四条铁路大会战,1983年1月从铁道兵一师一团正营职股长任上转业安置到昆明铁路局政治部工作,历任宣传部干事、副科级部员、政治部总支书记,1992年9月调任铁道部昆明疗养院教导员,连选连任院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2002年1月1日退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学生十四连 林阿玉——月池沟纪事
【红色记忆-专栏】难忘在“三线学兵连”的日子/ 作者:高宗魁
涌水量超10座西湖,这条地狱式隧道终打通!
隧道穿越溶洞堆积物的设计与施工
隧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超多图文展示!
隧道塌方案例及预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