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山拾得的兄弟之情

寒山与拾得是同乡的两个神化的历史人物。寒山故里是任县东的双蓬头村,拾得的故里是距双蓬头村仅三里地的留垒村现在两村的民房、工场、店铺已经连在了一起。两村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留垒河,即唐及宋之前时期的黄河故道。1这里有众多的遗迹及传承下来的文化可考,还有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加以佐证。

寒山出家前叫韩山,出家后隐名曰寒山,拾得出家前叫石德,出家后隐姓埋名拾得。留垒村石家已经没有了后人。据村民传说,拾得于唐朝时东渡扶桑,后人现居于日本。留垒村石家至明代初尚有后人,双蓬头村退休老教师孟月海老师据族谱记载讲:我们的祖先是明朝初年从山西大槐树下迁移过来的。迁来后,二世孟海娶留垒村“石家石氏为妻”。老人们传下来的说法,石氏老奶奶就是留垒村拾得的后人。”于2003年左右,市里领导领着几个日本人携国家有关部门证明来留垒寻根,由于语言不通、本村无石姓等原因寻根无果,失意而归。双蓬头村韩家尚有后人在。韩家后人韩志斌先生说:“老人们传说下来的都很清楚、很普遍,都知道寒山、拾得是双蓬头、留垒村人。其中寒山就是我们韩家的祖先,原名叫韩山,出走后隐姓埋名,自称'寒山’,我父亲说过:我爷爷的爷爷听他爷爷的爷爷一代代都是这么说的”韩家祖辈至今一直称寒山为“高先”,即高祖先人,并供奉着“高先之神位”的神案。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一律使用寒山、拾得,即韩山、石德隐居后的称谓。

在民间他们是深受百姓崇敬、爱戴的和合二仙,在文化界他们是唐代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在佛教界他们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唐代的化现。现在人们统称他们为唐代诗僧。寒山与拾得二人的亲密关系一直为人们所称羡。由二人倡导与体现的和合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弘扬,并融入到国家提倡的和谐文化之中。

一、 故事传说中的寒山与拾得

在寒山与拾得的故里留垒村与双蓬头村历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两人从小一起玩耍、一起拾柴、一起割草、一起修路、一起上学、一起飞升、一起离家、一起修行等等。如一则反映两人情谊的割草的传说:

有一年老天大旱,庄稼苗都长不起来,何处能找草割呢?两个孩子从家中出来不约而同的走到留垒村南同时发现一片青草。这片草连一个人也割不满筐。于是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去割这些草,眼看天已中午,韩山说:“叫你割你不割,咱从中间划一线,你割北边我割南边,割完回家。”石德说:“哥哥说好便好!”于是二入便分头割了起米。奇怪的是这片草割完了,各人的筐也满了。二人就高高兴兴回家了。此种情节的故事还有很多。即便是在江浙一带流传的民间传说中亦是如此:二人一起出游、一起出家,甚至两人一起爱上了同一姑娘。

、历史记载中的寒山与拾得

在仅有的一些史料的记载中,寒山与拾得一直是相提并论的。提到寒山的时候,很多时候就会提到拾得,二人会同时出现在同一的场合、时段处处都表现的是二人亲密无间、生死相依的兄弟之情

(一)地方志中的寒山拾得

明成化版《顺德府志·杂事》记载:“双峯(蓬)头在县东三十五里,元有二峯(蓬)头童来此建庵修行,名为寒山拾得,未久飞升而去,遗址存”。

明嘉靖版《顺德府志》记载: “双蓬头,任县东三十五里,元时有二蓬头童来此建庵,一名寒山,一名拾得。未几飞升去。今遗址尚存。”

清康熙《任县志》记载:“寒山拾得俱修炼于县之东乡,因名其村曰双蓬头”。

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杂事》记载: “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贤菩萨。出世宪宗时,在天台国清寺。又于任县之东乡修炼,因名其村曰双蓬头。有诗集行世。”2

自明至清及民国期间,在地方志中的记载中,寒山与拾得都是一同出现的。

  (二)其他史料记载中的寒山与拾得

1在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中记载:寒山居于寒岩,国清寺拾得知食堂,寻常收贮余残菜滓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二人向火大笑。……二人乃把手走出寺。……二人更不返寺

2、释志南《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丰干,寒山和拾得》载:有寒山子,拾得者……独与师相亲…….二人连声。……执手复大笑。……相携出松门

3清雍正皇帝《寒山诗集序·附拾得诗作序,并同时敕封二人,寒山为“妙觉普渡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寒山、拾得的“和合二圣”艺术形象,由此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直至在民间所称的“和合二仙”更是将二人紧紧地联系在了密不可分的程度。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延续至今的还有在寒山拾得的故里,本来是相距三里地的两个村庄,可在人们的称谓上,包括本地人与周遭村人,大多都是将两村并称为“留垒双蓬头村”。邢台地税局退休干部赵凤岐(83岁)说:19723月份出差时,在广州旧广场附近发现一个饭店里供着“和合二仙”。当说到和合二仙的身世时。在场的人有说是河北省顺德府的,有说是北方直隶的,饭店的陈老板却说,他的爷爷听老年人讲,和合二仙是河北省“留垒双蓬头村”的。陈老板不懂“留垒双蓬头”是两个村,赵凤岐给他做了详细解释,他才恍然大悟。

程憬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自序中指出:“神话是初民知识的积汇,其中含有初民的哲学思想、科学态度、道德观念、宗教仪式以及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事实,它的本身又是初民的文艺创作。而所有后来的发展,事实上又皆以此为直接基础,皆可溯源于此。故想深切地了解一个民族的古代——古思想、古制度和古文艺,换言之,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人文史之全貌,无疑的必须熟识一个民族的神话。神话的研究,为研究古代的事物,或一般人文史的不可缺之最初工作,其重要可知。”“我们相传的关于远古的史事——我们用比较分析和批评方法,去剖开他们的表皮,还能显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来”3我们对此一系列的传说故事进行分析剖析,便会发现寒山拾得这两位历史人物相关关系的真实面貌。

寒山拾得的亲密关系还反映在绘画上,有关寒山与拾得的绘画作品上二人亦是同时并列的。这不单是代表着和合文化的意象,同时也是二人兄弟情深,生死相依的形象展示。

(三)寒山诗及拾得诗里的二人关系

寒山拾得二人都以诗的言语表达出了他们的兄弟之情。

1寒山诗:

40“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时访丰干老,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4

309“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2拾得诗:

15“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

16“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

31“闲入天台洞,访人人不知。寒山为伴侣,松下啖灵芝”;

上述的诗作中,寒山用俞伯牙故事,此知音子期者,当是拾得无疑。“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唯有知其心者,亦是拾得。拾得诗中明言“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可看出二人的兄弟之情至深至真。

3被误读的一首寒山诗

寒山诗[180“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绿水千场咽,黄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

这是寒山隐居写的一首诗。有人为了说明寒山是咸阳人,而把“咸京”改为“咸亲”,也有人把此诗理解为寒山的思乡之作。

对于“咸京”的理解,项楚先生注:咽:水声。咸京,唐人亦或以“咸京”代指京城,引司马扎《猎客》:“自言家咸京,世族如金张”4。在寒山的回忆里,咸京是他的希望之地,是他的断肠之地。回忆起参加科考时的境遇,似乎天空黄云似盖,流水呜咽暗泣,哀哉!肠断!这是多么令人唏嘘令人悲愤的述说啊。多少年之后,使他仍然难以释怀此情难向外人道他只有向好兄弟拾得诉说心中之苦。

寒山诗[251]:何以长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这应该是他隐居之初写的一首诗,也是寒山归隐寒岩的原因之一

据民间传说,拾得小时候是个孤儿,拾得诗也说:“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寒山也是个孤儿:我住在村乡,无爷亦无娘,与一个哥哥共同生活:本将兄共居。后来这位哥哥也去世了:亲旧凋落尽。在铨选失意,孤苦无依的情况下,寒山才与拾得一同走上了托体归山隐的隐居之路。

寒山与拾得,二人从小是好友,二人相依为命,苦乐相伴,除此之外,寒山与拾得归隐天台山时,寒山再无别的亲人了。所以上诗中的“此时思弟兄”,只能是指拾得这位异姓兄弟而言

这种现象,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我们在研究寒山生平及行历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拾得的存在,否则就会出现谬误和偏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拾得~终不逐时情
和合文化源发地双蓬头
唐代白话诗僧寒山
拾得诗全集
如此圆满清澈还要让我怎么说?
拾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