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根溯源:中国人父系血统的构成

关于中国人父系血统的源流,存在诸多不同的认知和观点。

最朴素的一种可以称之为“炎黄论”,即认为现在所有的中国人,要么是炎帝的子孙,要么是黄帝的子孙,其中黄帝子孙占据了多数。如果中国人中有不认可自己是炎黄子孙的,那么他就必然是失败者“蚩尤”的子孙。

除此三人之外,中国人再无其他祖先。对于这种朴素的祖源论,背后的支持力量,看似是汗牛充栋的史料和家谱记载。实则是朴素民族感情的驱使。

理性客观的来讲,就算不参考其他因素的影响,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不可能仅仅只有这三个人的后代繁衍到了现代。因此这三人只能被视为中国人在人文意义的始祖,而不能当作血缘上的始祖。

所有中国人在血统上,都认为自己是“炎黄蚩”的子孙,无异于现在很多人坚信自己是类人猿巫山人,直立人元谋人,北京人,丹尼索瓦人夏河人,金牛山人,许家窑的后代一样荒诞无稽。

近几年在中国人的追根溯源上,关于父系血统的部分,出现了一个受到了较多关注和认可的新说法。

即根据Y染色体的DNA检测,来定义父系血统的论证。并且提出了中国存在三个超级祖先的结论。

这种说法,之所以让很多人很迅速的就接受和消化掉了。是因为三个超级祖先的存在,能让人直接联想到“炎帝,黄帝,伏羲”这三个古人。在对基因检测没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下,很多人直接就把三个超级祖先和“炎黄伏”做了对等。进而出现了——“通过基因检测,证实了炎黄伏是中国人三个超级祖先的论调。”而作为失败者的蚩尤被驱赶了出去。因为在主体民族群体之中,要接受自己的祖先是蚩尤,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符合心意。

对此,我们不得不从“三个超级祖先”的始末讲起。

提出这一概念和研究结论的是复旦的严实博士。在获得大量的研究数据之后,严实博士发现在中国人父系血统单倍型O2M122类型中,存在三个很大的支系,他们的共祖年代都在7千—5千年前之间,分别占到了当代中国男性人口的16%11%14%,三大超级祖先的后代合计,共占到了当代中国男性人口的41%

从生活年代和占到的人口比例来说,很难让人不联想到“炎帝,黄帝,伏羲,蚩尤”这些上古时期的大佬级别人物。

但严实教授对此的处理比较严谨,将三个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超级祖先,分别称之为“农民甲,乙,丙”。 在单倍型上重新命名为“Oα类型,Oβ类型,Oγ类型”。

同样出自复旦的李辉教授,对三大超级祖先的处理。则更为大胆和狂野。直接将他们应对到了伏羲,黄帝,伏羲三个人身上。但谨慎的严实博士对此并未持有相同的意见。

后来伴随着检测样本数量的增加,中国人在父系血统上的单倍群类型更加细致清晰了,三大超级祖先,逐步演变成了6大超级祖先,并最终定型。六大超级祖先占到了现代中国人口的大约60%左右。始祖生活年代在距今1.1万年到7千多年前之间。其中原始版的三大超级祖先在始祖生活年代上,后期伴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有过较大的调整和修正处理。

尽管六大超级祖先占有了中国现代人口的大约60%,但还剩下40%的人属于其他祖先的后代。因此要讲述中国人的父系血统构成,必须要从整体入手。

1:中国人第一大父系血统:O—M175类型

O1-F265类型

在前面的文章之中,反复提及到了O—F175类型这个父系血统。始祖生活在大约3.2万年前,占到了当代中国人口的大约75%。分为两个大的支系,分别是O1—F265类型和O2—M122类型。

其中O1—F265类型下面又分为两个大的支系,分别为O1a—M119类型和O1b—M268类型。这两个类型在当代中国人口的占比很接近,都是大约11%,合计22%。分布上有偏南方的特质。

这两个支系都是典型的稻作族群,是水稻驯化种植和传播的核心父系血统。六大超级祖先中这两只各占了一个名额。一支是共祖1万年前的O1a—M307类型,占到了当代中国男性人口的约10.29%。根据样本数据推测越王勾践家族,周代罗国公族,周代徐国公族都是这一支的后代。

另一支是O1b—M268类型下的O1b—F1803类型。该类型占到了当代中国人口的约6%。是六大超级祖先中,人口占比最少的一支。但该支系在历史上往东南亚半岛有过剧烈的人口扩散,因此该支系的后代总人数可能超过了1个亿。根据样本数据推测楚国王室,南北朝时期的齐梁皇室萧氏家族都是这一支的后代。

O1-F256类型下,这两支超级祖先的后代合计超过16%,剩下的6%则是O1—F265类型下其他支系类型的后代。

O1—F256类型的父系血统主干谱系图参考如下:

O2—M122类型

O2—M122类型是O—F175类型下的另一个大支,占当代中国人口的大约53.3%,始祖生活在距今2.8万年前。是中国人父系血统的核心支系。其子孙支系分化十分的繁多,复旦严实博士最早提出的“中国人的三大超级祖先”,都属于这一类型下的分支。

三大超级祖先在父系血统上分别是O2—F8类型,O2—F325类型,O2—F46类型。

O2-F8类型,始祖生活在距今大约7200年前,占当代中国人口的大约15.7%。是六大超级祖先中人口占比最多的支系。且该类型和分布在以河南,陕西,陕西为核心地带的仰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仰韶文化的古人DNA中检测到了属于这一支系的后代。

根据样本数据的推测,刘汉皇室,显赫士族清河房氏都是这一支的后代。

O2-F325类型,始祖生活在距今大约9500年前,占当代中国人口的大约10.8%。从该支系人口的分布上来看,和分布在以河南省为核心的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地处南北交界地带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同时发现了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的双重种植特征。根据样本数据的推测,皖南地区的显赫大族兴安汪氏和兴安方氏都出自这一类型下的家族。

O2F46类型,始祖生活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占当代中国人口的大约10%在分布以河北中南部,为核心的磁山文化的古人DNA中检测到了属于这一支系的后代。因此该支系和磁山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支系的早期祖先很可能是黍的驯化种植者,和鸡的驯化养殖者。根据样本数据的推测,周代吕氏齐国公族,田氏齐国公族都是这一类型的后代。

2中国人的第二大父系血统:C-M130类型

父系血统CM130类型,始祖生活在大约5万年前,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之中也有所涉及该支系的介绍。这一支曾经广泛分布于非洲之外的各大洲,但伴随着后来其他走出非洲的父系血统的压制,并没有在全世界扩散开足够多的人群,目前仍然广泛分布于非洲之外的其他大洲,但在各地人口占比上都比较低。

CM130类型占到了现代中国男性人口的大约9.2%。其中7.6%的人口都属于六大超级祖先CF978类型的后代。其中1.22%的人口属于CL1373类型的后代。剩下大约0.4%的人口散布在其他的几个小支系中。

超级始祖CF978类型的重要分支CF845类型,和超级始祖O2F8同属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的重要支系之一。该支系的部分支系在中国西南地区曾有过广泛的扩散。土家族向氏土司家族,靖州土司杨再思家族,根据样本数据的分析推测,都属于该支系的后代。

根据样本数据的分析推测,殷商王室,宋国公族,孔子家族则属于CF845类型“兄弟”支系CF3895类型的后代。

3:中国人的第三大和四大父系血统:NM231类型和QM242类型

NM231类型始祖生活在距今2.4万年前,占现代中国人口的大约6.4%。该类型主要分为N南支和N北支。相关信息在前面的文章华夏·芬兰人种:中国人的“亲兄弟”芬兰人中已经有过介绍。分布在中国的支系中,N南支下的NM1819支系,根据古DNA的检测和现代人样本数据的分析,也是仰韶文化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N北支下最值得一提的是NM128类型,根据古DNA的检测和现代人样本数据的分析,极大可能是是商代周公族和周王室的父系血统类型。目前总计占到了中国人口的0.88%

QM242类型始祖生活在距今3.2万年前,占到了当代中国人口的大约2.8%。其中QM120类型就占到了2.48%。剩下的0.32%散布在其他支系中。根据古DNA和现代人样本数据的分析,周代隗姓诸族就是这一支的后代。而根据现代人样本数据的分析,宋赵皇室又属于隗姓家族的后代一支。

4:中国人的第五和第六大父系血统:DM174类型/RM207类型

DM174类型的分布在前面的文章东亚血统:东亚三国同宗共祖?中做了一定说明。该支系始祖生活年代距今4.6万年前,中国分支DF8123类型,始祖生活年代距今约4.5万年前,占到了当代中国人口的大约2.4%。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中西南地区。该支系进入青藏高原的支系和中国本土已经灭绝的丹尼索瓦人中的夏河人一支,有过基因遗传上偏多的杂交。该支系所属的D—F3994类型,根据古DNA和现代样本数据的检测和分析,和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为核心的马家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西夏王室李元昊家族也属于该支系的后代。

RM207类型始祖生活在距今3.1万年前,是欧洲,现代美洲人,中东地区的主体父系类型。在中国现代人口中的占比大约1.67%。其中新疆地区就占据了20%。在中国的分布整体商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状态。分布在中国的具体支系很杂乱。

以上的六大支系,总计占到了现代中国人口的近98%。剩下的大约2%则分别属于其他的支系。这部分支系的主体族群都分别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在中国的人口分布都属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迁徙而来的。

在目前多家机构的中国基因数据库中,暂未发现属于非洲父系YA00YA1YA1aYA1bYA1b1,YB的几种类型。也有传闻曾有中国机构,检测出来过极少量这些类型的父系血统。但在客观上来讲,这些黑人的专属父系血统,目前在中国地区实际上已经有所渗透了。

文献/数据参考:成都23魔方,YFull。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202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添娇. 中原仰韶至龙山时期古代人群基因组学研究[D]. 吉林大学,2019.宁超. 中国北方古代人群基因组学研究[D]. 吉林大学,2017.严实《Y染色体携带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的23万年,从非洲到中国的漫长迁徙
华夏·芬兰人种:中国人的“亲兄弟”芬兰人
秦汉以来十大家族,南方有8个,北方只有2个
单一起源论:中国人的祖先到底从哪里来?
当代中国人的父系祖源构成是怎么样的
这五人的后代占中国人54%,新石器时代的十大超级祖先(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