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〡男人的轻,女人的重

  ◆    

文丨曾瑞 

几年前在大理,聆听野师讲文学。因他作品里提过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便问,谁的翻译好。他说,韩少功。原来韩少功译过,一定不会差。这部畅销书,几乎是时下文青的必读之作。大学时我便借来读过,终因翻译较差,放弃了。还有,一开篇就是哲学性的论述,跟写论文似的,也让我很不习惯。
闲居大理期间,正好于朋友的客栈见到此书,许钧翻译的,译文不太理想,估计之前也是看的这个版本,闲着无事,还是把来看完了。看完也不过尔尔。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特丽莎养了十年的狗患了癌症,只能对其安乐死,朴实的文字,写的挺感人。
文学一定要感人才是好的吗?当然不是的。好的文学,尤其是小说,恰恰需要尽量过滤感情,冷静地呈现。昆德拉这部作品,给我一种怪怪的感觉:它是小说吗,小说可以这样写吗?一边看,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在脑子里闪现。他对感情的把控、多面叙事的结构、叙事的技巧等等,都拿捏的很好。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写出来的这些,能否够到庞杂的现实?
前不久,终于买到了韩少功的译本,1992年出的,翻开有一种旧书特有的书香味。韩少功的姐姐韩刚是英语老师,她先从英语翻译了此书,再由韩少功进行文学性的润饰。在当下作家群体中,韩少功的文笔属于少见的一类。经他润饰后的译文,精简凝练,颇有古韵,又不失现代性,可谓难得的名家名译。奇怪的是,他的译本如今几乎没有出版社再版。不知是不是因为版权的问题。
重读这部作品,译文无可挑剔,仍然没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甚至是最后一章,也不如初读那么打动我,总觉得轻飘飘的。此书命名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一种“轻”吧。我看书,并不喜欢那些苦大仇深的东西,凡是感情过猛的作品,难免生出一点排斥。但昆德拉把一种“重”,试图很“轻”的表现出来,也让我读了不太舒服。
这部小说,总体而言,可以归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风格。一共七章,每章分若干小节。不像传统小说,有一个中心事件,情节的冲突与人物的矛盾也不明显,整部作品像是一些碎片的拼接。这种拼接,又不像意识流那般精心巧妙,显得很随意。自现代派以来的西方作家,都在大力挣脱传统的叙事模式。到昆德拉创作此书的20世纪80年代,创作理念则走得更远了。阅读此书,我们能感觉到,作家在创作时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挣脱了一切文学创作范式的自由,殊为难得。
这部作品看似没有章法,散漫而随意,实则作家本人一定熟悉了所有的章法,才能如此自由从容的创作。第一章轻与重写托马斯,第二章灵与肉写特丽莎,第三章误解的词写萨宾娜,第四章灵与肉再写特丽莎,第五章轻与重再写托马斯,第六章伟大的进军同时写萨宾娜、弗兰茨、托马斯的儿子,第七章卡列宁的微笑同时写托马斯和特丽莎及那只狗卡列宁。每一章的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漫不经心的背后,有昆德拉精妙的结构布局。
作为一个男的,我也很讨厌托马斯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上帝的。所以,他对看中的女性,只有一句简单的命令:脱!他没把她们看成与自己同等人格的人,仅仅视之为“性友谊”的对象,也就是泄欲的工具。离婚后,他不想再负任何责任,甚至丧失了爱的能力。跟特丽莎的一段感情,也是勉勉强强的。不能承受之轻,是因为他活得太飘了。
在苏联占领捷克期间,他写了一篇文章,可以说因文获罪,被免除了医生职务,落得擦玻璃为生。文中有一句:“惩罚自己不知道做了些什么的人是残暴的。”这句话跟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说的一句话很相似:“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耶稣是在跟自己天上的父对话,也可以说代天上的父对芸芸众生发言。临死之前能说出这样的话,耶稣是伟大的。而托马斯则是自诩为上帝,赦免了刽子手的罪,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这并非一个人的宽容(我们没有资格跟极权者谈宽容),只是对暴行的无视与姑息。当他的儿子来找他签名,要求当局释放政治犯,他拒绝了。
托马斯想保持独立的自我,不左也不右,当然也非中间的骑墙派。如此,他便多方不讨好,想保持独立而被孤立。最后,他跟特丽莎生活在远离尘嚣的集体农庄里,身边唯有一只老狗相伴。不能承受之轻,也是因为他不想承担任何责任,自我封闭,自我隔离,脱开了一切社会关系。他对特丽莎的爱,只是在封闭的心灵里,向外界伸出的一根触须。
特丽莎的悲哀,便是将这根触须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她一直渴望摆脱自己的生活。那是一种粗俗、没有隐私的生活,连自己的母亲也常常嘲笑她。在酒吧做女招待时,第一眼看见托马斯,仅仅因为他捧着一本书在读,便被这男人的高雅姿势所迷,决定追随而去。后来她开始学摄影,进杂志社工作,拍照揭露苏联占领布拉格后的无耻……她的认真,使她跟眼前的世界始终有些格格不入。包括托马斯,也没法理解她。
萨宾娜看似活得独立而自我,她的内心是空虚的。不能承受之轻,促使她通过性爱寻找一点刺激,以嘲讽的心态面对一切。她和托马斯是同一类人。现有的价值观,都在他们内心崩溃了。他们不知道还能相信什么,还能追求什么,还有什么是值得的。因此,才会出现不能承受之轻。特丽莎和弗兰茨是同一类人,他们被种种束缚,背负的是不能承受之重。两类人的相遇,是一次中和。所以,弗兰茨失去萨宾娜,反而获得了解放,能更自由地去生活。而特丽莎一辈子都没能摆脱不能承受之重,因为她活得太认真了。
现代化进程与极权统治,摧毁了一切传统价值,扭曲了所有的人性。一方面,我们像一群等待戈多的人,在大地上无望的等待;一方面,老大哥在看着你,审查与监控深入生活的在在处处。这双重的枷锁,窒息着我们。很轻吗?昆德拉浮皮潦草的写出一些情节,再加入一些看似深刻的论述,试图写出现代化进程与极权统治之下人的生存处境,于我看来实在显得有些轻浮。这是我读了此书不太舒服的主要原因。最后,且让我引用《等待戈多》里的一句台词为本文作结:“希望迟迟不来,可苦了我们这些等待的人。”
2021-7-9 于湘西凉灯

© Copyrigh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3)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到底什么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人都在生活自己
对存在的注视 | 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还记得。布莱格之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