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岭,我国的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狭义上的秦岭,是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至嘉陵江,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4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400~500公里,南北宽达100~150公里,是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为华夏文明的祖脉。广义上的秦岭,则西起昆仑,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桐柏山、大别山,横贯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是长江和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分水岭。

摊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秦岭横卧中华地理版图的中央,北接黄土高原,南握四川盆地,不仅以地理位置,更以显著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和地理标志。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我国的中央水塔

  之所以说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因以秦岭为界,形成了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以南为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渭河、汉江、嘉陵江、洛河等。

  从河流分布上看,秦岭水资源储量220多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水量的1/3、陕西水资源总量的一半,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据统计,从2014年12月12日至2019年12月初,以秦岭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提供了258亿立方米的水,缓解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供水问题,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在受水区供水安全、水生态保护、地下水超采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以上,沿线直接受益人口超过5859万。

  秦岭还不仅仅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野生动植物的宝库。秦岭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和保障,能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调蓄洪水、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中华民族的祖脉

  何为“祖脉”?简言之,它犹如万流之源,绵延不竭,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于此。莽莽秦岭,人文悠悠。距今115万年前,蓝田人已在山谷间繁衍生息,此后半坡人、郧西人和仰韶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古人类在此聚合交融。

  经年累月,传说流播。华胥氏在此建国立邦,繁衍子孙;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结绳记事;女娲氏在此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神农氏在此尝尽百草,教民农耕;轩辕氏在此征伐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此制礼作乐,天下归心;老聃在此出函谷关,留《道德经》……《尚书》有云:“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夏民族就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悄然孕育、渐成规模。

  一座山脉,半部国史。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63年,秦文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之后数百年里秦国人依凭秦岭庞大富饶的身躯不断开疆拓土。“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秦王嬴政更是一扫六合,统一中国,称皇帝,设郡县,修长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政暴虐,天下再乱。起义军领袖刘邦意识到“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于是入主关中,与百姓约法三章,终底定四方,建立西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融合与动荡持续了400年之久,直到公元618年唐王朝的建立,才结束了这一旷日持久的乱局,从而迎来了史上少有的盛世。

  无论江山如何鼎革变幻,秦岭依旧大爱无言,默默地为一个个朝代提供滋养与屏障。

  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兴衰荣枯,西安也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迹最丰富的古代政治中心。这里承载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厚坚实、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我们民族对共同起源的认知和根基情感的认同。

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何为“象征”?概言之,它仿佛群峰之首,巍然矗立,代表着文化的厚度,文明的高度,精神的温度。壁立千仞,基础必固。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在秦岭书写了浓墨重彩。

  周人不断探究天人之际,制定周礼,礼仪活动已经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渗透到中国人血液当中。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遂蔚为大观,盛极一时。

  终唐一代,佛音悠扬,先有西域龟兹人鸠摩罗什于秦岭山岚雾霭之中潜心翻译,为后世传下佛经94部,总计300多万字。此后高僧辈出,流派纷纭,汇聚为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除却经典,更有诗篇。王维在辋川隐居,描绘出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景象;韩愈遭遇仕途贬谪,发出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喟叹。文学史上总不乏秦岭的踪影。

  降至北宋,关学兴起,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后世无数读书人为苍生社稷殚精竭虑。

  山不厌高,有容乃大。秦麓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辐辏融汇,构成了一个庞杂多元的文化系统。游牧文明曾长期在这里存在,秦国崛起后便开启了长达2000多年的农耕文明时代。关中文化是其底色,巴蜀、荆楚、中原、西域等文化类型为这里增添了缤纷多彩的色调,共同描绘了华夏文明的瑰丽画卷,彰显出一种成熟文明的博大、包容与高明。作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源头与骨架,秦岭的地位不可撼动。

  山之大者,精神长存。名山哺育人类,人类赋予其精神内涵,古今概莫能外。秦岭涵养万物,中国人受其启示,提炼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式价值追求;儒学在这里跻身庙堂,道教在这里发源兴起,佛教在这里祖庭遍布,这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最生动展现;一代代中国人在秦岭生老病死、兴家建业,薪火相传、奋进不辍,“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千百年来,秦岭如同一位智慧长者启迪与护佑着中华民族。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慎终追远,不忘祖脉,应满怀温情与敬意地悉心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上那座不朽的“秦岭”。

来源 | 学习时报

作者 | 王学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终于找到了黄河源头,只有碗口大小,却禁止任何人靠近
抓住秦岭文化三大核心理念,这是西安大发展不可错失的时代使命
黄河底现5米大坑,冒出“宝藏”造福14亿国民,美日:我怎么没有
玉树的江河,我们这样护佑
祖脉颂
【“亚洲水塔”——我国的青藏高原,为20亿人提供水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