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说《论语》:子张篇(二十二)


  一、原 文  

子张第十九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二、释 解  

卫国大夫公孙朝向子贡请教发问:“你的老师仲尼的学识仁德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我老师的学识仁德源自于文王、武王的治世安民之道,遵循的是先王圣贤所建立的人伦道义制度和礼乐文明规范,践行的是克己复礼为善积德的行仁之道。文王、武王的仁德之道,并没有在人间湮没遗失而是深植于人心之中的,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表现在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处事之中。贤能的人能够记识把握文武之道的道义大局之根本,普通的人能够记识把握文武之道的礼仪小处之枝节,可以说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不在的。文武之道既然无处不在,我的老师所学则也无处不在,从贤能的人那里学道义之本,从普通的人那里学礼仪之节,从背道不善之中学不为之善。老师是择善访而学的,是随处都在学的。随处而学,择善而学,使得老师学识仁德缜密周全而趋于至善,怎么可能有专一固定的老师呢?”

  三、释 字  

识(識)

《说文》:识: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赏职切。

《释名》: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亦言是也,察其是非也。

汉字“识(識)”从言从戠,戠亦声。“戠”从音从戈。“识”表示“用语言描述图形的形状和细节”。《说文》:“常也,一曰知也。”张舜䘗《说文解字约注》中注:钱坫曰:“此云常者,即《春官》司常之常也。日月为常,凡旃旗之属皆属司常。”并按:“《释名·释言语》云:'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识当以标识为本义,则凡知识记识,皆其引申义矣。” 高树藩《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中释解:“小篆識:从言戠声,本义作'知’解,乃审知其诚伪、是非之意;言为心声,所以审其知而述其知者,故从言。”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识字依事之先后分三义:最先为记识,一也;认识次之,二也;最后为知识,三也。记识、认识皆动作也,知识则为名物矣。余谓识字当以记识为本义。”本义为标识、标志,引申为认识、见识、记识、能辨识等义;又引申为见解、意识、知识、常识等。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的教导,让人们从“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中,体悟把握在位君子的光明和坦荡,对于一时因过失的掩明,唯有自省明察己之过,谨慎从善复归之于道,方能重现光明,而不失君子为善之本。本章通过子贡“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的言说教导,让人们从孔子信奉坚守“吾从周“的文武仁德之道并没有因礼崩乐坏的无序而湮没失传之中,体悟文武之道的仁善广大和义理无穷,把握圣贤君子”学于众而无常师“诚仁取善的为学之道。

卫国大夫公孙朝向子贡请教发问:“你的老师仲尼的学识仁德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我老师的学识仁德源自于文王、武王的治世安民之道,遵循的是先王圣贤所建立的人伦道义制度和礼乐文明规范,践行的是克己复礼为善积德的行仁之道。文王、武王的仁德之道,并没有在人间湮没遗失而是深植于人心之中的,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表现在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处事之中。贤能的人能够记识把握文武之道的道义大局之根本,普通的人能够记识把握文武之道的礼仪小处之枝节,可以说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不在的。文武之道既然无处不在,我的老师所学则也无处不在,从贤能的人那里学道义之本,从普通的人那里学礼仪之节,从背道不善之中学不为之善。老师是择善访而学的,是随处都在学的。随处而学,择善而学,使得老师学识仁德缜密周全而趋于至善,怎么可能有专一固定的老师呢?”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本章有两个面向:一是孔子所学为文武之道;一是孔子“无常师”的学于众。公孙朝所问是孔子之学从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所答是老师的仁德教化之道来自“文武之道”。孔子的学无常师,正如章学诚《原道》中所说:“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崔栢滔《论语大义》中说:“古代圣人开创的文化精神,通过历代圣王的教化,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明之光已经普照在人类社会之中,文明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传承发扬,背后都是文化精神在作用着,有的人得到的多一些,有的人得到的少一些,甚至于有的人每天都生活在其中而自己却还丝亳不知道,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然而,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习惯中,圣人也能看到这种方式和习惯背后的文化内容。圣人通过对所能收集到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入广泛的挖掘整理,也可以复原文化全貌。孔子整理传统文化,小大兼收,不以常师为限,不局限在某一个老师的范围之内,而是善于师法众人之所长集之于自己的一身之上,使文武之道恢复其整体的本来面目。所以孔子非常强调好学,孔子正是通过好学才得到的文武之道。”丁纪《论语读诠》中说:“人之常道,称以文武之道,应乎夫子'吾从周’之志。此道虽'在人’,然而或不识之,即贤者能识之,亦不堪为世仰赖。夫子一出,乃复明而丕振之,则此学得自于'述而不作’,而此功必为万世功也。故,圣人无常师,常为世人师。”姚中秋《论语大义浅说》中说:“孔子之圣并非'生而知之’,或受神启,或冥想而悟,而出自博学、好学,利用一切机会学,故'无常师’。学道必有师,然不限止于常师,故孔子能'集大成’,而成就'大人之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之过也|《论语》没有那么难
#每日学论语#19•22 【2017-11-26】
19.22【辉光日新1680】(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孔子的学问之道
一起学《论语》19.22子张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卷19子张篇诗解2学而优仕仁必由内更过人仰道莫不有
文化生命的永恒:《论语·子张》绎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