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说《论语》:学而篇(六)


  一、原 文  

学而第一

01.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释 解  

先师说:“年轻的后生小子在家能从父母那里学习为人子的孝道法则,并能善事父母以尽其孝;出门能从兄长朋友那里学习为人弟友的悌道礼节,并能善事兄长朋友以尽其悌;言行谨慎,能由内自发而达之于外,信实而不虚;能广泛地友爱大众,并能以仁善为亲。这些事做好了之后,仁道就会在心中驻扎,从而心生智慧而有知仁知善的能力。有了这知仁知善的余力,就可以学习《诗》、《书》六艺的文化知识了。”

  三、释 字  

泛(汎)

《说文》:泛:浮也。从水乏声。孚梵切。段注:《邶风》曰:“汎彼柏舟,亦汎其流。”上汎谓汎汎,浮貌也。下汎当作泛,浮也。汎、泛古同音,而字有区别如此。《左传·僖十三年》:“汎舟之役”,亦当作泛。

《说文》:汎:浮貌。从水凡声。孚梵切。段注:貌,当作“也”。《邶风》:“汎彼栢舟。”毛曰:“汎,流貌。”《广雅》曰:“汎汎、氾氾,浮也。”

《约注》:汎:段玉裁曰:“'貌’,当作'也’。《邶风》:'汎彼柏舟。’”毛传:'汎,流貌。’《广雅》曰:'汎汎、氾氾,浮也。’”舜徽按:汎与泛音义并同,实本一字。古人言汎舟,即今人言泛舟也。氾字訓滥,与汎有别,徒以音同得通用耳。

《广韵》:汎:浮也。又孚剑切。浮貌。孚梵切。

汉字“泛”从水乏声,“汎”从水凡声。两字音义相同而通用。“泛”本义作“浮”解,是漂浮水上而不沉没之意;“汎”本义作“浮貌”解,是物浮于水面而随风波流动飘荡之意。因“凡”有“概括”和包含所有一切的含意,故“泛”有一切浮在水面之物的含意。本义为漂浮、浮泛水上,引申有广泛、呈现、普遍、广大、广博、泛滥之义。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

《约注》:王筠曰:“错者,交错也。交错而画之,乃成文也。”舜徽按:文之言分也,谓资此以分别万物也。举凡日月星云,山川陵谷,鸟兽之毛羽,艸木之花叶,人之长短肥瘦,物之大小方圆,莫不各有异,以交错于天地之间。此乃自然之文,与物俱者也。必具万殊之文,而后能定万殊之名,故文者,所以区辨万物者也。本书《叙篇》云:“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分理,犹文理耳。

《玉篇》:文:亡分切。文章也。《书》云:“聪明文思。”

汉字“文”是指“交错的笔画。象交叉的纹案”。高鸿缙《中国字例三篇》:“以错画表纹,纹不拘何物也。兹以错画表其通象而已,故文(纹)为指事字。名词。后世引申以为文字文章文彩等意。” 本义指线条交错的图案、花纹、纹身等,引申表示文饰、修饰、掩饰等义,又引申表示文字、文章,进而引申表示有关文学方面的才能、礼节、仪式、法令、典章等。又引申指有文彩的、温和的、优雅的。

  四、素 说  

前一章老师通过“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教导,让弟子们体认君子为学的内容就是学习治邦安民的仁德智慧,让弟子从领导民众百姓的“敬、信、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中掌握“仁之为人”的安民之要。本章通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教导,让弟子们掌握“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君子为学的基本功,君子从这里入门方可具有“知仁知善”的能力,有了“知仁知善”的余力之后,就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先贤圣哲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先师说:“年轻的后生小子在家能从父母那里学习为人子的孝道法则,并能善事父母以尽其孝;出门能从兄长朋友那里学习为人弟友的悌道礼节,并能善事兄长朋友以尽其悌;言行谨慎,能由内自发而达之于外,信实而不虚;能广泛地友爱大众,并能以仁善为亲。这些事做好了之后,仁道就会在心中驻扎,从而心生智慧而有知仁知善的能力。有了这知仁知善的余力,就可以学习《诗》、《书》六艺的文化知识了。”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二:一是“弟子”并不是指泛称孔子门下的授业弟子,而是指年少的初入门的为学弟子。在《论语》中孔子泛称门下弟子常用的是“小子”、“二三子”。“弟子”虽有门下受业弟子之意,但还有为人子、为人弟的少年之义,因而有释者认为是这里的“弟子“是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年少之人的通称。这种解读不妥,因为本章文本中还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以看出这是针对初入门尚没有进入“学文”阶段的弟子进行的教导。二是注意对“行有余力”的解读。现在的释解者普遍认为本章是“在做好入孝、出悌、谨信、爱众、亲仁的践行之后,还有剩余精力,或者还有空闲时间再进行学文”,这种解读没有把握住“为学”的时序次第,而是片面地认为这是孔子的“德在学前”的一贯思想。对此,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解说:“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其实这里的“行有余力”是说,弟子们在进行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的为学基础的实践之后,内心之中必然会习得一些知识和智慧,这些知识和智慧的能力是在为学的过程中得到的,是学而后清晰地驻扎在自己内心之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随人的天性根基而决定。为学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觉悟、觉识是不可能进入学习之门的,正如俗语所说“学是需要开窍的”,没有开窍时,知识是没有办法进入内心而被认识并掌握的。因此,本章孔子告诉人们的是“学文”是在“知仁知善”后的继续,是让初入门的弟子们能从身边具体的人和事开始的为学之后,有了知仁知善的智慧后,继而开始超越时空限制的“学文”,与古往圣贤智者亲近而交友,学习“仁之为人”的至善之道。孔子并没有轻视“学文”之意,只是强调“学文”必须要有“余力”,否则就会是鸡同鸭讲无的放矢。《四书蕅益解》中说:“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1-6)
精读《论语》之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和霍老师一起学《论语》(6)
论语笔记—学而第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做人:《弟子规》的总纲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