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说《论语》

写在前面的话

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保留在其弟子辑纂的《论语》之中,自汉代至今,对《论语》的研究可谓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原典疏证和经典解读类著作不断涌现,但经过二千多年的世事沧桑,朝代更迭,以及语言文字的流变,传世文字中的一些含义已经面目全非,部分章节的解读更是歧意纷纭,这对了解孔子原初之意增加了不少困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为人们理解其“微言大义”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相关书籍、讲座、读书会的图像、音、视频文件材料已经变得唾手可得。近年来我换个角度来读《论语》,借助传统小学训诂对语言和文字音形义进行考察,借助当今考古学的新发现,体悟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制度,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圣人之道,好在“圣人之道”是“时圣之道”,是“学行合一之道”,“圣人”原本就是通过“言说”和“践行”的方法让人们把握的。由于视角的不同,得到了一些意料不到的收获,我想这条途径也许可以寻找到其中未经修饰的圣人原初思想的“素真”。

素者,本也,是指没有光鲜,没有灿烂的那种自然的原初的安详。《列子·天瑞》中说:“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之名也许来源于此。孔子是一位“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的“素王”。因此我将学习《论语》的心得,冠以“素说”之名。

我最初接触《论语》是在蒙沌未开的童年,那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识字不多的外祖父,教训我们的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说:“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是一件不需要别人说的事”,在外祖父口中,已经将“说”念成说话的“说”了。后来我们知道“说”字不是说话的“说”,而是“喜悦”的“悦”。时间在不经意中过去了五十多年,外祖父的解释应该不是他自己本人的异想天开,应该是有所来历的,只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罢了。细细想来在这话中确实有“言说、说教、诵读”的含义。

《素说<论语>》仅仅是一次尝试,我想通过一年多的时间,采用《每日一章》的方法,对《论语》四百余章进行“素说”。虽然我尽量通过在总结前人解读的基础之上,力求“择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但是我的学行结合和实践之道,能否通向“圣人之道”,也许有我个人臆测部分,恳请前辈老师们教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智慧: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论语》整本书阅读】申奥荣:君子之道
《白虎通义》全文
一起学《论语》14.34宪问篇——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论语: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
孔子10句格言,感悟圣人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