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 05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

  文:伟哥

  四、从古埃及瓮棺葬到仰韶文化瓮棺葬



  近日,考古学家在埃及境内发现了数百处古代"瓮葬"遗址,包括婴儿、儿童甚至成年人的遗骸都被葬于陶制的罐子或瓮中。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这些瓮葬可能具有象征意义,能帮助死者加快进入来世的重生过程……这与此次埃及发现的许多瓮葬中瓮口存在故意损坏的痕迹或者底部穿孔类似,研究者认为这支持了象征重生的观点。

  --《古埃及人为啥葬在罐子里》 《科技日报》 2017-02-10

  这种瓮葬又叫瓮棺葬,最早,是起源于中国的。瓮棺葬曾经普遍流行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是考古挖掘所得到的结论。当年,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普遍实行瓮棺葬。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不但形式变化多样,而且流传时间很长,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对于瓮棺葬,中国出土的遗址不少,研究也不少,这里试举几例如下:

  从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看,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大体有五类不同的埋葬形式,其葬具的组合是:

  1.器盖与直筒罐(或缸);

  2.缽(或盆)与夹砂罐(或瓮);

  3.豆形器与鼎;

  4.两个半截的尖底瓶;

  5.半截尖底瓶与直筒罐等。

  以上五类葬具中,除第一与第二类的瓮与盆有成人二次葬外,余皆为小孩一次葬。根据实物观察,当时人们用作"瓮棺"的葬具,有的器物在出土时,其表面还留有一层黑灰或者草泥土痕迹。

  --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年第6期

  据现有资料,已知在全国范围内,含有瓮棺葬的史前文化遗址计有八十多个,发现有瓮棺葬近一千一百座。通过对这些瓮棺葬的详细统计,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考古学文化类型上,可知存在过这种葬俗的共有近二十种文化类型。分布于黄河中游的依时代早晚主要有李家村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黄河下游地区,有北辛文化、大汝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洪文化。此外,在东北松嫩平原、西南横断山区和地处东南的台湾岛也有零星发现。这样,出有瓮棺葬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就遍及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北及吉林、内蒙,南达云南、广东,西至甘肃、青海,东到山东、江浙一带乃至台湾岛,发现于十九个省和自治区。

  瓮棺葬绝大多数用来埋葬婴儿和儿童,只有极尘数田来埋葬少年或成人……在一些瓮棺的底部或作为棺盖的陶器底部,往往有一小孔径,孔径一般在0.8一2厘米左右。这种情况,发现于包括四种文化类型的十多个遗址中。其中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大河村类型所见最为普遍。

  --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 《考古》1989年第4期

  又如我国云南永宁地区的纳西族、普米族,以前安葬死者是用麻布口袋和陶罐作葬具。他们实行火葬,将死者火化后的灰烬、碎骨等装在口袋里,"把骨灰袋底部剪开,或者抽出底线,使口部和底部均与外界相通。他们说这样便于灵魂出人,在地下扎根,可以通往阴间,否则出灵不散,扰乱活人。当地普米族也有这种习俗,他们用陶罐盛骨灰,以布封口,口部和罐底也打破一个洞,最后放到氏族公共墓地-罐罐山上去"

  通过以上民族学的实例,足以说明我国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与人们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往往发现在瓮棺葬具上钻一个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人的通道,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灵魂信仰的观念。

  --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年第6期

  不过,黄河流域的瓮棺葬主要是来自仰韶文化,自仰韶文化退出黄河流域之后,瓮棺葬也随之在黄河流域消失了。而古埃及那里却又跟尖底瓶一样冒出了瓮棺葬来,从古埃及的瓮棺葬制度来看,有可能是继承了仰韶文化而来。而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随后,这种习俗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尤其是东南亚一代,瓮棺葬结合其他礼葬仪式,更分化出多种形式来:

  瓮葬则是被公认为发源于中国的丧葬形式,在中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台湾岛的族群风俗中,都有瓮葬的痕迹被发现。虽然在细节上,各时代和各地区的瓮葬形式虽有所差别,但其中蕴含当时人的宗教观念应该是不可否认的。如尸体的盛装方式(先脚后头)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在瓮底或瓮盖上留有专门的孔道,表现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灵魂的观念。还有瓮棺的安放地点、安放方向、排列方式等,都无一不在向我们传达当时人们宗教意识的存在。

  --程爱勤《神秘的东南亚: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中转站》

  瓮棺葬有两种安葬方式,一种是一次葬。一次葬一般是针对小孩,上面这些古埃及小孩子骨骸整齐,完全就是一个人躺在里面的形状。因此,可以判断这些小孩安葬之后就没有动过,这种安葬形式成为一次葬。

  另外一种是二次葬。二次葬就是先将死者安葬,过了若干时日,等死者的肌肉完全腐烂化掉,只剩下骨头之后,再将墓葬挖开,将死者骨骸重新捡起,放在陶罐里。这种情况称之为二次葬。二次葬分布的地方有长江中下游的彭头山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黄、淮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 、齐家文化,华南的广东曲江石峡文化、广西甑皮岩遗址,黑龙江密山新开流遗址等。而时代较早的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和淮河流域,规模较大的二次葬在黄淮流域发现。这种习俗,在南方一直保留了下来,战国时期墨子在他的书中有所记载:

  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墨子《墨子·节葬》

  无论是二次葬还是一次葬,其安葬方式都是同出一源,这是可以肯定的。

  进一步研究,不难发现。北方曾经实施过这种瓮棺葬,其分布地方还是相当广泛,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但是,随着仰韶文化约5000年前从黄河流域的退出之后,瓮棺葬在黄河流域便很快减少下来,直至消失。所以,不难推测,实际上,黄河流域当时是一个多民族生活的地区,仰韶人只是其中一支,他们跟周边其他民族的安葬习俗完全不同,而周边的其他族群有自己的安葬习俗,并不接受仰韶人的瓮棺葬。而后来随着仰韶人的西迁,其他族群占据了关中地区之后,他们采用自己的安葬习俗,瓮棺葬自然也就消失了。

  石家河文化早中期主要流行土坑墓,瓮棺葬尚不多见。但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葬制为之一变,出现了天门肖家屋脊、荆州枣林岗、钟祥六合等大型瓮棺葬群。

  --郭立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 《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

  从这篇文章来看,瓮棺葬可能起源于仰韶文化。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随着仰韶文化从黄河流域消失,瓮棺葬呈现向四面八方扩散的现象。其中,中国南方的瓮棺葬就是从仰韶文化流传过来。并且,瓮棺葬在南方生根发芽,一直到春秋战国,到隋唐,这种古老的葬俗一直延续。直到今天,在我国南方的客家地区、壮族地区,日本琉球,越南北方等地农村还较为常见。

  墓葬风俗是极为稳固的一种风俗,也是历史文化界在研究古代文化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而一旦涉及到墓葬风俗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为族群的迁徙。比如学界在研究悬棺葬时,就没人做过别的考虑,一致将悬棺葬的流传路线默认为族群迁徙路线。因为在古代,墓葬风俗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它表达了一个族群中对祖先,对父母,对长辈的一种尊敬和哀悼的风气。在自然条件下,不会轻易改变这种风俗。

  随着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的消失,瓮棺葬这种风俗随着迁徙的仰韶人被带向四面八方,它不但随着迁徙人群向中国南方传播,同时,也随着迁徙人群向西方传播了过去。所以,后来西方也就有了古埃及的瓮棺葬了。

  上面讨论尖底瓶的问题时,还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古埃及的尖底瓶并非来自仰韶的尖底瓶,而是独立起源的。虽然他们拿不出证据来证明古埃及尖底瓶独立起源这个观点,但也不妨碍他们继续坚持这个观点。

  这里又来了,同样又是仰韶跟古埃及的相同点,那些古埃及尖底瓶独立起源的人,谁能给我来个古埃及瓮棺葬独立起源的说法。

  当然,实际上,没人会真正站出来论证的。即便那些否认古埃及尖底瓶来自仰韶的人,同样也没人论证。他们不过是一群嘴炮党,打打嘴炮很在行,但要他们论证什么,就全没影了。我不止一次地说过:谁主张,谁举证。即便否定某个观点,也同样需要证明。张嘴即来是不行的。所以实际上,古埃及的尖底瓶来源于仰韶这个结论并没有被人推翻。

  综上所述,在古埃及的尖底瓶的来源于仰韶的基础上,再加上古埃及瓮棺葬的源头应该是来自于仰韶文化瓮棺葬这一条。古埃及文明源头来自仰韶王朝的观点进一步夯实!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什么是仰韶文化?两千年来仰韶社会是如何演化的?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8
三星堆佐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共生互动
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变化过程的环境考古学观察
收藏见证历史(1-9)石器时代玉和陶的艺术之玉器篇-黄河流域
仰韶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