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难免不如意,大观园6姐妹是怎样应对的?大不相同

‍‍‍‍‍

有一年的中秋节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相约离开众人去赏月联诗,不知不觉聊到了“人生不如意”的话题。
先是史湘云说:
“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
然后林黛玉说:
“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
于此,两位姑娘的心是与伟大苏东坡一样,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了;而同样面对“不如意”的困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本文就专门来讨论一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和“三春”等大观园姐妹们是怎样应对困境的。

01林黛玉:期盼

据林黛玉自己说,她一年到头难得有几个整觉的。
这主要就是因为她始终满心忧虑,自己父母双亡故,多年寄身于外祖母、舅舅门下,而年岁不可抗拒地一年年长大,自己未来会怎么样呢?
而这担忧之中,核心又是期盼;因为黛玉所思所想最根本的主题,是她能不能“嫁给爱情”。
黛玉和宝玉的“木石前盟”,是他俩相契于心的;他们尽管没有直接表白过(宝玉那次泣天地惊鬼神的表白,黛玉当时已走了没听到,倒是被袭人听到了,把她吓得够呛),但两情相悦,心心相印,都是无可替代的。
黛玉就一直在期盼如愿嫁给宝玉,然后又担忧自己没有家族的支撑,无人为己主张,身体又不好,此事恐难成,于是又愈加需要从宝玉那儿得到感情的确证,在确证中提升期盼,然而又陷入担忧……
也许林黛玉一直在期盼出现奇迹吧!只是奇迹最终没有出现,出现的只是悲剧。
02薛宝钗:承担
薛宝钗比林黛玉的处境是好太多了。
正如黛玉所说,尽管宝钗也是多年寄身荣国府,但她有母亲,有兄长,在京城有自家的房子和产业,想留就留,想走随时就可以走,不像自己是真正的寄人篱下,主人不像主人,客人不像客人。
还有隐藏的意思是,在终身大事上,宝钗也有母亲可以主张。
然而薛宝钗确实也有她的困境。
因为自她父亲早逝后,薛氏一族已经分崩离析,母亲慈爱,但是治不了家;兄长薛蟠,不是被称为“呆霸王”,就是被称为“薛大傻子”,除了吃喝嫖赌,惹是生非,不会干什么正经事(后期稍有变化,但也未及本质改变)。
于是宝钗小小年纪,倒隐隐承担起了支撑薛家的责任。
她小时候本也是个活泼爱玩的女孩儿,但是当她意识到家族的困境后,她的风格就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变成了一个“随分从时”、老成持重的早熟女孩儿。
从赴京待选,到待选失败转为谋求“金玉良缘”,宝钗都是一个被家族利益所需要的角色。那一切,都不是她自己所想选择和所能选择的。
所以,当她三句不离“读书”“仕途”,时时不忘“女德”“女红”,我们不要以为她天生就是“封建卫道士”,她只是把这强化成了近乎本能。
当我们从宝钗扑蝶那一个小插曲中感受到她的青春活泼时,就能明白她平常有多辛苦了。
只可惜,她以责任相守护的最终也是成空。

03史湘云:纵乐

史湘云和林黛玉一样父母双亡,由叔父婶婶抚养。
不过她特别喜欢待在荣国府。有一次家里派人来接她,红着眼睛动身之时,她暗暗跟宝玉说,如果老太太想不起她来,一定要跟老太太说去接她来。真有点“未登程先问归期”之感。
史湘云为什么这么喜欢来荣国府呢?除了这里有玩伴,更因为她在自己家里过得挺累的。
可别误会是玩得太累或者读书读得太累,她是女红活干多了累的。
原来,史湘云的婶婶挺会持家的,“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湘云常常“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她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
大户人家能亲力亲为,也真是不容易,按理是要予以点赞的,只是史湘云堂堂侯府小姐,又正处于天真烂漫、贪玩喜乐的年纪,却一天到晚拘着干女红活,却也真是叫人心疼。太累了!
同时,史湘云是跟着叔叔婶婶过活,虽非如林黛玉般寄人篱下,但还是跟在父母膝前大不相同的,除了身体累,她的心也苦。
所以她来到荣国府,与众姐妹们在一起玩乐,一起赛诗,就相当于学生放假、鸟儿出笼,多逍遥自在!
也正因此,她总是让我们感觉到,同样的活动,她总是加倍地投入;同样的快乐,她总是加倍地表现。
因为她是真正感受到,快乐是短暂的,她要充分利用时间,把身体的累和心里的苦消释掉。
只是同样的,她最终仍要回到苦和累中去,甚至陷入沉沦。

04迎春:逃避

贾府二小姐迎春在初进荣国府的林黛玉的眼里是“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不过随着时日变长,黛玉心里的迎春,恐怕也和其他人一样,成为“二木头”了。
才华方面,她不像宝钗黛玉探春那样会写诗,也不像惜春那样会画画,她的喜好是静静地读书,特别是《太上感应篇》这样的道家书籍。
性情方面,奶妈经常拿她的首饰去抵换赌资,有一次甚至把王夫人给迎春的累金凤簪子都给拿去做了抵押,她也不加过问。
而身份待遇方面,她当然享有公府小姐的物质待遇,但是与黛玉、探春等人一块儿代表贾府年轻人见见贵宾、出去做做客的机会和资格却少有。
对这样的处境,迎春的典型应对办法是,自去读《太上感应篇》,在那里她可以把现实关在门外。
这就是逃避。
当然,迎春的这种懦弱,选择的逃避,是有现实原因的。
她是荣国府长房贾赦的女儿。她的母亲的身份是妾室,早已去世,自小是养在二房王夫人这边的。
她的父亲贾赦一天到晚都是和一大堆小老婆泡在一起饮酒作乐,她的兄长贾琏,只是盘算自己的利益,她的嫂子王熙凤,对迎春的个性也不欣赏,对她的能力更不放在眼里,她的继母邢夫人更不用说了,只会埋怨她懦弱,强调她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总之,没有一个人会关心迎春。
不仅不关心,贾赦后来还把迎春当成了一件物品,用她来抵了他向孙绍祖借的5000两银子。除了贾政表示过反对,其他人恐怕如风过耳。
当然,也许贾母和王夫人还是疼她的,但是她们毕竟是隔着一层的。
在这种处境下,迎春也似乎只能选择麻痹,逃避去想,逃避痛苦。
所以,迎春那静静的微笑下面,其实是深深的孤独和寂寞。当她被父亲作为抵债品嫁给孙绍祖时,她连那种静静的微笑也失去了,只剩下深深的痛苦。
而在一年之后,她死了,连痛苦也一并消亡了。

05探春:争取

探春的处境挺麻烦的。
她曾说: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她丝毫没有夸张。但可惜这只是一个假设,她是个女孩儿,注定没有这机会;况且,她是庶出,母亲还是赵姨娘。
男女所享权利之不同且不说,正出与庶出地位有天壤之别,以及母亲赵姨娘的颠三倒四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无论探春容貌再“文采精华,观之忘俗”,才华再让凤姐叹息“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都是没法扭转的。
但她与迎春不同的地方,就是她既不怨天尤人,也不逃避现实,而是努力“争取”。
就说王熙凤生病那段时间,探春代理主持家事,她就主动作为,显示了自己治家的能力。
她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上,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从开源的角度,为了增加荣国府收入,她开发闲置资源,把大观园这个游赏居住之地,打造成了经济园林,实施了承包责任制;
从节流的角度,她向既得利益群体开刀,蠲免了两项属于“从来如此”但不合理的支出,包括自己在内的名义上是众姐妹买化妆品补贴其实主要被丫环小厮们占用的费用,以及以宝玉、贾环、贾兰上学名义发的,实际上归袭人、赵姨娘、李纨所有的月钱。
此外,在“抄检大观园”中,探春也以对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显示了她的英侠之气。
尽管这一记耳光里更多体现的是大厦将倾的悲凉,但确实如大观园经济改革一样,体现了探春积极争取地位和尊严的气质。
归根到底探春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扭转宿命。如果命运是一个风筝,她希望自己能够拉住那根线。
然而,如此可敬可爱的探春,终也如风筝脱线般远嫁,不是作为男儿去立一番事业,而是替男人政治做一个筹码……

06惜春:抗拒

惜春是大观园姐妹里最小的一个,却又似是最有个性的一个。
她是宁国府贾珍的同胞妹妹。当然如果冷子兴不提起, 除了她与嫂子尤氏之间发生过一次极不愉快的对话,我们是不会在她与贾珍之间建立什么关联的。
贾珍就如贾赦,根本不会关心到这个亲妹妹。而惜春,也根本不想与宁国府产生什么关联。
在我的印象里,惜春一直是愿意自己待着;不过并不是像迎春那样采取一种逃避的方式,好像但愿别人不要看见,而是表现出一种抗拒的姿态,凸显自己的立场,在被动处境中也显示自己的主动。
她不太会写诗,但爱画画(不过据薛宝钗说也是些写意);在贾母让她把大观园景致给画下来后,她索性就以此不参加诗社活动了,而事实上就连画画也并没有好好进行,还对刘姥姥说话激发了老太太的“灵感”而感到不痛快。
不是因为她能力不逮(老太太并没要求画得多高明),而是因为她不想被动应对。写不好诗,就不想瞎掺和;画画本娱情,也不想被规定太多。
她的多年随身丫鬟入画替哥哥私藏了“一大包金,约共三四十个,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
不过入画私藏的这些东西是她哥哥的,情况与迎春的丫鬟司棋被搜出私藏有私情的表弟的物件完全是两种性质,入画是并不是非赶走不可的,偏偏是惜春不肯容忍,非要把入画给逐出不可,无论入画怎么哀求,无论嫂嫂怎么求情。
按西村的说法是“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她怕自己好好的名声被毁了,也正表明她其实是不想被动地接受这种污名。
同样的道理,她不想与宁国府产生关联,要明确划清界线,弄得像尤氏这样脾气不错的人,也忍不住说惜春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
当然尤氏的话也不好全信,毕竟宁国府是的确太脏了。我们只要理解,惜春的“冷”,是在强调“我是我”。
而对自我的维护,惜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在第七回,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花时,惜春就说: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把这花可戴在哪里?” 

这里当然基本上是玩笑,只不过却也就像一枚种子种在了她心里。后来她也真的出家,相伴青灯古佛了。
出家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抗现实:我是我,我与别人无干。
以上就是大观园六姐妹应对人生困境的不同方式,哪一种是你最认同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诚荐一个触角细腻的读书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知识点汇总
江苏高考名著阅读简答题汇编《红楼梦》
名著阅读:《红楼梦》导读(精品转载)
红楼梦重点情节简答题
《红楼梦》章回的 “内容梗概”
《红楼梦》阅读水平测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