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能感”的形成及其矫正


【题记】

听专家说过一句话:所有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不自信”造成的。因为不自信,心里不够强大,于是瞻前顾后,于是疑心重重,于是思前想后,于是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于是想用各种手段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出现了。我觉得有些道理,你觉得如何?

所谓的“差生问题”可以说是学校及家庭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这孩子真笨,简直无可救药!”许多时候我们这样抱怨地说。但是,我们是否思考下面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变差的?又是什么时间开始差下去的?我认为,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大多与他们“无能感”的形成有关。

关于“无能感”,我们不妨从一位心理学家做的心理实验说起。

实验是这样的:将狗放入一个试验箱(分两格,中间有一个半高的栅栏)。这里给狗一次电击,狗会吃惊地跳起来。狗作出种种努力,最后跳过栅栏逃到另一格,进而逃避电击。多次反复后,便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有电击,狗立即从这一格逃到另一格。而后,在电击之前,用绳子将狗四肢捆绑着,不让它动弹。这时,给它电击,有了上述经验的狗虽竭力挣扎,但仍无法逃避。多次重复后,狗知道即使通过努力也无法逃避受电击的境遇,因而放弃努力。再多次重复后,对于这种狗,即使有一次松开绳子,让它自由逃避,可狗却会呆在原地乖乖地忍受电击的痛苦而不知逃避。

在日常教育中,是否也有类似上述实验中的情况发生呢?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思。

一些教师(家长)不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对某些孩子不肯放低学习要求,搞一刀切或有意增加教学难度,当孩子说不会时,不是施行为孩子想想,而是不停地责问孩子:“这样简单,你也不会,真笨!”;有的教师(家长)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每次测验后都要看名次,跟别人比来比去,不科学地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一些教师(家长)总是信奉“在书本面前坐的时间越长,孩子就会学得越好”的观点,以期在短时间内提高差生的成绩……在教育与辅导中,有的教师(家长)为了“学习效率”,不关于引导孩子,省事图快,常常越俎代疱,不顾及孩子思维的特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就有一部分儿童因为一两次的学习失败而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便认为自己确实脑子笨,从此灰心丧气,一蹶不起,畏葸不前,也即形成了无能感。

这些有无能感的儿童表现在做作业时遇到难题就害怕,缩手缩脚;上课对教师的提问也懒得动脑筋,只要有别人说了,就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心甘情愿地服从、盲从。这样再发展下去,无能感便成为孩子心理上的一大障碍,成为他们学习中难以根治的顽疾,使原来并不无能的孩子在几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蜕变成了所谓的“差生”。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和矫正无能感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善于唤起孩子成功的情绪体验

消除无能感,促发进取心,首先必须激发情感。这种情感唤起,最重要的要处理好刺激物与个人承受能力的相互关系。例如,在做难题之前应有一个准备题以减小难度,这样原有认知结构才会向新的认知结构实现正迁移。伴随着孩子学习成功产生的愉快情感是很重要的,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大难题时是,他会兴奋不已。在这种愉悦的情绪体验之后,我们还要善于巩固,不断强化这种成功愉悦的体验,以保证其不断进取获得新知,向新的高度迈进。

2、要实施“尽最大努力”的教育

我们要吸收“合作教育”思想,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认真处理好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要在教学中尽可能融洽彼此的感情。消除无能感,要求我们在确定每一阶段的目标时,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因为相对一名孩子而言,100分是成功的标志;而相对另一名孩子而言,70分可能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作为教师(家长),在辅导学习时,要分别对不同层次孩子的“心理位移”,多情地理解,体察他们各自的学习难度,以便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基本均等。当一个目标达到时,我们要鼓励孩子再努力一把。并告诉孩子:有些事情或问题,虽然努力了也没有成功,就不是真正的失败,也不必为此过分懊恼,因为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3、对于暂时失败者要言行耐心而谨慎

当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孩子与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的时候(这个至今还是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对他们要特别地耐心和关心。造成不要因为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手势,就让某些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对于他们,哪怕迈出最不显著的一步,取得一点点成绩,也没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与鼓励,也不要小看他们。我们教师(家长)不要害怕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里完全跟班上孩子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欲速而不达”,只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那种豁然开朗的局面才会到来。

4、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权威挑战

权威是指某一范围内有地位的人和事物。(《现代汉语词典》)而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是教师(家长)、好孩子与课本。比如,本来某些课文有多种分段方法,或者应用题有好几种解法,但由于过早地使用权威,比如由好孩子或教师(家长)先为代说,致使许多思维稍慢的孩子的想法被泯灭——而这些可能是蕴育无能感的温床。因此,消除孩子的无能感,要求教师(家长)淡化权威意识,一方面注意创设情境,制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热情;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回顾每一想法的来龙去脉,进而培养他们自探、自勉和算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讨论研究的气氛经常浸濡孩子的心灵时,他们就会冲击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无能感自然也会消失。

总之,要诚服和矫正孩子的无能感,要求教师(家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地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谓的“差生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心理资本建设
孩子有一种“笨”,叫做"习得性无助",源于家长的教育方式
无助的男孩与被电击的狗——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无能?
为什么我给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发不管用?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讲座提纲)
【特别关注】谁来保护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